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限出令不限初加工 外資設廠變相出口稀土已五六年

  中國的稀土出口已有了 “配額+關(guan) 稅”的雙重門檻,這對於(yu) 正在覺醒和崛起的稀土大國來說,算是雙重利好。然而,相比之前中國稀土出口“無配額限製+出口退稅”的超惠待遇,這無疑又給了長期依賴中國稀土原材料出口的外資企業(ye) 當頭一棒。

  正因為(wei) 如此,稀土行業(ye) “變相出口”的苗頭正悄然滋生。2009年,全球稀土市場的供應依然有90%來源於(yu) 中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外資通過對中國稀土原料初級加工後“變相出口”現象早就存在,而近幾年,國外“釹鐵硼”應用生產(chan) 企業(ye) 向中國轉移也愈加明顯。這對於(yu) 正處在稀土話語權爬升中,力推“限出多儲(chu) ”的中國來說,是必須引起警惕的。

  初級原料加工變相出口

  贛州華京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楊經理非常肯定地對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因出口受限,變相出口在國內(nei) 很普遍。

  “以贛州為(wei) 例,日資和贛州當地的民資合作辦廠,把稀土加工成簡單合金,合金的出口比原材料的出口又不那麽(me) 受限,這就是典型的變相出口。”楊經理說。

  據楊經理介紹,江西的稀土公司基本沒有多少科研投入,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這種變相出口的方式已經存在五六年了,其中贛州90%的稀土合金生產(chan) 企業(ye) 都是日本投資。

  楊經理同時透露,針對這種變相出口,政府此前基本不會(hui) 幹預,反而積極引資。因為(wei) 引進的外資越多,對地方政績拉動的效應也就越大。但楊經理也表示,隨著國家對稀土出口層麵的日益重視和關(guan) 注,當地政府也開始意識到這個(ge) 問題,狀況可能會(hui) 有所改變。

  眾(zhong) 所周知,在中國生產(chan) 的初級加工具有高耗能、高汙染的特征,而日本所進行的再次深加工則清潔得多,發達國家將汙染丟(diu) 在中國是目前稀有金屬業(ye) 界公認的事實。

  目前,有些地方為(wei) 了引資,完全不顧國家的產(chan) 業(ye) 政策,越權審批。有些企業(ye) 為(wei) 了資金,也完全不顧國家的產(chan) 業(ye) 政策,而“瞞天過海”。

  “釹鐵硼”企業(ye) 轉移明顯

  “這實在是一個(ge) 矛盾點。”國內(nei) 一家大型央企稀土公司內(nei) 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一方麵,鑒於(yu) 中國稀土應用技術研發的落後性,國家不得不鼓勵外商投資興(xing) 辦稀土應用項目。而另一方麵,大量外資引進又難以避免“變相出口”的出現。而問題關(guan) 鍵在於(yu) ,對於(yu) “變相出口”的定義(yi) 目前尚很難完全界定,非常容易鑽空子。

  “據我所知,近兩(liang) 年,國外‘釹鐵硼’應用生產(chan) 企業(ye) 向中國轉移就非常明顯。”上述內(nei) 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透露,釹鐵硼從(cong) 去年開始就要征收15%的出口關(guan) 稅,而釹鐵硼又是發展新興(xing) 電動汽車、風電等重要稀土應用行業(ye) 的重要元素,很多稀土應用產(chan) 品實際成本的60%~70%都來自稀土。

  無疑,在中國設廠,不僅(jin) 購買(mai) 原材料將不受限製,可以有利地規避中國的稀土出口限製。在中國釹鐵硼出口設限以後,大力舉(ju) 遷中國投資設廠,一定程度也可算作“變相出口”。

  作為(wei) 基體(ti) 元素,稀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數據顯示,自2002年以來,以“稀土磁性材料”為(wei) 代表的“新材料領域”增長強勁,占比從(cong) 2003年的34%上升到了2009年的55.21%。

  有分析人士認為(wei) ,隨著低碳經濟的到來,風電、新能源汽車、節能壓縮機等新的應用領域正在形成,預計未來5年 “釹鐵硼”行業(ye) 全球仍將保持15%的增速,而中國有望保持20%的增速,這絕對是個(ge) 極大的誘惑。

  中國稀土應用困局待破

  從(cong) 稀土大國走向稀土強國,對中國來說是個(ge) 嚴(yan) 峻的考驗。

  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上占據絕對壟斷地位的中國遲遲未能掌控市場話語權,其中一個(ge) 重要原因就在於(yu) 中國稀土應用發展落後的軟肋上,而行業(ye) 利潤也往往主要流向稀土產(chan) 業(ye) 鏈後端。

  長城證券有色分析師耿諾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中國稀土應用技術研發遠未跟上世界的腳步,這是一個(ge) 難以回避的事實,同時國內(nei) 市場對於(yu) 高端稀土應用產(chan) 品的需求也非常少,以致國內(nei) 多數大型稀土企業(ye) 長年致力於(yu) 稀土開采權的爭(zheng) 奪,基本還處在一個(ge) 比較原始、初級的發展階段。

  有分析數據顯示,2000年~2009年的十年期間,從(cong) 中國國內(nei) 的消費來看,新興(xing) 領域稀土應用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僅(jin) 24.2%。

  隨著全球對低碳、節能、新能源理念的大力倡導,稀土的功能材料、下遊用途得到迅速發展。有分析稱,截至2009年,新興(xing) 領域稀土需求在國內(nei) 總需求中的占比已達到55.2%。這些行業(ye) 包括風電、新能源綠色汽車、動力電池等。

  鑒於(yu) 中國稀土應用技術發展的滯後性,中國本土企業(ye) 發展稀土下遊產(chan) 業(ye) 走了很多彎路。

  據了解,包鋼稀土(41.10,-1.10,-2.61%)投資的稀奧科鎳氫電池極板有限公司和稀奧科鎳氫動力電池有限公司自2003年開建以來,至2009年就持續虧(kui) 損,已經資不抵債(zhai) 。

  業(ye) 內(nei) 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分析指出,首先就是因為(wei) 技術層麵的不成熟,當時還引進了美國技術,雖然自動化高,但穩定運行水平很差,這讓包鋼稀土傷(shang) 透了腦筋,也直接導致在2003年~2007年間,精力消耗在了有關(guan) 技術層麵的改造上,無心生產(chan) ,難免持續虧(kui) 損。而自2007年開始引進日本技術改良以後,終於(yu) 開始批量生產(chan) 了,隨後卻又遭遇市場定位問題。

  “動力電池的目標是電動工具,雖然他們(men) 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的確高性能,但性價(jia) 比不高,多數電動自行車商不願意花大價(jia) 錢去購買(mai) ,尤其在中國的市場容量更小。因此,2009年兩(liang) 公司的銷售額都不大,分別虧(kui) 損2001萬(wan) 元和2218萬(wan) 元,其中稀奧電池公司主營收入僅(jin) 為(wei) 7.84萬(wan) 元。”業(ye) 內(nei) 人士說。

  而《每日經濟新聞》最新從(cong) 消息人士處獲悉,2008年包鋼稀土再次投入1200萬(wan) 元對兩(liang) 公司進行第三次技術改造,轉型生產(chan) 轎車用電池,轉型的首批產(chan) 品也將於(yu) 今年年底上市。然而,業(ye) 內(nei) 人士對其市場前景仍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