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十二五”如何讓中國新能源產業更具優勢

未來20年甚至50年的增長,新能源及相關(guan) 技術被認為(wei) 將是重要拉動力之一。“十二五”期間,新能源已成重點發展行業(ye) 之一,更是2011年甚至未來全球關(guan) 注的焦點。在中國的具體(ti) 背景下,新能源將麵臨(lin) 什麽(me) 樣的前景和可能挑戰?2011年瑞銀大中華研討會(hui) 期間舉(ju) 行的“2011年新能源研討會(hui) ”上,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研究部分析師牟其崢、瑞銀亞(ya) 洲公用股權投資研究部主管歐立文、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研究部分析師陳國喜各有洞見。

牟其崢:民間對新能源領域渴望程度很高

從(cong) 政府的角度來看,麵向“十二五”時,首先就要從(cong) 國家的層麵,也就是能源的戰略及安全層麵來考慮,即要在未來開拓出我們(men) 新的發展方向。因為(wei) 畢竟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是不均衡的,煤炭仍然占據了大多數,這實際上還是逃不掉碳排放的控製。

那麽(me) 如何使能源結構從(cong) 不均衡走向均衡,大的層麵就是自“十五”、“十一五”起已經建設成功的各種大型火電、水電以及核電。這些都是投資巨大的裝備,從(cong) 煤耗上來說是大大降低的,比小機組來得有效得多。在“十二五”將繼續這樣做。另外,從(cong) 國家的層麵來說,核電是對傳(chuan) 統能源最有替代性的能源形式,所以國家在今後一定是大力扶持的。

風電領域,目前來說還麵臨(lin) 一個(ge) 技術的挑戰,就是如何能讓風電上大電網,需要技術上的解決(jue) 。政策上除了這些國家層級的大型裝備之外,還能看到地方政府以及民間的動作。這個(ge) 層麵上最大的投資是太陽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對這一塊的投資比中央政府的熱情要高漲得多。

在技術上麵,我認為(wei) 要分兩(liang) 塊,一是我們(men) 去學習(xi) 然後自主,比如我們(men) 的火電、水電,過去基本都依賴進口。但我們(men) 現在能夠承接國外的技術,但是把它轉為(wei) 自己的,然後進行全麵製造。實際上,經過“十五”、“十一五”之後,即便我們(men) 的一些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技術還比較落後,但是差距在大大縮小,而且是一個(ge) 自主轉化的過程。

第二就是自始至終都是我們(men) 自己的技術,而且這個(ge) 技術已經排在了世界的最前麵。比如我們(men) 的智能輸變電,就是未來“十二五”的重點,尤其是麵臨(lin) 技術的挑戰,如何做到真正的節能。我們(men) 能夠做的就是提高傳(chuan) 統火電機組的輸送效率,那就不必有那麽(me) 多建設。另外是新能源的接入,新能源接入並上大電網,這其實是對新能源利用的提高。還有是能夠從(cong) 可操作的層麵上電價(jia) 的獎懲製度,能知道用戶用電是耗能還是節約,如果是節約電價(jia) 就給優(you) 惠。

我的一個(ge) 感覺是,民間對新技術、新材料,以及我們(men) 現在還沒有接觸到的新形式的能源渴望的程度更高,如果政府和民間層麵能上下統一,未來這些領域一定能繼續向前發展。

歐立文:開發新能源並不等於(yu) 要取代傳(chuan) 統能源

我們(men) 認為(wei) 全球的電力市場和中國的電力市場都很有前景。另外雖然有很多核電、水力、風力領域的開發,但在未來很長時間可以預見到火力發電仍然是中國最主要的發電來源。所以開發新的能源並不等於(yu) 要取代煤炭發電。

首先可再生能源在商業(ye) 上已經確實可行了。比如風力發電的成本在中國正不斷下降,通過煤炭發電的價(jia) 格反而在上升。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傳(chuan) 統能源和新能源之間的成本差正在縮小。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新能源都有這樣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比如說太陽能要有競爭(zheng) 力還需要更多時間。

另外,風能發電,然後把這些電輸送到最終用戶,這其中的技術問題可以慢慢解決(jue) ,但是現在這方麵還存在很大的挑戰。目前有很多公司去投資風電發電設備,但是到底有多少風電發電的企業(ye) 和電網連接,這裏麵是有上限的。我們(men) 不能不斷地提高它的產(chan) 能,因為(wei) 發電廠要和電網連接,這裏有一個(ge) 瓶頸。

而除了把可再生能源和電網連接的問題之外,還有一些不確定性,比方說全球碳交易體(ti) 係。在中國,因為(wei) 有一些國內(nei) 政策的支持,因此風能發電就能夠獲得一個(ge) 很不錯的回報。但是如果根據清潔能源機製來看,優(you) 勢就不是那麽(me) 明顯。而《京都議定書(shu) 》之後會(hui) 有什麽(me) 樣的國際框架,如果沒有這樣的框架又會(hui) 有什麽(me) 樣的後果?即使我們(men) 能夠延續《京都議定書(shu) 》,現在的風能發電是不是能夠滿足京都議定書(shu) 的體(ti) 係要求也是一個(ge) 問題。

但一些新能源在中國的發展非常快,跟我們(men) 在國際上見到的情況有所不同。比如說智能電網,中國的重點是可以提高輸電效率,讓輸電變得更加有效率。不過智能電網在其他國家是另外一種局麵,他們(men) 把重點放在最終用戶端,尤其是電網和最終用戶信息的交換。這樣可以使發電公司更有效率地管理電網。我認為(wei) 從(cong) 長遠看中國也要關(guan) 注這一點。根據定價(jia) 和需求麵的管理發展智能電網的技術,這會(hui) 是一個(ge) 讓中國的能源更加有效率的秘訣。

實際上,我並不認為(wei) 新能源領域將會(hui) 是全球經濟的引擎,但它會(hui) 促進經濟的成長,尤其是長期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特別是如果碳交易的政策在全球是比較平衡的,而公司又能從(cong) 可再生能源那裏獲得利潤,這裏麵就充滿了機會(hui) ,就會(hui) 加速這方麵的投資和發展的規模。這種規模是一個(ge) 重要的驅動力。可以降低開發成本,同時未來在商業(ye) 上出現可行性。

陳國喜:新能源汽車並未出現產(chan) 能過剩

對於(yu) 新能源汽車製造是否出現產(chan) 能過剩這個(ge) 問題,我認為(wei) 至少對於(yu) 整車製造廠而言,並沒有遇到新能源汽車瓶頸的問題。因為(wei) 國家規定必須在電池、電控以及電機三方麵技術中有一種為(wei) 自主掌握,大多數廠家掌握的是電控技術,而這項技術主要是係統集成技術,並不存在產(chan) 能過剩問題。而作為(wei) 產(chan) 能瓶頸的電池方麵,也並不具備一旦新能源汽車需求爆發期到來後的產(chan) 能需求。

實際上,發展新能源汽車不單單是國家的選擇,從(cong) 汽車行業(ye) 來說也是一個(ge) 必然的結果。2010年中國汽車銷量已經達到了1800萬(wan) 輛,從(cong) 2000年到現在每年是24%的增長。從(cong) 保有量來說現在大概是6000萬(wan) 輛。如果以目前每年銷量的增長保守估計,到2015年將達到1.5億(yi) 輛左右。

這樣的規模帶來的問題是能源消耗。目前中國石油[11.20 0.09%]依存度已經超過50%,其中汽車行業(ye) 應該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在空氣汙染方麵,中國以前對汽車尾氣的排放標準也不是很嚴(yan) 格,所以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汽車行業(ye) 未來要發展的必然要求。

另外,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徑非常多,總括起來有兩(liang) 類,一類是開源,一類是節流。開源來說,大家談得比較多的是電動汽車。但實際上可能出現多種技術路線並存的現象。比如以後中國可能會(hui) 用柴油動力,包括清潔能源動力汽車,以及在汽車裏麵采用電池的技術等等。同時,不同的技術也是一個(ge) 發展的過程,現在很多新能源汽車本身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電動汽車的續航裏程比較短,充電時間比較長,未來的發明可能需要個(ge) 突破。

總之未來的發展方向最終會(hui) 取決(jue) 於(yu) 更好的技術,能不能在關(guan) 鍵的技術點取得突破,使得它的成本出現大幅度的下降。目前的成本,不管是鋰電池還是氫動力,讓消費者接受這樣的電動車難度都是比較大的。未來的發展隻能取決(jue) 於(yu) 技術的發展有多快和成本的下降有多大。

實際上,由於(yu) 這兩(liang) 年國家對新能源汽車鼓勵的力度非常大,所以中國的電池技術也提高很快,在總體(ti) 上來說和國際還是有差距。但實際上我個(ge) 人認為(wei) 是大家都沒有達到一個(ge) 大規模商業(ye) 化的地步,所以都沒有達到讓消費者很容易去接受電動汽車的程度。如果我們(men) 假設5~10年之後電動汽車才能夠商業(ye) 化的話,中國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追趕的。

至於(yu) 產(chan) 業(ye) 方麵,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國家科技部可能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給予一些投入,包括國家財政部對新能源大客車的補貼。可能還會(hui) 繼續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包括大家期待已久的節能與(yu) 新能源汽車規劃。因為(wei) 大家知道隨著汽車使用成本越來越高,有可能在購買(mai) 成本的補貼之外,國家還會(hui) 采取一些新的措施來降低新能源汽車的使用成本。所以從(cong) 總體(ti) 上來說,新能源汽車和傳(chuan) 統汽車最終發展的對比情況會(hui) 怎麽(me) 樣,最終取決(jue) 於(yu) 各種技術路線的成熟度和成本降低幅度,最終的決(jue) 定權在消費者手上,政府的推動應該是促進因素。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