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2011年稀土業核心競爭還靠科技注入

2010年的A股市場中,稀土行情無疑是個(ge) 飽經炒作,卻又經久不衰的經典案例。不論是受益“十二五”的七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亦或由國際大宗商品交易而引發的資源期價(jia) 暴漲,都離不開“稀土”這一高精尖技術的基石與(yu) 不可再生的寶藏。

以2009年8月10日為(wei) 起點計算,截止2010年10月28日,率先啟動稀土行情的包鋼稀土[69.05 -0.60%](600111.SH)創出96.30元/股曆史新高,帶給了投資者高達344.8%的驚人收益。而與(yu) 此同時,包鋼稀土一躍成為(wei) 備受矚目的“明星股”,稀土產(chan) 業(ye) 也借資本市場獲得了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關(guan) 注。

談及包鋼稀土,這一來自於(yu) 占全球已探明稀土資源54.2%,“稀土之都”內(nei) 蒙古包頭市的“明星股”早就仰仗“白雲(yun) 鄂博”的威名而在業(ye) 內(nei) 坐穩了頭把交椅。

要知道,這座東(dong) 西延伸約20公裏,稀土資源儲(chu) 量占我國97%的多金屬共生礦床,在全球堪稱罕見。2007年完成整合與(yu) 重組,實現整體(ti) 上市後的包鋼稀土,就正是以開發和利用這座世界上儲(chu) 量第一的稀土礦床為(wei) 主業(ye) ,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ou) 勢[2802.07 0.83%]可想而知。

但雖然如此,2010年包鋼稀土啟動稀土行情的契機卻源於(yu) 一個(ge) 與(yu) 上述優(you) 勢看來並不相幹的事件,2月9日,包鋼稀土對外公布,由其控股的內(nei) 蒙古包鋼稀土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包鋼稀土國貿公司)將實施包頭稀土原料產(chan) 品戰略儲(chu) 備方案。隨即,包鋼稀土股價(jia) 扶搖直上,於(yu) 10個(ge) 月後創出96.3元/股的曆史高點。

稀土儲(chu) 備引爭(zheng) 議

根據那份振奮人心的公告,2月9日,內(nei) 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複了《內(nei) 蒙古自治區稀土資源戰略儲(chu) 備方案》。此後,包鋼稀土將承擔資金的主要部分,同時在自治區、包頭市每年各貼息1000萬(wan) 元,其餘(yu) 由包鋼(集團)公司貼息的支持下,實施包括“興(xing) 建10個(ge) 稀土氧化物儲(chu) 備設施,總儲(chu) 備量在20萬(wan) 噸以上”的包頭稀土原料產(chan) 品戰略儲(chu) 備方案。

消息一出,各路觀點接踵而至。一派堅稱“包鋼稀土已坐擁白雲(yun) 鄂博礦,加之戰略收儲(chu) 後,必定陡增其市場權重,長久來看,包鋼稀土為(wei) 其與(yu) 五礦、中鋼等礦產(chan) 進出口公司競爭(zheng) 稀土定價(jia) 權平添了砝碼”。另一派則認為(wei) ,“包鋼稀土作為(wei) 包鋼集團中的一個(ge) 公司,無論如何也難與(yu) 五礦、中鋼這樣的大型礦產(chan) 進出口公司抗衡,就更談不上左右稀土定價(jia) 權了。此外,戰略儲(chu) 備方案明確了企業(ye) 為(wei) 主政府為(wei) 輔的基調,包鋼稀土自掏腰包的行為(wei) 難以帶給投資者收益豐(feng) 厚的遐想。”

但剔除迥異觀點,二級市場還是用長陽的K線向包鋼稀土的壯舉(ju) 報以掌聲。絕大部分市場觀點讚同“在國家限製稀土開采與(yu) 出口,包鋼稀土自身的生產(chan) 能力難以擴大的環境下,展開收儲(chu) 是維係其長期穩健高速發展的一劑良藥,更是吸引投資者關(guan) 注的好噱頭。”

事實也證明,即便是在國家限製稀土開采與(yu) 出口,還需自掏腰包展開收儲(chu) 的局麵下,2010年三季度,包鋼稀土仍然實現了淨利潤2.51億(yi) 元,同比增長368.67%的飛躍,以及獲得半年股價(jia) 飆漲348.8%的市場認可。

包鋼稀土力爭(zheng) 國家級收儲(chu) 試點

實施稀土戰略儲(chu) 備的概念源自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享有“稀土之父”美譽的徐光憲院士。在他看來,中國應該像“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歐佩克運用減少石油產(chan) 量控製石油價(jia) 格”一樣建立稀土戰略元素儲(chu) 備製度,每年拿出10億(yi) 元的資金用於(yu) 在稀土低迷時期儲(chu) 備稀土,從(cong) 而分散大量購買(mai) 美國國債(zhai) 的風險。

細究這一段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話,其一,建立稀土戰略儲(chu) 備,將使90年代初鄧小平那句“中東(dong) 有石油,中國有稀土”的豪言得以實現,確立中國稀土[3.09 -0.64%]的國際地位;其二,稀土作為(wei) 下分17種元素的統稱,區別對待、分級管理絕非易事,正如徐光憲院士所說,稀土中的一部分“元素”才是“戰略元素”;其三,僅(jin) 以上述“每年拿出10億(yi) 元用於(yu) 儲(chu) 備稀土”的標準衡量《內(nei) 蒙古自治區稀土資源戰略儲(chu) 備方案》,自治區與(yu) 包頭市兩(liang) 年4000萬(wan) 元的貼息支持乃是杯水車薪,距離上升至國家級的戰略收儲(chu) 相距甚遠。

而就在包鋼稀土戰略儲(chu) 備方案出台之際,來自業(ye) 內(nei) 的一些權威聲音也讓人們(men) 清醒地意識到,這份《內(nei) 蒙古自治區稀土資源戰略儲(chu) 備方案》尚存欠缺。

中國稀土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張安文教授就曾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如果立足於(yu) 中國稀土的長遠發展、平抑價(jia) 格與(yu) 合理利用,究竟采用怎樣的方式進行戰略儲(chu) 備仍舊值得商榷。“比如,徐光憲等12位院士聯名向國務院提出的建議是,應逐步減少,最終停止我國稀土主洞礦的開采。其實,為(wei) 減少白雲(yun) 鄂博主洞礦的產(chan) 出,包鋼稀土就正在致力於(yu) 開發西礦。如此一來,寶貴的稀土資源才可以實現長遠的延續利用”,再比如,僅(jin) 僅(jin) 著力於(yu) 收儲(chu) “一旦國內(nei) 出現一邊儲(chu) 備,一邊拚命生產(chan) 狀況,那麽(me) 稀土供大於(yu) 求的現狀依舊難以扭轉,話語權和價(jia) 格自然還是不會(hui) 由我們(men) 做主”,張安文認為(wei) 。總而言之,作為(wei) 保護資源的一種手段,戰略儲(chu) 備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係統工程。

但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出發,這份即便存在諸多不足的收儲(chu) 方案,仍將為(wei) 不久後,真正的國家級收儲(chu) 方案打下基礎,更為(wei) 包鋼稀土贏得了先行先試的良機。果不其然,就在不久前,據相關(guan) 知情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國土資源部曾召開專(zhuan) 家研討會(hui) ,擬定了以包頭市為(wei) 核心的國家稀土戰略收儲(chu) 試點方案。毫無疑問,包鋼稀土將置身其中。

收儲(chu) 方案助力包鋼稀土業(ye) 績

與(yu) 設想中的國家級稀土戰略收儲(chu) 不同,目前以包鋼稀土麾下包鋼稀土國貿公司為(wei) 主體(ti) 實施的“內(nei) 蒙古自治區稀土資源戰略儲(chu) 備方案”仍然是建立在企業(ye) 利益的基礎之上,隨稀土價(jia) 格波動進行高拋低吸或平抑市場價(jia) 格才是其首要職責。或許也正因為(wei) 此,10月27日,包鋼稀土才能做出對2010年公司實現歸屬於(yu) 上市公司股東(dong) 淨利潤同比增長1200%的預判。

實際上,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8年,成立之初的包鋼稀土國貿公司就已開始嚐試收儲(chu) 。多年來,“實施稀土儲(chu) 備計劃,並積極爭(zheng) 取將稀土儲(chu) 備納入國家儲(chu) 備和產(chan) 業(ye) 政策,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動稀土價(jia) 值回歸”一直都是包鋼稀土發展的重要目標。而在2009年,受金融危機衝(chong) 擊,稀土產(chan) 業(ye) 發展遇阻,產(chan) 品價(jia) 格大幅下挫之際,包鋼稀土就曾運用包鋼稀土國貿公司對北方稀土氧化物和稀土金屬統購統銷的優(you) 勢,利用投放價(jia) 格和投放量對市場進行引導,促進了稀土市場的止跌回升。

與(yu) 此同時,包鋼稀土總經理張忠近日也透過媒體(ti) 表示,“如今,儲(chu) 備已經進行了一年。這項工作正在按自治區批準的儲(chu) 備方案正常運作。雖然暫時沒有上升到國家儲(chu) 備層麵,但自治區和包頭市兩(liang) 級政府配套的財政貼息補貼已經下撥,補貼分兩(liang) 年,總計4000萬(wan) 元,下一步補貼可能還會(hui) 增加。”對於(yu) 其中“暫時沒有上升到國家儲(chu) 備層麵”的描述,市場難免會(hui) 產(chan) 生“政府補貼增加,收儲(chu) 方案即將升級至國家戰略”的猜測。

稀土產(chan) 業(ye) 科技為(wei) 王

2010年,“儲(chu) 備”與(yu) “整合”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貫穿稀土行情始末,以包鋼稀土為(wei) 代表的一批資源大戶也因此占盡了天時地利。

但對此,張忠也坦言,“我們(men) 之所以覺得賣礦賺錢,是因為(wei) 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甚至連稀土是國家的重要稀缺資源,開采將造成對周邊環境影響的因素都沒有考慮進去”。可見,哪怕是坐擁白雲(yun) 鄂博礦,手握北方稀土整合大權的包鋼稀土,如今也清醒的意識到,這一現狀跟不上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腳步。“想要實現稀土下遊產(chan) 業(ye) 的延伸、發展,都需要自主知識產(chan) 權。這個(ge) 一定需要國家在科研上的投入,目前的力度還不夠”,張忠重申。

在我國稀土業(ye) 內(nei) ,有一家名氣毫不遜色於(yu) 包鋼稀土的著名研究所,那就是成立於(yu) 1963年的包頭稀土研究院,在其於(yu) 1992年並入包鋼(集團)公司後,如今已轉型為(wei) 包鋼稀土全資科研型子公司。包頭稀土研究院背後“40年來承擔過1600餘(yu) 項國家“863”、省部地市級等課題,創造出248項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的卓著功勳使其在業(ye) 內(nei) 威名遠揚。

但現實情況是,2009年,包頭稀土研究院作為(wei) 全國最大的稀土科技研發機構以虧(kui) 損告終,淨利潤-1404萬(wan) 元對包鋼稀土業(ye) 績產(chan) 生了10%的負麵影響。而即便是在“稀土產(chan) 業(ye) 發展遇阻,產(chan) 品價(jia) 格大幅下挫之際”,與(yu) 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成立於(yu) 1999年的“小字輩”中科三環[28.80 -0.72%](000970.SZ)研發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於(yu) 當年8月榮獲國家科技部頒發的“國家自主創新產(chan) 品證書(shu) ”,更被工信部寫(xie) 入2009年中國稀土十件大事之中。

事實上,未被載入“2009年中國稀土十件大事”並不稀奇,輿論也隻是習(xi) 慣了包頭稀土研究院處處領先的過去。相對於(yu) 此,更值得我們(men) 著重提及的反倒是,即便在2009年經營狀況欠佳的情況下,公司上下都不曾懈怠,包鋼稀土於(yu) 當年10月,將其所持價(jia) 值4662萬(wan) 元磁材公司30%股權轉讓予包頭稀土研究院,作為(wei) 對包頭稀土研究院的增加投資。也許正是受惠於(yu) 此,今年10月,包頭稀土研究院旗下蒙稀磁業(ye) 公司成功完成為(wei) 長征3號丙運載火箭提供關(guan) 鍵部件的重要任務,在“嫦娥二號”的研製過程中為(wei) 內(nei) 蒙古自治區與(yu) 包鋼贏得了榮譽。

由此得出結論,起源於(yu) 資源整合、儲(chu) 備的稀土行情未來必將決(jue) 勝於(yu) 科技,正如所有產(chan) 業(ye) 的附加值高低,都最終將由科學技術給出評判一樣。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