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日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訂單量、手持船舶訂單量三大指標均超越韓國,成為(wei) 世界造船第一大國。
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造船大國不等於(yu) 造船強國,造船市場充滿變數,中國造船行業(ye) 未來將逐漸從(cong) 高速增長回歸常態。
超常規增長
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1~12月,全國造船完工量6560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54.6%,其中海船為(wei) 2078萬(wan) 修正總噸;新承接船舶訂單量7523萬(wan) 載重噸,是去年同期新接訂單量的2.9倍,其中海船為(wei) 2290萬(wan) 修正總噸;截至去年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19590萬(wan) 載重噸,比2009年底手持訂單上升4.1%,其中海船為(wei) 5695萬(wan) 修正總噸,出口船舶占總量的84.6%。
“近幾年造船業(ye) 產(chan) 量、收入和利潤都有大幅增長,也吸引了大量其他行業(ye) 的資本流入。”中國船舶[71.20 0.44%]工業(ye) 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包張靜說。
造船企業(ye) 主要分布在江蘇、上海、浙江、山東(dong) 、廣東(dong) 等沿海省份。其中,江蘇省遙遙領先,穩居第一。
江蘇經信委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造船完工量超過百萬(wan) 載重噸的11家企業(ye) 中江蘇省占9家,新承接訂單占世界份額高達21.6%,手持訂單穩定在7000萬(wan) 載重噸以上。目前,江蘇省主力船企生產(chan) 任務已排至2012年以後,江蘇熔盛訂單已排至2015年。
上海和浙江的統計數據尚未出爐,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wei) ,兩(liang) 者2010年完工量可能會(hui) 在1000萬(wan) 載重噸左右,山東(dong) 則在500萬(wan) 載重噸左右。
回歸常態
包張靜認為(wei) ,最近幾年造船行業(ye) 的大發展,總體(ti) 上可以歸結為(wei) 經濟增長帶來的運力需求增長。中國存在著明顯的勞動力優(you) 勢,內(nei) 需市場也很廣闊,技術方麵與(yu) 國外差距日益縮小,綜合起來,便構成了幾年的“大牛市”。
而影響造船業(ye) 未來的因素,首要看需求是否跟得上。目前外部環境、宏觀環境存在不確定性,未來可能會(hui) 需求不足,產(chan) 能過剩顯現,競爭(zheng) 殘酷化,進而價(jia) 格降低,打擊行業(ye) 整體(ti) 利潤。
“總體(ti) 來說,未來的國際國內(nei) 環境都比較艱難。”包張靜說。
“匯率上升和成本上漲,對我們(men) 今年的利潤壓縮很厲害。”江蘇一大型造船廠的從(cong) 業(ye) 人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匯率上升、成本上漲、產(chan) 能過剩,都是造船業(ye) 揮之不去的隱憂。
中國船舶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彥慶此前曾向媒體(ti) 介紹,2010年,如果以英國克拉克鬆研究公司的統計數據為(wei) 基準,按照國際金融危機前所簽合同的首付款比例達到70%、危機後首付款比例為(wei) 20%、匯改前所接訂單麵臨(lin) 3%的升值損失、匯改後所接訂單麵臨(lin) 1.5%的升值損失等假定條件測算,我國造船企業(ye) 因人民幣升值損失80億(yi) 元,其中手持訂單隱形損失70億(yi) 元、交工船舶損失10億(yi) 元。
中國船舶工業(ye) 協會(hui) 分析的報告中提到,除匯率因素外,利率、勞動力成本、鋼鐵以及焦炭等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成為(wei) 造船行業(ye) 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