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富豪潘迪生,人送綽號“名牌潘”,但最近數月間,他一手創立的香港上市公司迪生創建,接連失去了幾家國際品牌的代理權。不但帶有濃鬱美國氣息的服裝品牌Polo Ralph Lauren在2009年年底結束了合作,以紅藍白三色旗幟為(wei) 標誌的Tommy Hilfiger也於(yu) 近日宣布將把中國內(nei) 地的代理權收歸己有。
它的遭遇並非個(ge) 案。隨著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選擇在華直接經營,業(ye) 內(nei) 的疑問也油然而生:奢侈品代理模式,是否已走到盡頭?
義(yi) 無反顧的“分手”
上海錦江迪生商廈內(nei) 的Polo Ralph Lauren門店即將易主。
錦江迪生商廈延續潘迪生在香港的經營模式,匯集眾(zhong) 多國際品牌,坐落在上海頗具情調的繁華地段。其店長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今年7月1日,這家門店就將由Polo Ralph Lauren公司全部接管,從(cong) 而成為(wei) 直營店,而不再由迪生創建代理。
2009年12月31日,迪生創建與(yu) Polo Ralph Lauren合約到期,從(cong) 而結束對該品牌的代理。迪生創建在一份半年報中披露,期滿時將收取對方1820萬(wan) 美元。同時披露,當時迪生創建的零售網絡共計531間門店,在扣除Polo Ralph Lauren之後,還剩超過400間。
由此看來,Polo Ralph Lauren從(cong) 迪生創建手裏回收店鋪的周期將超過半年。與(yu) 此同時,Polo Ralph Lauren正馬不停蹄地著手自行開店。上述店長告訴記者,Polo Ralph Lauren已有常住上海的辦公室,剛剛在上海南京西久光百貨開出一家新店。直營後的門店將各不相同,分別擁有自身定位和特色,價(jia) 格也拉開差距,目前開在外灘、專(zhuan) 賣“紫色商標”的門店將是“價(jia) 格最貴的一間”。
與(yu) Polo Ralph Lauren不同,Tommy Hilfiger甚至沒有等到合約期滿。而在今年雙方同時對外宣布,將於(yu) 2011年3月1日提前結束在中國內(nei) 地的代理合作。屆時迪生創建將獲得2100萬(wan) 美元,而在香港等地的代理將延續到2019年3月31日。
迪生創建負責這一品牌的肖小姐表示不便於(yu) 回應關(guan) 於(yu) 結束代理合作的問題,但迪生創建在公告中稱,公司旗下還有諸多名貴品牌業(ye) 務,同時還將尋找新的品牌以增加額外收益。
同床異夢的心思
奢侈品牌與(yu) 代理商的分手往往需要漫長的周期。說再見,千頭萬(wan) 緒。
以手袋聞名的美國奢侈品牌Coach方麵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從(cong) 代理商俊思集團手中收回中國零售業(ye) 務是從(cong) 2008年9月開始的,直到2009年4月1日方才全部完成。隻留下5家旅遊零售點由第三方零售商運營。
Coach急於(yu) 掌控中國市場並不難理解:一方麵,公司已將中國視為(wei) 繼美國和日本之後的第三大支柱;另一方麵,對目標消費者調查後發現,品牌知名度在中國隻有8%,而這一比例在美國達到72%,在日本是63%。
全麵直營後的Coach在中國的擴張呈現加速度,2009年淨增4家門店,2010年計劃淨增15家,2011年的目標為(wei) 20家。Coach方麵表示,俊思集團仍為(wei) Coach提供物流、倉(cang) 儲(chu) 、技術方麵的協助。
然而並非所有搭檔都能這樣到期之後和平分手。一個(ge) 在業(ye) 內(nei) 引起關(guan) 注的事件是,2008年初在合作5年之後,萬(wan) 寶龍宣布收回上海國瑞信鍾表有限公司的代理權。雙方爭(zheng) 執不休,以至於(yu) 鬧上法庭。
北京大學奢侈品管理項目總監、意國時尚管理谘詢公司總裁嚴(yan) 駿告訴記者,奢侈品牌認為(wei) 代理商推廣不夠,盈利能力不強,或是沒能維護好品牌的高端形象;而代理商則覺得,自己剛剛把市場培育起來就被收回品牌,是“為(wei) 他人作嫁衣裳”,雙方的矛盾常常出現在這些問題上。
嚴(yan) 駿表示,許多奢侈品牌即使一開始用了代理商,但並沒有打算永遠依賴他們(men) ,早已打定主意總有一天要收回品牌。“到了今天,品牌在市場上闖蕩出了一些經驗,就到了回收的階段。”一位供職於(yu) 一家奢侈品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繞開代理商一方麵可以拿回差價(jia) ,另一方麵品牌可以進入零售層麵,從(cong) 而捍衛品牌高高在上的形象。
悲喜交加的行業(ye)
這頗令代理商心有不甘,因為(wei) 培育一個(ge) 市場需要漫長的投入期,特別是對於(yu) 知名度不高的品牌,宣傳(chuan) 推廣、店麵裝修、鋪貨,前幾年投入幾千萬(wan) 元都很正常。遺憾的是,由於(yu) 品牌掌握著貨源,代理商在品牌麵前常常處於(yu) 弱勢。
但在奢侈品領域,也有代理商過著滋潤的日子。比如一位奢侈品雜誌編輯告訴記者,目前還有許多名酒品牌願意通過代理商來經營中國市場。有的品牌找隻找一家總代理,由代理商全麵掌控,也有品牌分別在不同區域找當地的代理商,“一家一家地談”。這些名酒品牌認為(wei) 中國的市場非常複雜——在一線市場,他們(men) 的消費群是白領;在二三線城市,“富人”群體(ti) 才是他們(men) 的目標,而代理商更加懂得這樣的中國市場。
另外嚴(yan) 駿告訴記者,目前還有一些奢侈品牌選擇專(zhuan) 心做設計、做產(chan) 品,不願把精力放在市場推廣上,因而與(yu) 代理商互相支持,長期合作。
捷成(中國)貿易有限公司董事畢少樸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捷成在香港代理保時捷已經長達55年,在中國內(nei) 地也代理了10年。捷成還代理了很多名酒、遊艇、手表等奢侈品。“對於(yu) 遊艇、名車這樣每年銷量很少的奢侈品來說,品牌自行布點是十分不劃算的,這樣的行業(ye) 仍然需要代理商來經營。”嚴(yan) 駿如此分析。
那麽(me) ,那些被奢侈品牌們(men) “削權”的代理商應該何去何從(cong) ?
現在,越來越多的代理商開始打造自身的品牌,希望在業(ye) 內(nei) 擁有良好的美譽度。一些聰明的代理商往往在一個(ge) 品牌代理結束前,就已經談好了新的品牌。“不停有新的品牌出現,永遠有品牌需要代理。”一位代理商如此告訴記者。
更直接的徑,是從(cong) “乙方”變成“甲方”。早在1987年,潘迪生就以5200萬(wan) 美元收購了法國名牌都彭總公司。在中國,也零星出現過代理商收購品牌的例子。不過,收購一個(ge) 足夠強大的品牌從(cong) 而擺脫受製於(yu) 人的局麵,對大部分代理商來說還隻是一個(ge) 夢想。
背景資料
2008年1月
萬(wan) 寶龍宣布收回上海國瑞信鍾表有限公司代理權。
2008年
曆峰集團旗下男裝品牌登喜逐步收回溫州、寧波、杭州地區的代理權。
2008年9月
Coach從(cong) 代理商俊思集團手中收回中國區零售業(ye) 務。
2008年9月
曆峰集團旗下品牌Chloé宣布,由香港代理商I.T集團代理經營的店鋪隻剩下蘇州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