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未來風電市場增速將減緩

當1月13日華銳風電[72.56 0.43%](601558.SH)以幾乎跌停的方式,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之後,市場對風電產(chan) 業(ye) 發展前景的爭(zheng) 議之聲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這家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風電企業(ye) ,IPO發行價(jia) 定為(wei) 90元/股,部分投資人則認為(wei) ,上市當天可能會(hui) 突破到120元/股,但卻以破發收場。昨日華銳風電小幅上漲,收盤至72.25元,但與(yu) 發行價(jia) 相比每股已下跌了近20元,跌幅20%。

華銳風電股價(jia) 的下挫,使人們(men) 不得不深思另一個(ge) 問題:被熱捧了數年的風電行業(ye) ,究竟會(hui) 發生怎樣的變化?如果能找到一些正麵的答案,或許會(hui) 讓投資者增強對這家企業(ye) 的信心,繼續緊握手中的股票,等待它的恢複上揚。但若是反其道而行之,華銳風電及其他風電上市公司都將遭遇嚴(yan) 峻考驗。

股價(jia) 大跌是否因估值過高?

華銳風電定價(jia) 為(wei) 90元/股,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市場的巨大反響。

公司一位高層曾向《第一財經日報》解釋,該價(jia) 格是按2010年的預計淨利潤來估算的,約合30倍市盈率。

近日,華銳風電也宣布了該公司2010年的淨利潤為(wei) 28億(yi) 元左右,以發行10億(yi) 股的總股數計算,確實是近30倍的市盈率。

“但是,30倍是否是華銳風電這樣增速已減緩企業(ye) 的合適市盈率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周先生對此提出了疑問。

在他看來,整個(ge) 風機行業(ye) 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增速回調。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華銳風電的主營業(ye) 務收入分別是52億(yi) 、137億(yi) 和178億(yi) (預測),同比前一年的增幅在106%、166%和30%。2010年的收入增長已明顯下降。

收入下降還是其次,淨利潤的增幅也下降得較明顯:華銳風電2008年到2010年的淨利潤分別為(wei) 6.31億(yi) 元、18.93億(yi) 元和28億(yi) 元左右,增長率396%、200%和50%。

周先生認為(wei) ,很多風機廠商的增幅都在放緩。在風電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時間段——2006~2009年期間,雖然全球都在遭遇金融危機,但由於(yu) 中國風機企業(ye) 的主要市場都在國內(nei) ,相比海外公司有著更加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因而各企業(ye) 不僅(jin) 沒有停產(chan) ,反而增速明顯。

但是到了2010年,整個(ge) 風機市場的飽和量變得很大了,再加上大型企業(ye) 的出貨量已趨於(yu) 穩定,因而想要再獲得超高速的增長幾乎是非常困難的。

市場發展前景究竟如何?

不過,雖然超高速增長難度加大,但周先生說,目前華銳風電表現出的增長速度,依然高於(yu) 國際裝機平均增速。

數據顯示,2009年華銳風電的1.5兆瓦風機銷售量為(wei) 2752兆瓦,2010年和2011年估計在3800兆瓦和4600兆瓦左右。“1996年到2009年的全球風電裝機量平均增幅在36%左右,相比華銳風電淨利潤50%的增幅還是略低一些。”周先生表示。

在他看來,今後風電裝機容量是否會(hui) 快速增長取決(jue) 於(yu) 幾個(ge) 層麵,首先是中國的新增裝機速度到底如何。

2009年,中國年度的新增裝機容量為(wei) 13750兆瓦,占全球份額的36%,為(wei) 世界第一,其次是美國、西班牙、德國、印度以及意大利。但這幾個(ge) 國家的合計新增裝機量都不敵中國國內(nei) ,可見中國的裝機速度之迅猛。

2010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量為(wei) 16000兆瓦,累計風機裝機量為(wei) 41827兆瓦,躍居世界第一。不過這也意味著中國的風機增速已經有一個(ge) 極大的基數了,未來要保持較高的增速將麵臨(lin) 挑戰。

招商證券[17.95 0.39%]研究員汪劉勝告訴本報,我國裝機容量超過百萬(wan) 千瓦級的風電省份有遼寧、內(nei) 蒙古、河北和吉林。如果沒有這些地區的大發展,也顯然無法為(wei) 風機生產(chan) 商帶來廣闊的市場前景。

其次,華銳風電等一大批國內(nei) 公司,是否真的能夠引領世界的風機潮流也是關(guan) 鍵。如果能搶占3兆瓦以上的大型風機市場,那麽(me) 市場占有率依然是不小的。

華銳風電在2010年、2011年估計要產(chan) 出102兆瓦和810兆瓦的3兆瓦風機產(chan) 品,將給公司帶來7.3億(yi) 元和40億(yi) 元的收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3兆瓦風機的競爭(zheng) 格局將是極為(wei) 激烈的。

適合建設3兆瓦以上的風電場大部分是在海上。去年5月,國內(nei) 海上風電項目的首輪招標啟動,20多家企業(ye) 展開了對近海地區的風電場競標。

上海電氣[8.15 0.49%]集團副總裁鄭建華就表示,國內(nei) 的海上大型風機廠商是西門子,其他國內(nei) 公司都還在“學步”階段,而招標的一個(ge) 門檻就是要求風機廠有運行業(ye) 績,符合這一規定的風機設備商並不是很多,隻有上海電氣、東(dong) 方電氣[29.20 0.72%]、金風科技[18.82 1.73%]、華銳風電、湘電股份[24.60 1.15%]等不到十家公司。

但即便如此,國內(nei) 一家大型風機企業(ye) 的高層也認為(wei) ,海上風機的競爭(zheng) 並不簡單。去年下半年,上述海上風電項目招標中標價(jia) 對外公布,中標區間在每千瓦時0.62元~0.74元之間,已遠遠偏離了海上風電的真實成本。這也是一種很“惡性”的競爭(zheng) 。而且該電價(jia) 與(yu) 陸上風電的價(jia) 格差距也不大了。

以我國首個(ge) 海上風電項目上海東(dong) 大橋10萬(wan) 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為(wei) 例,發改委核定後的稅後上網電價(jia) 為(wei) 0.978元/千瓦時。而目前我國陸上風電按照資源區情況共有四類標杆上網電價(jia) ,分別為(wei) 每千瓦時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

不僅(jin) 如此,海上風電產(chan) 品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jue) 。

國華[0.16 0.00%]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一位高層表示,台風對於(yu) 海上風機的影響會(hui) 很大。東(dong) 南沿海風機會(hui) 被嚴(yan) 重侵蝕,而長江口以北的山東(dong) 、江蘇等地稍微好一些。因此,如果是在東(dong) 南沿海建設海上風機,必須要有很高的防侵蝕設施或者技術,但是目前國際上沒有可以照搬的類似技術。

此外,由於(yu) 國外的機組也不適應江蘇當地淤泥質海床,國內(nei) 公司能否真的研究出中國海床特性的設施,也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而且有好的運行成績才行。

並網難題

除了建設,對風機企業(ye) 來說,另一個(ge) 頭疼的問題,還在於(yu) 並網困境。

我國風電規模增速非常快,2009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在2600萬(wan) 千瓦左右,而建設裝機容量達到了2000萬(wan) 千瓦以上。

此外,按照規定5萬(wan) 千瓦及以上的風電項目須由國家發改委核準,而一些地方政府就在同一區域連續核準4.95萬(wan) 千瓦的風電項目,以規避到國家發改委去核準這一環節,這是風電規模增速過快、控製難度增加的另一症結所在。

所以,盡管新疆及內(nei) 蒙古等地有極大的風能儲(chu) 量(高達3433萬(wan) 千瓦和6178萬(wan) 千瓦),但一些正在建設的裝機容量,未必能夠得到電網公司的承諾,一定可以介入到真正的主幹電網內(nei) 。

中國風能協會(hui) 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風電場、電網之間並沒有取得一致,電網公司在不知道風場的建設行情時,就不會(hui) 在自己的電網計劃中考慮風電接納。

金風科技董事長兼CEO武鋼對此則顯得很樂(le) 觀。他判斷,今後內(nei) 蒙古地區的電網公司整合,或許會(hui) 將電網接納難題一一解決(jue) ,而甘肅地區的高壓輸電網絡的配套,也會(hui) 使得新疆電力有望向甘肅進一步輸送。

按照國家能源局2011年的工作計劃,今年將建設內(nei) 蒙古開魯200萬(wan) 千瓦、甘肅酒泉二期500萬(wan) 千瓦、新疆哈密200萬(wan) 千瓦等一批新項目。這對理順和打通輸電網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除了電網接納問題之外,目前國內(nei) 風電配件供應的不足,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東(dong) 方證券研究員鄒慧說道,以風機軸承為(wei) 例,國外公司嚴(yan) 重壟斷整個(ge) 國內(nei) 風機市場,因而風機整機企業(ye) 也要看配件的臉色行事。“市場高速增長的時刻,海外軸承商的斷貨可持續10多個(ge) 月。” 鄒慧說。

但一家風機企業(ye) 的銷售負責人則表示,配件的完善是需要一個(ge) 過程的,2006年到2009年,國內(nei) 風機整機在成長,配件企業(ye) 也需要引入技術、消化技術、了解市場情況。

鄒慧表示,從(cong) 葉片方麵看,中航惠騰已可以供應600千瓦、750千瓦、850千瓦、1兆瓦、1.25兆瓦到2兆瓦之間的大部分機型,而上玻院也是可以覆蓋1兆瓦到2兆瓦之間的機型。

齒輪方麵,重齒、南高齒、杭齒、德陽二重等公司能覆蓋到大部分的中端機型,不比弗蘭(lan) 德等技術性企業(ye) 差。南高齒和重齒公司已占國產(chan) 化齒輪箱市場份額的80%以上,成長速度很快。

“我覺得增速放緩是事實,但是企業(ye) 的成長性還是有的。一家公司如果利潤能維持50%的同比增長,其投資價(jia) 值依然存在。”鄒慧說道。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