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銦資源喪失定價權 日本加工後10倍價錢賣回來

  在經曆了年初短暫的行業(ye) 回暖後,目前的銦價(jia) 正麵臨(lin) “有市無價(jia) ”的尷尬。“近期銦價(jia) 顯現出疲弱跡象,需求也不旺,預計報價(jia) 還將有小幅下滑。”天津稀有金屬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工作人員王先生對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據王先生介紹,目前銦價(jia) 為(wei) 現貨商詢價(jia) 2778元~3000元/千克 (不含稅),市場價(jia) 格則為(wei) 3100元/千克。而在今年8月份,銦價(jia) 還維持在3600元/千克,短短幾個(ge) 月間整整下降了500元。

  事實上,產(chan) 量僅(jin) 為(wei) 銀的1%的銦一直被外界看好。按照產(chan) 業(ye) 分析人士的估值,銦的合理價(jia) 值應在2000~3000美元/千克,也就是目前銦價(jia) 的大約6倍。稀缺戰略資源因何遭遇價(jia) 格“尷尬”?《每日經濟新聞》對此進行了調查。

  19家企業(ye) 聯合爭(zheng) 奪定價(jia) 權

  相關(guan) 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原生銦供應國,然而,這一壟斷性資源優(you) 勢卻沒有體(ti) 現出 “中國價(jia) 值”,銦資源價(jia) 格長期遭受外國廠家的壓製。

  7月16日,19家中國具有銦出口資質和配額的企業(ye) 就MB(MetalBul-letin,英國《金屬導報》周刊)的精銦報價(jia) 問題發表聯合聲明:認為(wei) MB報道的精銦價(jia) 格不能代表當前中國市場的主流價(jia) 格;2010年6月中旬以來,中國廠商未曾以MB所報道的低價(jia) 出貨,上述企業(ye) 要求MB公正地發布即時市場價(jia) 格,否則將聯合業(ye) 內(nei) 人士拒絕參照MB的報價(jia) ,並拒絕向其提供任何有關(guan) 信息。

  19家企業(ye) “激烈”行動背後正是中國在國際銦市場缺少話語權的具體(ti) 體(ti) 現。據《每日經濟新聞》了解,自6月9日以來。MB對銦金屬的最低報價(jia) 就一直維持在520美元/千克,中國企業(ye) 對此明確提出異議,認為(wei) MB報價(jia) 低於(yu) 市場主流價(jia) 格;MB聲稱其報道的低價(jia) 確為(wei) 中國出口的不含稅價(jia) 格。在幾次與(yu) MB溝通未果的情況下,中國企業(ye) 通過公開申明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場。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e) 協會(hui) 銦業(ye) 分會(hui) (以下簡稱銦業(ye) 分會(hui) )也表態稱,中國是銦最主要的原產(chan) 地,理應在銦的價(jia) 格問題上更有話語權。

  “從(cong) 6~7月份,銦業(ye) 分會(hui) 就MB低報中國銦價(jia) 格與(yu) 對方進行了一個(ge) 半月的艱難磋商,最後迫使MB正視中國企業(ye) 的要求,提高了報價(jia) 。”銦業(ye) 分會(hui) 會(hui) 長趙立奎表示。

  約九成小銦廠退出市場

  銦礦多伴生在有色金屬硫化礦物中,特別是硫化鋅礦,其次是方鉛礦、氧化鉛礦、錫礦等,需通過相關(guan) 工藝才能提煉出銦,目前包括株冶集團(16.67,0.00,0.00%)、中金嶺南(20.27,0.00,0.00%)、ST鋅業(ye) 、ST珠峰(14.68,0.00,0.00%)、羅平鋅電(18.50,0.00,0.00%)等企業(ye) 都有銦業(ye) 務。方正證券銦業(ye) 分析師鄧新榮表示,對於(yu) 株冶集團等企業(ye) 來說,銦並不是主營業(ye) 務,而是副產(chan) 品,生產(chan) 成本低,因此價(jia) 格也往往不高,這也造成了銦價(jia) 格一直被市場低估。

  “從(cong) 根本上來說,銦市場一直處於(yu) 供大於(yu) 求局麵,長期無序的價(jia) 格戰也讓銦產(chan) 業(ye) 很受傷(shang) 。”雲(yun) 南遠洋銦業(ye) 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煉煥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作為(wei) 中國最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之一,雲(yun) 南省已探明的銦儲(chu) 量占到了全國的40%左右。以個(ge) 舊地區為(wei) 例,當地銦資源富集於(yu) 鉛、錫、鋅、銅等礦中,原先精加工銦廠有乘風有色金屬、雲(yun) 錫集團、自立礦冶廠等企業(ye) ,另有十餘(yu) 家粗加工銦廠。

  據林煉煥介紹,由於(yu) 國內(nei) 在產(chan) 業(ye) 鏈延伸方麵的科技投入不夠,致使銦的深加工產(chan) 品不能生產(chan) ,國內(nei) 下遊行業(ye) 直接消費少,精銦必須依賴出口。但是來自歐美及銦主要消費國日本的廠家需求持續低迷,加上走私現象猖獗,出口市場隻能不斷以低價(jia) 進行競爭(zheng) 。

  與(yu) 銦價(jia) 的低迷相比,各種提取銦的原材料價(jia) 格卻在不斷上漲,另外,環保等方麵的要求日益嚴(yan) 格,許多小銦廠被迫關(guan) 閉。“整體(ti) 關(guan) 閉了90%,現在隻剩下2家了。”林煉煥稱。

  個(ge) 舊市雙龍貴金屬實業(ye) 有限公司高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提煉銦的各種輔助材料價(jia) 格一直上漲,擠壓了粗銦的利潤空間。由於(yu) 沒有成熟的處理銦生產(chan) 廢水的方法,這些企業(ye) 承受著巨大的環保壓力。“國家實行節能減排之後,光環保一項就讓銦廠的成本增加了20%。”

  壓力不止於(yu) 此,2007年6月18日開始,我國對銦出口實行許可證和配額管理,並征收15%的關(guan) 稅。而在此前,出口銦可以享受退稅13%。一進一退之間利潤的巨大下滑也讓林煉煥下定決(jue) 心關(guan) 閉了小銦廠,轉行做銅業(ye) 生意了。在個(ge) 舊頗有實力的乘風有色金屬也停止了銦業(ye) 生產(chan) ,據公司段總經理介紹,由於(yu) 沒有利潤,廠裏雖然擁有銦出口配額,但也不得不停止生產(chan) 。

  根據銦業(ye) 分會(hui) 的統計,從(cong) 2007年開始,我國精銦產(chan) 量連續3年逐年下降。為(wei) 此,國家在政策上又進行了一番調整,從(cong) 2009年7月1日起,對“未鍛軋銦、廢碎料”的出口暫定關(guan) 稅由原先的15%下調為(wei) 5%,“銦粉末”出口暫定關(guan) 稅由10%下調為(wei) 5%。

  日本控製銦加工核心技術

  雖然中小銦廠退出市場、關(guan) 稅提高等因素讓銦出口下降,但這絲(si) 毫沒有阻止外資染指中國銦資源的熱情。在《每日經濟新聞》的調查中發現,這些外資正以更為(wei) 隱蔽的方式來獲取中國的銦資源,其中以日本最為(wei) 典型。

  “日本是銦需求大國,中國70%的銦出口日本。但是日本將這些原產(chan) 銦加工成高端產(chan) 品後,又高價(jia) 賣給中國企業(ye) 。”林煉煥表示。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國內(nei) 銦產(chan) 業(ye) 的發展存在“群龍無首”、中小企業(ye) 當道的現象,目前擁有100多家銦廠,銦資源呈分散狀態,約95%的生產(chan) 廠家年生產(chan) 量僅(jin) 在1~5噸,且多數隻能加工初級原料產(chan) 品。

  “作為(wei) 最大的銦采購商,日本企業(ye) 主要采取的是分散采購的方式。”林煉煥表示,日本企業(ye) 最常用的做法是到銦廠比較集中的區域挨個(ge) 打聽銦廠的產(chan) 能,然後“獅子大開口”,要求采購。

  “比如你的產(chan) 能隻有1噸,那麽(me) 他就會(hui) 開口說要3噸,因為(wei) 產(chan) 能達不到,再加上是國際貿易,所以小銦廠往往不敢貿然接單。”林煉煥介紹說,實際上,各家銦廠的情況基本已被日本買(mai) 家摸透,然後這些日本買(mai) 家就開始動用國內(nei) 招聘的中間采購商幾百斤幾百斤地從(cong) 這些小銦廠購買(mai) ,以達到壓價(jia) 的目的。

  記者從(cong) 自立礦冶廠、乘風有色金屬等企業(ye) 處也證實了這樣的說法。據知情人士表示,日商從(cong) 大量公開采購轉為(wei) 小量分散采購,一方麵是在采購戰略性極強的物資上避開國際市場的關(guan) 注,另一方麵巧妙利用采購時間差,扭曲正常的供求關(guan) 係,並配合以輿論宣傳(chuan) 、惡意打壓來操縱市場價(jia) 格,坐收漁利。

  “中小銦廠規模小,許多企業(ye) 因資金缺乏,迫於(yu) 生存的壓力隻能競相壓價(jia) 出貨,從(cong) 而造成了長期以來極具戰略儲(chu) 備意義(yi) 的銦資源大量低價(jia) 流失。”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更為(wei) 嚴(yan) 重的是,在銦產(chan) 業(ye) 鏈中,中國通過消耗大量的銦資源賺取微薄的利潤,而日本等國卻將每年從(cong) 中國大量進口的低價(jia) 銦加工成高端產(chan) 品,再以高價(jia) 賣給中國。銦靶材(ITO粉)就是其中之一。

  據了解,銦是ITO靶材生產(chan) 的主要原料,自1994年以來,國內(nei) 有不少企業(ye) 聯合高校對相關(guan) 技術進行研發,但至今無法掌握高品質ITO靶材製作所需之技術,這些技術目前主要被日本的幾大公司掌握,日本礦業(ye) 公司、三井產(chan) 業(ye) 等4家企業(ye) 控製著全世界95%左右的ITO靶材市場份額。此前有媒體(ti) 報道稱,株冶集團等國內(nei) 公司曾與(yu) 日本企業(ye) 進行過談判,但一直無法引進相關(guan) 技術。

  業(ye) 內(nei) 人士算了一筆賬,以目前的市場價(jia) 格為(wei) 例,中國出口精銦價(jia) 格僅(jin) 為(wei) 每噸300萬(wan) 元左右,但從(cong) 日本進口的銦靶材(ITO粉)高達每噸兩(liang) 三千萬(wan) 元,價(jia) 格接近精銦的10倍,利潤可見一般。

  銦產(chan) 業(ye) 政策仍待完善

  “國家近年來已經意識到了銦資源的重要性,因此實行了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製度並取消了出口退稅,同時增加了出口關(guan) 稅,目的就是要保護國內(nei) 的銦資源,規範銦行業(ye) 的發展,使銦價(jia) 格能夠符合其價(jia) 值。但從(cong) 目前的銦價(jia) 格來看,似乎還沒有實現這一目標。”鄧新榮表示,目前國內(nei) 銦沒有進入的門檻,生產(chan) 集中度低,市場形成無序競爭(zheng) ,使價(jia) 格持續下跌。盡管國家在多頭出口方麵進行了控製,但銦行業(ye) 自身結構不合理、產(chan) 業(ye) 鏈不完善等問題也讓中國企業(ye) 在同外資的談判中喪(sang) 失了議價(jia) 權。

  在林煉煥看來,出口配額分配不夠合理,並沒有按照具體(ti) 的市場情況來決(jue) 定。以他所在的區域為(wei) 例,隻有乘風有色金屬擁有2噸的配額,而當地一年的銦產(chan) 量可以達到50噸,而國內(nei) 銦產(chan) 業(ye) 的應用根本支撐不起內(nei) 銷市場,部分企業(ye) 隻能鋌而走險通過走私的方式出口。

  根據我國海關(guan) 統計,今年1~7月份我國對日本出口精銦49236千克,但日本海關(guan) 和統計的1~7月份從(cong) 我國進口量為(wei) 100545千克,二者相差51309千克。

  趙立奎認為(wei) ,目前我國有4個(ge) 銦產(chan) 品海關(guan) 稅則號,基本適用於(yu) 冶煉產(chan) 品,國內(nei) 外大量需要的銦靶材則沒有單獨的稅則號,“這對行業(ye) 統計、了解下遊行業(ye) 需求以及引導國內(nei) 深加工產(chan) 品發展極為(wei) 不利。”

  林煉煥表示,用銦最多的是ITO靶材,主要運用於(yu) 平板液晶行業(ye) ,但銦靶材國內(nei) 基本沒有實現產(chan) 業(ye) 化,主要靠進口。“銦靶材產(chan) 業(ye) 投資大,技術要求高,至少需要投入2億(yi) ~3億(yi) 元,這不是一般的小銦廠可以承受的。”

  “因為(wei) 沒有銦靶材稅則號,造成協會(hui) 至今無法核實國內(nei) 出口、進口銦靶材的量,也無法知道需求,不利於(yu) 銦靶材產(chan) 業(ye) 化的發展。”銦業(ye) 分會(hui) 相關(guan) 人士表示。

  據《每日經濟新聞》了解,銦業(ye) 分會(hui) 曾向國家海關(guan) 總署提出增設銦靶材稅則號的建議,並提交了項目可操作建議材料。不過,該建議未被采納。最近,該協會(hui) 在提交2011年海關(guan) 稅則號更新的目錄中再度提交了銦靶材稅則號。

  對此,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目前中國稀有金屬依然麵臨(lin) 著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海關(guan) 等多頭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wei) 製約行業(ye) 發展的障礙。

  雖然近期銦市冷清,但趙立奎表示,鑒於(yu) 銦未來在平板顯示、太陽能和LED行業(ye) 的應用前景,估計未來銦價(jia) 將波動向上,底部會(hui) 不斷抬高。銦業(ye) 分會(hui) 將在對相關(guan) 行業(ye) 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向國家提出收儲(chu) 建議。

  關(guan) 鍵詞

  銦是銀白色金屬,儲(chu) 量稀少,在地殼中的含量與(yu) 銀相似,但產(chan) 量僅(jin) 為(wei) 銀的1%。迄今未發現單一的或以銦為(wei) 主要成分的天然銦礦床,目前有工業(ye) 回收銦價(jia) 值的礦物主要為(wei) 閃鋅礦等。

  銦具有獨特而優(you) 良的物理化學性能,廣泛應用於(yu) 電子計算機、太陽能電池、電子、光電和現代信息產(chan) 業(ye) 等高科技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jia) 值,同時也是製造新一代銅銦硒高效太陽能電池的核心材料和製造下一代電腦芯片的關(guan) 鍵材料。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