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驕傲百億票房難補中國電影集體體虛

不久前結束的2010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hui) 年度表彰大會(hui) 上,王小帥憑借《日照重慶》坐上“年度導演”的寶座,他的對手是以《唐山大地震》創下了6.73億(yi) 國產(chan) 電影票房紀錄的馮(feng) 小剛。

在去年戛納電影節上錯失金棕櫚,國內(nei) 票房也僅(jin) 有300萬(wan) 元,王小帥的奪冠被媒體(ti) 稱為(wei) “爆冷”並不奇怪,對此連他自己都連稱“意外”。他說,從(cong) 以往看,中國電影的評判規則是和票房掛鉤的,“我的電影票房不好,這次卻把這個(ge) 榮譽給我,我很高興(xing) 我的努力沒有白費,導演協會(hui) 看到了票房之外的東(dong) 西。”

26部影片卷走總票房的六成

“萬(wan) 般皆下品,唯有票房高”被譽為(wei) 整個(ge) 2010年中國電影業(ye) 的寫(xie) 照,“票房之外的東(dong) 西”幾乎無人關(guan) 注。“《日照重慶》的叫好,也僅(jin) 限於(yu) 導演們(men) 這種專(zhuan) 業(ye) 群體(ti) 。”著名導演鄭洞天說。

一連串鼓舞人心的數字,似乎勾勒了中國電影的“盛世”:2010年全年故事影片產(chan) 量526部,較2009年的456部增幅達15%,目前已高踞全球第三,僅(jin) 次於(yu) 印度和美國;全國城市影院總票房101.72億(yi) 元,較2009年的62.06億(yi) 元增長63.9%,已躋身全球十大市場。去年年初《阿凡達》票房超過13億(yi) 元,年中《唐山大地震》又以6.73億(yi) 元的成績刷新國產(chan) 片票房紀錄,而年末的賀歲檔,更是三台大戲你追我趕,在“百億(yi) ”賽道上一路狂奔。甚至有人預言,2011年票房可達150億(yi) 元。

然而,在華麗(li) 數據的背後,中國電影的生態卻令人擔憂。

據電影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年526部新片中,能進入商業(ye) 院線公映的不足20%。賀歲檔,《非誠勿擾2》、《讓子彈飛》加起來占了目前影院9成以上場次。和一部大片雄霸銀幕一個(ge) 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批的低成本、小製作影片淪為(wei) “影院一日遊”,甚至連片名都沒被觀眾(zhong) 記清,便慘遭出局。

去年7月《唐山大地震》上映,為(wei) 了“避震”而在6月紮堆上映的27部電影中,25部虧(kui) 損。去年10月也一樣,27部中小影片為(wei) 了避開賀歲檔一擁而至,最終隻有一部賺錢。

《2009年中國電影產(chan) 業(ye) 研究報告》曾指出,目前中國電影產(chan) 品結構是金字塔形,絕大部分的中小投資電影成為(wei) 金字塔的底部。而根據成熟市場界定,一個(ge) 電影產(chan) 業(ye) 的健康產(chan) 品結構應該是紡錘體(ti) ,大片小片都有,而且都有得賺。大片保證行業(ye) 的穩定,中小成本電影為(wei) 行業(ye) 提供新鮮力量。

相關(guan) 統計數字顯示,目前,中國每10萬(wan) 人擁有的銀幕數是0.41塊,與(yu) 國際平均水平相差10倍。當舞台資源有限的時候,市場和人們(men) 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為(wei) 商業(ye) 大片所主宰。慘烈競爭(zheng) 之下,直接受到威脅的就是電影的“多樣性基因”。

“賺錢的電影集中在少數的導演、少數的電影公司、少數的大製作影片上,而不少中小成本影片、青年導演則成了市場中的炮灰。”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一語道破。 整個(ge) 2010年,僅(jin) 僅(jin) 26部票房上億(yi) 元的大片就卷走了總票房的65%。也就是說,“百億(yi) 票房”的輝煌大多數影片根本無法分享,即使有幸登上大銀幕,賺錢的片子也不到20%,賠本賺吆喝仍舊是絕大多數中小成本影片的常態。何況,分析表明,百億(yi) 票房中,票價(jia) 上漲和銀幕增加的因素,還至少“貢獻”出10億(yi) 。

電影和現實生活漸行漸遠

《日照重慶》講述了一段關(guan) 於(yu) 青春和兩(liang) 代人情感隔閡的糾結故事,投資2000萬(wan) 元,是第六代導演王小帥迄今為(wei) 止投資最大的一部影片。和他以往的《二弟》、《青紅》、《左右》一樣,都市繁華生活下人們(men) 缺失的情感,總能通過他表麵沉悶卻暗藏激流的影片展現無遺,但肯掏腰包看他電影的人總是不多。

即使有範冰冰、王學圻等大牌撐台,《日照重慶》也沒能幸免上榜近日某商業(ye) 網站製作的2010年虧(kui) 損電影榜單。在這張榜單上,張瑜複出大銀幕的首部作品《廬山戀2010》投資1000萬(wan) 元,結果票房隻有150萬(wan) 元。而陶紅首次擔任監製並主演的《米香》投資500萬(wan) 元,全國票房不到10萬(wan) 元,與(yu) 焦恩俊、苗圃主演的《驚情》列虧(kui) 損電影第一、二名。

藝術電影的生存困境還在延續。上海電影節上獲得4項大獎的電影《碧羅雪山》,因為(wei) “錢景”問題無人發行、無法上映;我國首部采用哈薩克語同期聲拍攝的彩色故事片《永生羊》,眼下正在北京的百老匯藝術影院公映,而下一步的打算是走海外市場。

“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難在電影裏找到真實社會(hui) 的有效的對應,電影人越來越迷戀在銀幕上製造視覺奇觀,而電影和現實生活漸行漸遠。”《永生羊》導演高峰說,他們(men) 的這部影片和電影市場上的商業(ye) 大片是兩(liang) 碼事,隻想填補一下市場的空白。

“內(nei) 地電影市場現在隻有大片,隻有大牌明星,沒有中小片,也沒有新人。”UME院線負責人、香港資深影人吳思遠在香港電影節上曾直言。

匪夷所思的拳腳功夫,網絡時代的浮泛愛情,縱情嬉笑的古今鬧劇,中國電影對觀眾(zhong) 感官享受的體(ti) 貼已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但在絕大多數作品中,親(qin) 情、互助、愛國、人本主義(yi) 等為(wei) 人類世界廣為(wei) 認同的價(jia) 值觀卻始終缺席,我們(men) 既看不到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精華的傳(chuan) 承,也看不到對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認真省察和觀照。

馮(feng) 小剛曾在微博上有這樣一段話:“電影的好壞是沒有標準的。唯一可以被量化的標準就是票房。票房好=觀眾(zhong) 認可。這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道理。”

可票房真的可以代表一切嗎?

中國電影需要集體(ti) “補鈣”

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令世界矚目。《華爾街日報》近日宣稱,中國電影業(ye) 的增長正在影響整個(ge) 亞(ya) 洲,將成為(wei) 超過印度的亞(ya) 洲電影製作大國,而且將當之無愧地成為(wei) 最大的電影消費市場。但國內(nei) 電影創作類型單一、文化品格缺失等現象也日益凸顯。

2010年,電影跟風盛行。當卡梅隆用12年時間打造的《阿凡達》票房急速躥升的時刻,3D電影隨之成為(wei) 中國電影必趕的時髦。從(cong) 以低俗的媚態討好觀眾(zhong) 的各類山寨喜劇,到樂(le) 此不疲反複打造的續集、翻拍,對於(yu) 商業(ye) 的慣性依賴、對於(yu) 政策扶持的依賴,讓很多中國導演創意不足,缺乏底氣。

綜觀2010年上映的近200部電影中,喜劇類型片大約占30部,動作和愛情片大約占40部。而反映當下現實題材的電影,諸如《海洋天堂》、《我是植物人》、《我們(men) 天上見》這些具備現實意義(yi) 、人文關(guan) 懷的作品依然嚴(yan) 重缺失。

對此,電影局局長童剛不無擔憂地說:“電影創作不是一次簡單的市場行為(wei) ,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重要的價(jia) 值輸出,有著獨特的文化貢獻。為(wei) 此,不能單純地以影片創作數量為(wei) 追求,以製片成本大小為(wei) 標準,以明星、時尚、獵奇、炒作為(wei) 包裝,以血腥、暴力、低俗、惡搞為(wei) 賣點。”

“絕大部分有可能發言有權利發言的我們(men) ,都自覺放棄了通往崇高的道路,而徹底擁抱了低俗。”導演陸川看完《阿凡達》後表示:“我們(men) 在虛高的票房中裸奔和狂歡的時候,我們(men) 徹底放棄了作為(wei) 一個(ge) 電影人,一個(ge) 民族精神文化產(chan) 品創作者應有的操守。”

雖然《阿凡達》給中國電影人集體(ti) 上了一課,明白電影不可或缺的關(guan) 懷和情懷,但麵對現實,所謂電影理想,仍舊抵抗不過鈔票的威力。在“票房癡迷症”流感一樣蔓延的2010年,更多執著於(yu) “站著把錢掙了”的電影人終於(yu) 改弦易轍,投身到商業(ye) 大片的懷抱之中。

童剛表示,麵對百億(yi) 票房,中國電影人必須保持清醒的思考,電影產(chan) 業(ye) 和電影文化發展過程中還有諸多問題日益凸顯,比如文化關(guan) 懷薄弱、價(jia) 值呈現缺失、審美境界狹小、現實主義(yi) 力作缺乏等,特別是立足當下、肩負責任的現實題材作品仍處於(yu) 弱勢,滿足觀眾(zhong) 心靈需求、引發情感共鳴、有可能形成曆史文化記憶的作品不多。

顯然, 站在100億(yi) 元的新起點上,中國電影還需集體(ti) “補鈣”。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