“現在主要問題是整車企業(ye) 發展較快,但缺乏強大的國內(nei) 零部件企業(ye) 作為(wei) 戰略夥(huo) 伴,高端零部件企業(ye) 幾乎全是外資獨資和控股企業(ye)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董陽因此高呼,“別讓零部件拖了汽車業(ye) 後腿。”
進入“十二五”,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ye) 尤其是關(guan) 鍵零部件進入突圍期。更多業(ye) 內(nei) 人士已認識到,建設汽車產(chan) 業(ye) 強國需立足內(nei) 資企業(ye) ,但零部件配套尤其是關(guan) 鍵零部件對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的瓶頸製約非常明顯。
調查顯示,目前內(nei) 資零部件企業(ye) 90%的市場份額和製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產(chan) 品上,而其餘(yu) 10%涉足高端產(chan) 品的內(nei) 資企業(ye) 絕大多數也都與(yu) 外方進行了合資。自主品牌力量薄弱和關(guan) 鍵零部件技術缺失的問題非常嚴(yan) 重,跟不上整車發展的步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另一方麵,跨國汽車公司與(yu) 其零部件企業(ye) 已經形成同盟關(guan) 係,在核心技術和關(guan) 鍵零部件領域,外資控股和壟斷趨勢明顯,產(chan) 業(ye) 控製力進一步增強。據統計,外商獨資及合資公司在EMS發動機控製係統、安全氣囊、ABS係統、三元催化器、電動天窗、空調係統、汽車座椅總成、電動玻璃升降器、照明係統、自動變速箱、高壓燃料泵等係統和部件方麵,控製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部分產(chan) 品幾乎全部為(wei) 外資所壟斷。
此外,我國汽車電子產(chan) 品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要落後10到15年,在中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中,大多是高利潤、高附加值的整車關(guan) 鍵件及高新電子產(chan) 品等。
關(guan) 鍵零部件的發展問題並非中國特有,在汽車工業(ye) 發達的國家,發展初期也曾遇到過類似問題,其中美國就成立專(zhuan) 門協調整車和零部件企業(ye) 之間關(guan) 係的統一組織美國汽車行動集團(AIAG)。該組織總部位於(yu) 大底特律地區,1982年創建,成員包括戴姆勒、福特、通用及其大約1500個(ge) 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長期以來,AIAG 為(wei) 汽車整車製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提供了一個(ge) 唯一的平台以共同處理和解決(jue) 影響全球汽車供應鏈的問題。
事實上,中國進行關(guan) 鍵零部件方麵的突圍,有著此前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優(you) 勢。
目前,中國有包括一汽、上汽、東(dong) 風、長安還有奇瑞、吉利、比亞(ya) 迪、廣汽、北汽、華晨等十家內(nei) 資整車企業(ye) ,形成了對關(guan) 鍵零部件龐大的采購規模。而且中外合資汽車企業(ye) 中方至少占50%的股權,從(cong) 法律上來講,在合資企業(ye) 裏中方在零部件采購配套等方麵也有一定的話語權。中方應在合資企業(ye) 中逐漸強勢,這與(yu) 解決(jue) 關(guan) 鍵零部件瓶頸問題相輔相成。
汽車關(guan) 鍵零部件行業(ye) 進行“中國式突圍”,首先可借鑒美國組建中國的汽車關(guan) 鍵零部件工業(ye) 發展組織,吸納更多的中國整車企業(ye) ,打破國內(nei) 零部件產(chan) 業(ye) 發展散、亂(luan) 、差的局麵,製定統一的關(guan) 鍵零部件發展計劃。
其次,組建專(zhuan) 業(ye) 的零部件資本運作平台,例如企業(ye) 部分出資入股,部分吸納海內(nei) 外風險投資,組建以控股並購國外掌握關(guan) 鍵零部件技術企業(ye) 為(wei) 目的的運作平台。
另外,采取多船出海戰略和統分結合的方式,以掌握關(guan) 鍵零部件核心技術,打破核心技術的封鎖和跨國公司的壟斷為(wei) 目的,展開關(guan) 鍵零部件企業(ye) 跨國控股並購,掌握其戰略資源,保持其原有市場的同時,實現為(wei) 國內(nei) 主流整車企業(ye) 配套。
這之外,還有一些可以細化的運作模式,例如參考美國汽車行動集團的運作模式,組建關(guan) 鍵零部件采購平台,統一零部件采購的技術標準,規範國內(nei) 整車企業(ye) 與(yu) 所收購關(guan) 鍵零部件企業(ye) 配套供應關(guan) 係。再例如,建立類似豐(feng) 田模式的整車零部件組織模式,所收購的關(guan) 鍵零部件企業(ye) 之間與(yu) 國內(nei) 整車企業(ye) 之間相互持股,打造類似於(yu) 豐(feng) 田汽車公司的整零關(guan) 係模式的供應鏈。
同時,控股海外關(guan) 鍵零部件企業(ye) ,不僅(jin) 能掌握其核心技術和市場,而且可通過技術和產(chan) 業(ye) 轉移,滿足國內(nei) 汽車企業(ye) 需要。尤其,後期應推進所收購的關(guan) 鍵零部件企業(ye) 向中國本土投資,實現技術和產(chan) 業(ye) 轉移,借以解決(jue) 中國整車企業(ye) 發展中的關(guan) 鍵零部件瓶頸。並且在新的基礎和高度上,展開關(guan) 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的消化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