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板市場是中國的特殊產(chan) 物,是我國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舉(ju) 措。中小企業(ye) 板市場和創業(ye) 板市場的差異在於(yu) ,中小企業(ye) 板主要麵向已符合現有上市標準、成長性好、科技含量較高、行業(ye) 覆蓋麵較廣的各類公司。創業(ye) 板市場則主要麵向符合新規定的發行條件但尚未達到現有上市標準的成長型、科技型以及創新型企業(ye) 。
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中國的中小板市場是為(wei) 中小企業(ye) 融資而設立的,顯然不屬於(yu) 主板市場,與(yu) 創業(ye) 板有類似之處。一旦監管體(ti) 製、上市資源改變,中小板市場很有可能轉變為(wei) 創業(ye) 板市場。目前,一些快速成長企業(ye) 就在中小板上市,說明兩(liang) 者的區分並不嚴(yan) 格。創業(ye) 板推出後,市場劃分就會(hui) 產(chan) 生混亂(luan) :既按照企業(ye) 規模大小劃分成中小板市場與(yu) 大盤股為(wei) 主的滬市主板市場,又按照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與(yu)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劃分為(wei) 主板市場與(yu) 創業(ye) 板市場。
這就帶來了下一個(ge) 難題,即製度與(yu) 監管創新的問題。創業(ye) 板需要一套與(yu) 主板不同的監管係統,它與(yu) 主板市場上市資源不同,而且要求效率更高、監管更嚴(yan) ,還必須要建立嚴(yan) 格的退市製度。如果繼續實行目前的監管體(ti) 製,與(yu) 主板市場無異,那麽(me) 效率是不能保證的,創業(ye) 板也就名存實亡。並且,如果上市資源過少,另立監管係統就屬於(yu) 行政資源的浪費。國外的創業(ye) 板就曾有失敗的例子,1997年創立、2003年關(guan) 閉的德國新市場倒閉的原因就在於(yu) 監管與(yu) 上市資源的劣質化。
既要設立創業(ye) 板,又要節約目前的行政資源,最好的辦法莫過於(yu) 將創業(ye) 板與(yu) 中小板市場合二為(wei) 一。將傳(chuan) 統中大型企業(ye) 全部轉向主板市場,保留新興(xing) 的中小企業(ye) 與(yu) 以後的創業(ye) 公司合為(wei) 一體(ti) ,統稱創業(ye) 板。如此劃分清晰之後,監管資源就不會(hui) 在市場的重複中無謂地浪費掉,而中國的創新型企業(ye) 、高科技企業(ye) 、快速成長企業(ye) 與(yu) 風投公司也找到了一個(ge) 資本市場的接口。但就目前來看,我國的中小板市場與(yu) 創業(ye) 板市場還不能那麽(me) 快進行合並。
二板市場為(wei) 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和實力的技術創新企業(ye) 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提供方便的融資渠道(Financing Channels),也為(wei)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提供了成功退出的市場渠道。二板市場實行與(yu) 主板市場不同的交易係統和上市規則,它是與(yu) 主板市場平行的另一個(ge) 市場,是與(yu) 主板市場相互補充的長期資本市場。不能簡單地將二板市場看做技術創新項目的孵化器,更不能將二板市場視為(wei) “垃圾上市公司”的收容所。在二板市場上市的企業(ye) ,發展壯大之後也不一定要轉移到主板市場。例如,美國的思科、微軟等信息科技產(chan) 業(ye) 巨頭,一開始在納斯達克上市,後來成為(wei) 美國乃至世界大公司之後也並未脫離二板市場而進入主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