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自主創新開啟“為世界創造”大門

世界金融危機至今尚未平息,國際間的貿易摩擦日漸頻繁,這一切讓中國人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的迫切性。加強自主創新成為(wei) 了唯一的出路。

“從(cong) 政治、經濟方麵講,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永遠處於(yu) 被動的地位。自主創新實際上是國家的自主,是站在整個(ge) 國家利益上的自主,是代表國家自立於(yu) 世界之林的自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的一番話道出了自主創新的緊要性。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種種現實挑戰。外貿依存度依然很高,貿易摩擦日益凸顯;企業(ye) 創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識產(chan) 權,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在國際競爭(zheng) 中備受遏製;一些發達國家為(wei) 了削弱我們(men)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對我國的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技術實行封鎖戰略,嚴(yan) 重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

這一切也成為(wei) 了“十二五”期間不得不麵臨(lin) 和解決(jue) 的問題。

低價(jia) 競爭(zheng) 戳破出口“泡沫”

近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幾個(ge) 字在高層口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無論是十七大,還是2010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都將其列入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中央如此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首先是因為(wei) 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存在弊端。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jin) 過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率的老問題依然嚴(yan) 重,而且伴隨經濟的高速增長而逐漸出現的不協調、不平衡、不和諧、不安全的新問題也日益嚴(yan) 重。這種粗放而失衡的經濟發展模式遭遇環境承載能力下降、自然資源嚴(yan) 重不足、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社會(hui) 衝(chong) 突增加等生態環境、貿易環境和社會(hui) 環境惡化的阻礙。

金融危機發生後,我國這種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zheng) 的副作用完全顯現出來了。在各國舉(ju) 起貿易保護大棒的情況下,我國的出口遭受了沉重打擊。海關(guan) 數據顯示,2008年10月起中國外貿出口連續大幅下挫,11月份同比出現負增長。2009年上半年,累計降幅達21.8%。直到2009年12月份,中國外貿出口才首現14個(ge) 月以來的正增長。專(zhuan) 家分析,真正要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需要2至3年的時間。

更加讓人憂心的是,備受期望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也有了重蹈“中國造”的覆轍。在去年底舉(ju) 行的第108屆廣交會(hui) 上,出現了這樣一個(ge) 讓人憂思的狀況:出口售價(jia) 不到1100美元的電動自行車,進口的鋰電池成本就占了1000美元。表麵上看起來是科技主導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骨子裏走的還是勞動密集、低價(jia) 競爭(zheng) 的出口老路。

一些所謂的高科技產(chan) 品甚至也遭遇了貿易壁壘。究其原因就是自主創新能力缺乏。“我國很多高科技產(chan) 品與(yu) 國外還有一定的差距,技術標準、環保指標、各種性能相對有些落後。這往往會(hui) 成為(wei) 外國人的‘口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hui) 仲裁員姚新超對《中國產(chan) 經新聞》說,而解決(jue) 之策也唯有提高企業(ye) 自主創新能力,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創造核心競爭(zheng) 力。

創新主體(ti) 缺失

我國對自主創新不可謂不重視,投入的人力和財力也保持了快速增長,但在產(chan) 業(ye) 層麵效果一直不明顯。

進入新世紀[21.60 1.60%]以來,自主創新已被作為(wei) 國家戰略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黨(dang) 的十六屆五中全會(hui) 關(guan) 於(yu) 製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指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wei) 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黨(dang) 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為(wei) 鼓勵自主創新,國家近年來已出台了90多項配套政策,如“技術開發費150%抵扣所得稅”。中央財政的科技投入也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

但是取得的效果並不明顯。我國很多產(chan) 業(ye) 仍然缺乏能夠支撐產(chan) 業(ye) 升級的技術基礎。“我國目前與(yu) 世界上主要創新型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的鮮明特色是知識創造的速度比較快,明顯弱點是企業(ye) 的創新能力比較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wan) 鋼在第12屆中國科協年會(hui) 上直言。

企業(ye) 創新主體(ti) 沒有得到尊重,阻礙著自主創新巨大潛能的釋放。不管是按照西方國家已有發展經驗,還是從(cong) 我國現實出發,企業(ye) 都應是自主創新的絕對主體(ti) 。但從(cong) 目前情況來看,企業(ye) 還遠未擔起主體(ti) 重任。有關(guan) 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規模以上企業(ye) 開展科技活動的僅(jin) 占25%,研發支出占企業(ye) 銷售收入的比重僅(jin) 為(wei) 0.56%,隻有萬(wan) 分之三的企業(ye) 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

僅(jin) 以種子企業(ye) 為(wei) 例,全國的8700家種子企業(ye) 中,真正具備科研能力的不足百家。大多數種子企業(ye) 靠“套牌”、“盜版”為(wei) 生。他們(men) 的存在嚴(yan) 重創傷(shang) 了中國種業(ye) 的創新力。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在接受《中國產(chan) 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製約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最根本的問題在於(yu) 體(ti) 製機製。我國在自主創新方麵投入的人力財力雖不少,但是從(cong) 市場需求角度拉動技術創新的政策存在重大缺失。當前,我國部分生產(chan) 要素和資源價(jia) 格的形成機製還不健全,部分企業(ye) 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爭(zheng) 資源、爭(zheng) 項目上,通過尋租來獲取高額利潤,而非通過發展核心技術來尋求企業(ye) 進一步發展,這極大地阻礙了企業(ye) 的自主創新熱情。

居全國之力來創新

自主創新的乏力,不禁讓人想起,我國上世紀創造的“兩(liang) 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的奇跡。這都是在“舉(ju) 國體(ti) 製”下完成的。

“十二五期間,我國需要重提‘舉(ju) 國體(ti) 製’。尤其在重大戰略領域和產(chan) 業(ye) 基礎技術方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騰飛在接受《中國產(chan) 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時代變了,也許我們(men) 不能照搬改革開放前的“舉(ju) 國體(ti) 製”,但這種思想、理念不能丟(diu) 。

黎雪榮也表示,一般而言,自主創新的主體(ti) 應該為(wei) 企業(ye) ,政府主要是起引導作用。但是在中國自主創新機製不健全的情況下,僅(jin) 憑企業(ye) 實行自主創新,恐怕很難有明顯的效果。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重大技術方麵,政府有必要采取舉(ju) 國體(ti) 製,盡快實現技術突破。“重大戰略高技術是買(mai) 不來的,也是不能用市場換技術得來的。中國要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製高點,就不能總是跟蹤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創成果。”

當然,這一自主創新方式隻局限在某些領域和技術上,真正要實現自主創新還需要依靠企業(ye) 的推動。“而要真正引導企業(ye) 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主創新上,讓企業(ye) 更加注重長期利益和長遠發展,就需要進一步深化科研體(ti) 製改革。”黎雪榮說。

政府應該發揮財政資金對企業(ye) 技術創新的引導作用。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ye) 建立研發機構、實驗室和中試基地,有條件的積極發展成為(wei) 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ye) 技術中心。還可吸收民營企業(ye) 參與(yu) 大型科學儀(yi) 器設備共享、科技文獻等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和行業(ye) 、區域創新平台的建設。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