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汽車巨頭主導利益分配 200元腳墊零部件廠僅賺10元

   汽車整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工人的工資差距,引發了我們(men) 對於(yu) 汽車產(chan) 業(ye) 鏈利潤分配的思考。

  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站在汽車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最頂端。在產(chan) 業(ye) 鏈利潤的最頂端,跨國公司和國際零部件巨頭掌握著利潤的分配權,而中國本土零部件製造商仍然在進行著低成本的遊戲策略。

  “每年汽車整車廠都會(hui) 與(yu) 零部件廠有一個(ge) 產(chan) 品降價(jia) 協議,這是產(chan) 業(ye) 鏈上利潤的共享,比如零部件材料消耗和研發的成本等降低了,整車廠商也要享受這次利潤分紅,”汽車營銷傳(chuan) 播專(zhuan) 家張誌勇如此表達汽車產(chan) 業(ye) 鏈上的利益協商。

  事實上,整車廠與(yu) 零部件企業(ye) 的利益談判並不像張誌勇說的這麽(me) 簡單,在眾(zhong) 多國內(nei) 零部件企業(ye) 看來,“整車廠賺到了大頭”。

  產(chan) 業(ye) 鏈利益樣本

  5月31日,一位多年從(cong) 事汽車腳墊生產(chan) 生意的老板李樹森(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了汽車零部件產(chan) 業(ye) 鏈上的潛規則。

  李樹森告訴記者,“一個(ge) 汽車腳墊批發價(jia) 格是70元,通過汽車整車廠周轉之後,4S店的零售價(jia) 格上漲到200元以上,整車廠與(yu) 4S店中間套利130元,腳墊製造商除去製造成本,利潤隻剩10元。算下來,整車廠與(yu) 4S店的利潤是製造商的10倍以上。”李樹森感歎道,“運營一個(ge) 企業(ye) 比較辛苦,最後賺個(ge) 小頭,勉強維持工廠運作。”

  李樹森的工廠是家族工廠。上世紀90年代末,李樹森父親(qin) 開始從(cong) 事腳墊生產(chan) ,至今已經十多年。如今,李樹森子承父業(ye) ,成為(wei) 公司的管理者。

  李樹森的下遊配件廠是一家法國汽車巨頭在華的合資企業(ye) ,合作半年以來,李樹森提供給汽車整車廠的腳墊批發價(jia) 格降低了4元。

  “整車廠到達一個(ge) 量就會(hui) 談一次價(jia) 格,希望價(jia) 格降低。他們(men) 已經賺到大頭了,現在原材料漲價(jia) ,勞動力材料上漲,實在不能再降價(jia) 了,再降價(jia) 我們(men) 就很難生存下去了,”李樹森感歎說。

  既然利潤微薄,為(wei) 什麽(me) 李樹森會(hui) 繼續做整車廠的代工呢?李樹森解釋說,主要還是生產(chan) 量上的需求。腳墊生產(chan) 達不到一定規模,生產(chan) 成本就降不下來。另外,為(wei) 整車廠商代工這一塊收入達到公司收入的30%,還是很可觀的。

  與(yu) 整車廠存在利益之爭(zheng) 的同時,李樹森的廠還得麵對與(yu) 同行的競爭(zheng) 。“腳墊行業(ye) 進入門檻低,生產(chan) 就需要一把剪刀和一台縫紉機,對人工比較依賴。新進來的腳墊生產(chan) 企業(ye) 都是通過價(jia) 格戰取得市場的,內(nei) 戰導致與(yu) 整車廠的談判價(jia) 格越來越低,”李樹森說。

  據了解,腳墊的批發價(jia) 格在過去的3年內(nei) 降了15%,有些產(chan) 品已經降低了50%以上。當然,其中包含生產(chan) 成本降低的原因。

  “5年前3D腳墊批發價(jia) 格是100元,現在隻要40元。台灣地區的廠商就沒有降過價(jia) ,主要是他們(men) 的產(chan) 品有特色、質量好、改進快,大陸產(chan) 品則趨於(yu) 同質化,”據李樹森介紹。

  李樹森說,公司正麵臨(lin) 著產(chan) 品漲價(jia) 的壓力。據他透露,公司運作成本中原材料占70%;員工100多人,月薪酬在1500元,加上高層管理層,總勞務成本占10%。現在,兩(liang) 方麵成本都麵臨(lin) 上漲壓力。

  誰主導利潤分配?

  事實上,汽車產(chan) 業(ye) 鏈上的分配權與(yu) 一個(ge) 國家或者一個(ge) 企業(ye) 的汽車零部件供應體(ti) 係有關(guan) 。大體(ti) 上說,整車廠掌握著利益分配的話語權。

  張誌勇認為(wei) ,從(cong) 世界範圍來看,汽車產(chan) 業(ye) 零部件係統分為(wei) 封閉式係統和開放式係統,封閉式係統主要是日韓汽車企業(ye) ,開放式主要是歐美與(yu) 中國汽車企業(ye) 。

  “以豐(feng) 田和本田為(wei) 例,豐(feng) 田多參股上遊零部件企業(ye) ,雖然不控股,但形成一個(ge) 大致的利益體(ti) ,產(chan) 業(ye) 鏈上的利潤多是共享,沒有大規模的壓價(jia) ,”張誌勇對《每日經濟新聞》說,“日韓國家小,比較有危機感,他們(men) 把能賺錢的環節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尤其是發動機和變速箱等業(ye) 務,基本都是內(nei) 部供應,一般非日本企業(ye) 很難打入供應鏈。”

  張誌勇認為(wei) ,這樣的供應模式雖然利潤較多,但是也存在風險。豐(feng) 田和本田的零件係統沒有代替品,導致生產(chan) 係統非常脆弱,一旦發生危機,很難處理。”

  歐美和中國汽車零部件都是開放式零部件采購係統。以大眾(zhong) 為(wei) 例,大眾(zhong) 在中國20年間,建立了廣闊的零部件采購係統,有眾(zhong) 多非大眾(zhong) 係列都進入大眾(zhong) 供應係統,中國汽車零部件產(chan) 業(ye) 伴隨著大眾(zhong) 的發展迅速成長。

  在開放式的零部件供應體(ti) 係中,汽車產(chan) 業(ye) 鏈上的上下遊利益體(ti) 不一致,在合作上多有議價(jia) 機製,雙方一開始就會(hui) 議定未來5年內(nei) 的降價(jia) 空間。

  “大眾(zhong) 對汽車零部件係統的企業(ye) 把控能力非常強,熟悉零部件企業(ye) 生產(chan) 成本和利潤空間,零部件企業(ye) 所得利潤都在大眾(zhong) 控製範圍之內(nei) 。”張誌勇說,盡管整車廠掌握著利益分配權,但是整車廠的利潤並不是最大的,具有壟斷核心技術的汽車零部件巨頭才是最大的贏家,比如博世、德爾福以及電裝等零部件巨頭。排在壟斷核心零部件企業(ye) 之後,才是整車廠、核心零部件生產(chan) 企業(ye) 、非核心零部件生產(chan) 企業(ye) 等。

  張誌勇指出,“這樣的排列並不是絕對的,和整車廠的實力有關(guan) ,有些整車廠的盈利能力並不如一些造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核心零部件企業(ye) 。”

  汽車零部件短板

  近年來,中國各大汽車集團上馬自主品牌,大量資金投向發動機和變速箱的生產(chan) ,爭(zheng) 取建立自己的零部件供應係統。表麵上,中國汽車零部件係統已經很完善了,但實際上仍缺乏最核心零部件上的技術。

  “汽車零部件現在是模塊化發展,每一個(ge) 汽車電子板塊上必須要留有一個(ge) 端口,這樣零部件才可以與(yu) 汽車電子係統向匹配,”益普索汽車研究副總監葉盛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上遊汽車零件企業(ye) 都要向這些汽車電子生產(chan) 企業(ye) 示好,不然,生產(chan) 的零部件根本不能匹配到整車身上去。從(cong) 這點看,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ye) 要向跨國企業(ye) 讓步,會(hui) 犧牲一部分利益。”

  以車身控製模塊 (BCM係統)為(wei) 例,外資企業(ye) 已經控製了90%的市場。據了解,中國市場BCM係統供應商主要有海拉、西門子、電裝、德爾福、張家港蘇星、瑞薩偉(wei) 、世通、三菱、泰密克和埃泰克,隻有張家港蘇星為(wei) 中國零部件企業(ye) ,約占8%的市場份額。

  實際上,汽車電子係統遠不止BCM係統,還有ESP等眾(zhong) 多汽車電子係統。國內(nei) 零部件生產(chan) 企業(ye) 萬(wan) 安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裘敏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汽車企業(ye) 目前還沒有生產(chan) ESP的技術,要進入整車企業(ye) 的配套,必須要先和具有ESP技術的生產(chan) 企業(ye) 溝通好,這意味你必須在利益方麵做出讓步。”

  裘敏勇以2005年奇瑞與(yu) 廣本的單車利潤比較為(wei) 例說,當年奇瑞單車利潤為(wei) 500元,廣本單車利潤達到4萬(wan) 元,這種利潤上的差距在跨國零部件巨頭與(yu) 國內(nei) 零部件企業(ye) 之間也是存在的。

  裘敏勇認為(wei) ,歐美的零部件係統核心技術是不讓中國企業(ye) 介入的,因此中國與(yu) 跨國企業(ye) 合資多年隻學到皮毛,而中國零部件供應體(ti) 係則顯得過於(yu) 開放。“國外汽車有先進和壟斷性的技術,在同行競爭(zheng) 上必定有優(you) 勢,希望國家加大對民族汽車零部件工業(ye) 的扶持,出台政策保護民族汽車工業(ye) 。”

  葉盛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擔憂,“中國汽車快速發展二十年,但我們(men) 仍然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利潤分配都掌握在國外巨頭企業(ye) 手中。”中國汽車在產(chan) 業(ye) 鏈上的利潤分配仍處於(yu) 被動地位,中國汽車企業(ye) 在產(chan) 業(ye) 鏈上到底扮演怎麽(me) 樣的角色,值得深思。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