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王斌進入中信出版社任社長,彼時中信社名不見經傳(chuan) ,一本《傑克·韋爾奇自傳(chuan) 》後,開始聲名鵲起,也許很多人分不清GM(通用汽車)和GE(通用電氣)兩(liang) 個(ge) “通用”,卻沒有妨礙“中子彈傑克(Neutron Jack)”的個(ge) 人傳(chuan) 記成了暢銷書(shu) ,登上銷售排行榜的頭名,連王斌都覺得有運氣的成分。
說“運氣”有點自謙,中信社後來在財經出版業(ye) 迅速崛起,成為(wei) 出版界的新銳,目前圖書(shu) 的年銷售額大概在5億(yi) -6億(yi) 人民幣,在全國圖書(shu) 零售市場,以單體(ti) 出版社而論,中信社在業(ye) 內(nei) 大概處於(yu) 第10-15名的梯隊。客觀地說,中信品牌的影響力應該勝過其實際的商業(ye) 規模。
時下,漢王科技、盛大文學、中國移動等,都揚言欲成為(wei) 電子書(shu) 內(nei) 容的某種整合者。不過,多數內(nei) 容很“長尾”,這不禁讓人懷疑,有多少整合者能實現夢想照進現實?
懷揣著各種說辭來訪的人,王斌也接觸了不少,至少短期內(nei) ,他無意開放自己的內(nei) 容資源,也沒有人能強迫他開放。“沒有誰能拿得住出版社,想整合出個(ge) 東(dong) 西,要跟50個(ge) 人甚至500個(ge) 人談,成本太高。”美國有英格拉姆(Ingram)和貝克·泰勒(Baker&Taylor)這樣寡頭式的分銷商,而中國原本的新華書(shu) 店網絡已經高度區域化了,沒有人說了算,按照王斌的說法,出版圈子沒有“帶頭大哥”,這是談內(nei) 容整合的致命缺陷,大家都隻能自己玩。
客觀的市場競爭(zheng) 格局無力改變,主觀能動性總是可以發揮的吧?不過,王斌的感覺是,業(ye) 界玩家心態都不好,動不動就想著“通吃”。按照王斌的說法,國外出版商心態好很多,2009年他去德國參加法蘭(lan) 克福書(shu) 展,問當地書(shu) 商怎麽(me) 應對即將上市的ipads,回答都很簡單,一起合作,提供內(nei) 容。
“美國Kindle一出,出版社也很被動,但內(nei) 容說給也就給了。在中國,出版社都不幹這個(ge) 事情,內(nei) 容賣不出價(jia) 格,而內(nei) 容一般被你拿走,還沒我什麽(me) 事情。你再看看,那些整合者做的事情,做硬件、鋪渠道、搞內(nei) 容,還要去找作者簽約,什麽(me) 都想通盤拿下,出版社怎麽(me) 放心談合作?”王斌這一說,確實說得坦率,他自己對熱鬧的市場,有句個(ge) 性化的總結,“有點野心或者傻錢的,還有一批低端內(nei) 容,開始博一個(ge) 混亂(luan) 的市場。”
其中的參與(yu) 者則各有所圖:出版社大多隻願意開放低端的內(nei) 容,反正賣不掉,也無所謂;有點資源優(you) 勢又有野心的玩家,願意砸點錢,但不是肯砸大錢;其他外頭的資本則蠢蠢欲動,找機會(hui) 準備砸錢,以為(wei) 又是個(ge) 獵金的機會(hui) 。看看,漢王股價(jia) 不就又接連創新高了嗎?
中信社這樣的強勢內(nei) 容提供商,似乎願意離這個(ge) 亂(luan) 局遠一點。這亦受製於(yu) 優(you) 質內(nei) 容的高成本。比如,《傑克·韋爾奇自傳(chuan) 》3萬(wan) 美金的版權費當時算是天價(jia) ,現在好書(shu) 的競標價(jia) 格,連機械工業(ye) 出版社華章分社總經理周中華都戲稱,“有時簽字都會(hui) 覺得有點手軟”。舉(ju) 幾個(ge) 例子,中信社為(wei) 沃倫(lun) ·巴菲特傳(chuan) 記《滾雪球》支付的版權費約20萬(wan) 美元,拿下即將出版的亨利·基辛格新書(shu) 則支付了50萬(wan) 美元。
在王斌看來,這類高成本的內(nei) 容,如果未來欲實現低價(jia) ,首先需培育一個(ge) 海量市場,在海量市場起來之前,如何保證出版社盈利則是最大挑戰,這個(ge) 困難的“時間通道”何時能走完,則不清楚。現在,混亂(luan) 的產(chan) 業(ye) 格局下,大量低端內(nei) 容盤踞市場,消費者被培育得越來越習(xi) 慣低價(jia) 甚至免費。那麽(me) ,花幾十塊,下載一個(ge) PDF文檔,多少人會(hui) 願意呢?
再者,王斌覺得電子書(shu) 還缺少好的產(chan) 品形態,“圖書(shu) 這種東(dong) 西,和報紙不一樣,報紙文章很方便做全文本,圖書(shu) 呢,要不要把書(shu) 拆散賣呢?實行精確搜索,搜索出來,又會(hui) 是個(ge) 什麽(me) 東(dong) 西?”
與(yu) 很多其他出版社一樣,中信社也成立“新媒體(ti) 事業(ye) 部”,打算自己做實驗,今年預計推出一款“中信飛書(shu) ”的產(chan) 品,細節王斌沒有透露。中信社的對手華章分社,也在做類似新嚐試,比如在手機上植入閱讀軟件,繞過運營平台,直麵終端用戶。至於(yu) 產(chan) 品表現具體(ti) 會(hui) 如何,王斌或者周中華也都不太有底。
中國出版業(ye) 或傳(chuan) 媒業(ye) 對於(yu) 電子化的態度,王斌形容得有趣,“不幹點事情,你肯定不對;可幹的事情,八九成又不大靠譜,我們(men) 也不敢閑著,看看能否撞出個(ge) 模式來?燒點錢,嚐試點新業(ye) 務,東(dong) 打西打,隻要有其他人能找到方向,你有隊伍在,能力在,不是幹巴巴一群文字編輯,跟著就沒問題。”這種“投石問路”的做法,聽著多少有點糾結與(yu) 無奈。隻能說,各種平台運營商的利益分享模式或者市場勢力,現在還不足以讓中信社這樣的內(nei) 容提供商覺得靠譜。
最近有消息說,Google準備在今年7月底前推出電子書(shu) 店Editions,消費者不僅(jin) 可以從(cong) 穀歌購買(mai) 電子書(shu) ,還可通過其搜索引擎,從(cong) 合作的零售商、出版商的網站上直接購買(mai) ,Google允許出版商為(wei) 電子書(shu) 自行定價(jia) ,並獲得大部分的銷售收入,國外的榜樣拷貝到國內(nei) 往往會(hui) 走樣,不知道待Editions一出,國內(nei) 是否又會(hui) 演變出什麽(me) 新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