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密集拋儲令農產品價格走弱 趨勢再上漲壓力猶存

 “國家儲(chu) 備糖11月22日向市場進行投放”,“政府還將加大政策性糧食市場的銷售”,“國家儲(chu) 備的食用植物油、大豆和豬肉將陸續投向市場”。隨著一係列價(jia) 格平抑措施相繼出台,市場對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19.70,0.00,0.00%)漲價(jia) 的預期正發生變化,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漲勢明顯趨緩,部分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出現下跌。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wei) ,物價(jia) 可能在今年底至明年初有所回落之後再度上行,通脹壓力仍將中長期存在。在采取行政手段穩定價(jia) 格的同時,還要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有效管理社會(hui) 通脹預期。

  拋儲(chu) 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漲勢趨緩

  11月22日,2010/2011榨季第二批20萬(wan) 噸國家儲(chu) 備糖投放市場。由於(yu) 今年白糖價(jia) 格演繹出一輪“糖高宗”的行情,拋儲(chu) 時間大大提前,第一批國儲(chu) 糖在10月22日拋售,而上一個(ge) 榨季首次拋售時間為(wei) 12月份。

  按照以往的規律,白糖拋儲(chu) 反而會(hui) 帶來價(jia) 格的上漲,但這種“魔咒”似乎在被打破。南華期貨分析師認為(wei) ,從(cong) 國儲(chu) 糖拍賣情況來看,最高價(jia) 才拍到了5890元/噸,並且遲遲未能刷新,這也反應出當前糖市沒有之前瘋漲時候火熱,白糖期價(jia) 或將展開新一輪下跌。

  國家糧食局上周四召開的會(hui) 議還提出,加大政策性糧食市場投放力度,在前期每周安排銷售政策性小麥450萬(wan) 噸、秈稻200萬(wan) 噸、粳稻10萬(wan) 噸、玉米180萬(wan) 噸的基礎上,從(cong) 本周開始,陸續安排一定數量的食用植物油、大豆投放市場,增加市場供給,滿足消費需求,穩定市場價(jia) 格。商務部此前也表示將向全國市場投放第二批中央儲(chu) 備凍豬肉。

  據新華社全國農(nong) 副產(chan) 品和農(nong) 資價(jia) 格行情係統監測,受國際、國內(nei) 期貨市場大豆和豆油價(jia) 格下跌及國家抑製物價(jia) 、投放儲(chu) 備油政策的影響,近日國內(nei) 食用油價(jia) 格漲勢明顯趨緩。生意社分析師預計,國內(nei) 大豆市場價(jia) 格麵對調控政策的巨大壓力,在下遊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現貨價(jia) 格將會(hui) 在短期內(nei) 保持弱勢調整。

  雖然監測數據顯示豬肉價(jia) 格仍在繼續上漲,不過新華社經濟分析師譚謨曉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7月份以來生豬養(yang) 殖效益的快速回升,帶動了生豬補欄熱情,今年12月份到明年年初生豬供應量將明顯增加,同時春節前中央將會(hui) 陸續投放儲(chu) 備凍肉以增加市場供應、穩定市場預期。後期若不發生重大疫情或自然災害,預計年底前豬肉價(jia) 格漲幅不會(hui) 太大。

  國家發改委11月22日發表關(guan) 於(yu) 穩定物價(jia) 的文章指出,保持價(jia) 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的物質基礎較為(wei) 雄厚。目前我國的糧食、生豬、蔬菜、水果、雞蛋、水產(chan) 品等農(nong) 產(chan) 品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是充足的,即使大豆和食用油,也有充足的政府儲(chu) 備,全國糧食庫存占消費的比重超過40%,遠高於(yu) 國際公認的17%-18%的安全水平,完全可以保證國內(nei) 市場供應。

  中國企業(ye) 聯合會(hui) 研究部副主任胡遲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當前控製通脹的一大優(you) 勢是,今年我國糧食生產(chan) 連續第七年豐(feng) 收,國家稻米、小麥、食用油等的儲(chu) 備都比較充足。因此,國家應當迅速動用儲(chu) 備來平抑物價(jia) ,同時加大對市場價(jia) 格監管的力度,防止國內(nei) 、國際各種來源的遊資對農(nong) 產(chan) 品的炒作。

  長江期貨研究谘詢部經理黃駿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從(cong) 曆史情況來看,調控政策剛推出的時候,對市場的影響總是有限的,但隨著政策一條一條地推出,累積效應會(hui) 使得政策的作用非常強大。密集拋儲(chu) 增加了市場短期階段性的供應水平,使得農(nong) 產(chan) 品由囤積造成的供不應求,變成了階段性過剩,囤積者也會(hui) 開始考慮賣貨,價(jia) 格會(hui) 出現一定程度地走弱。

  趨勢再度上漲壓力猶存

  交通銀行(5.66,0.00,0.00%)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陸誌明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雖然短期通脹壓力將見頂回落,但是未來國際貨幣泛濫和國內(nei) 流動性短期難以快速收緊、食品價(jia) 格上漲、勞動力成本走高、大宗商品輸入性因素等通脹壓力仍將中長期存在,再加上今年年初物價(jia) 較低的基期效應,物價(jia) 可能在年底至2011年初有所回落之後再度上行。

  相比於(yu) 2007年由豬肉漲價(jia) 所引發的通貨膨脹,今年以來,糧價(jia) 和菜價(jia) 成為(wei) 推高CPI的重要推手,而且這種影響可能還會(hui) 持續。據新華社全國農(nong) 副產(chan) 品和農(nong) 資價(jia) 格行情係統監測,糧食價(jia) 格穩中微漲,秈米、特一粉、粳米、標一粉價(jia) 格分別上漲1.5%、0.7%、0.6%、0.3%,每斤至2.18元、2.08元、2.47元、1.79元。

  譚謨曉認為(wei) ,成品糧需求存在剛性,迫於(yu) 原料、運輸等成本的增加,其價(jia) 格上漲態勢無法改變。由於(yu) 原糧價(jia) 格上漲向成品糧價(jia) 格傳(chuan) 導存在一定滯後效應,且目前成品糧漲幅要低於(yu) 原糧,我們(men) 預計後期成品糧價(jia) 格仍將上漲,且漲速將加快。

  據新華社全國農(nong) 副產(chan) 品和農(nong) 資價(jia) 格行情係統監測,監測的21種蔬菜中,8種價(jia) 格上漲,10種價(jia) 格下降,3種價(jia) 格持平。其中全國生薑價(jia) 格自11月9日以來持續回落,截至11月22日累計降幅為(wei) 2.8%;大蒜價(jia) 格自10月30日以來降勢明顯,截至11月22日的累計降幅為(wei) 2.3%。

  蔬菜價(jia) 格回落的同時,未來菜價(jia) 上漲的壓力仍然存在。譚謨曉認為(wei) ,目前蔬菜多以南方露地菜和北方設施蔬菜為(wei) 主,北方蔬菜供應進入淡季,“南菜北運”和設施蔬菜將造成運輸成本和種植成本的增加,價(jia) 格上漲的壓力增大。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於(yu) 澤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明年一二月份,隨著蔬菜價(jia) 格傳(chuan) 統高峰的到來,配合今年下半年以來CPI持續走高導致的翹尾因素,CPI很有可能再創新高。

  根據宏源證券(18.53,0.00,0.00%)研究團隊的判斷,蔬菜品種在農(nong) 產(chan) 品中屬於(yu) 較為(wei) 特殊的一種,不耐儲(chu) 存、小農(nong) 戶經營、勞動力密集、價(jia) 格受渠道影響較大。蔬菜價(jia) 格的上漲既有流動性泛濫、勞動力緊缺的大背景,也有城市蔬菜自給率低、流通環節過長的結構性問題。

  宏源證券認為(wei) ,“菜籃子”市長負責製、“農(nong) 超對接”,甚至價(jia) 格補貼、價(jia) 格行政管製等手段可以解決(jue) 或部分解決(jue) 城市蔬菜自給率低、流通渠道過長、終端暴利等問題,但農(nong) 資價(jia) 格的上漲、用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等問題,卻是難以通過修修補補可以解決(jue) 的。蔬菜以及食用農(nong) 產(chan) 品的價(jia) 格上漲將繼續成為(wei) 我國通貨膨脹的主要推動力。

  通脹更需貨幣政策“出招”

  “在目前通脹高企,同時未來通脹壓力巨大的環境中,政策取向應以控製通貨膨脹預期為(wei) 先。”於(yu) 澤說,如不加以控製,通貨膨脹預期會(hui) 引起食品等商品的囤積風潮,導致價(jia) 格進一步上漲,陷入惡性循環。

  黃駿飛認為(wei) ,今年農(nong) 產(chan) 品出現集體(ti) 大牛市,主要是由於(yu) 貨幣供應寬鬆造成的。未來的貨幣供應將呈現“緊預期、寬現實”,即市場預期未來貨幣的流動性會(hui) 進一步收緊,但寬鬆仍然是需要麵對的現實。明年農(nong) 產(chan) 品在仍然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之下,穀物等基礎性的產(chan) 品定價(jia) 還是會(hui) 逐步走高,整個(ge) 市場仍會(hui) 維持高位運行區間。

  正是因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披上了“金融”的外衣,調整貨幣政策被認為(wei) 是調控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的更為(wei) 根本的手段。高華證券分析認為(wei) ,確保必需品供應、抑製投機等微觀調控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yu) 改變市場通脹預期,但直接的價(jia) 格控製,如限價(jia) 或要求公司進行提價(jia) 備案等,很可能效果不佳,包括食品價(jia) 格在內(nei) 的價(jia) 格上漲是政策過度放鬆導致通脹壓力加大的結果,而不是通脹的根本原因。

  於(yu) 澤認為(wei) ,近日上調利率、提高準備金率等政策表明了中央對於(yu) 通脹問題的重視。總體(ti) 來看,貨幣政策取向已經逐步由寬鬆轉向穩健,對於(yu) 控製通貨膨脹預期較為(wei) 有利。

  中郵證券宏觀研究員邱雲(yun) 波認為(wei) ,在采取行政手段穩定價(jia) 格的同時,央行兩(liang) 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行為(wei) ,表明央行運用數量工具和價(jia) 格工具回收流動性、控製通脹的決(jue) 心。

  陸誌明認為(wei) ,要把握好貨幣政策工具使用的方式、力度和時機,繼續加強和改善流動性管理。要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有效管理社會(hui) 通脹預期。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