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yu) 境內(nei) 企業(ye) 到香港創業(ye) 板上市相關(guan) 的法規和政策,除了上市程序和規定方麵的,還涉及外商投資、對外投資、外匯管理及產(chan) 業(ye) 政策等方麵。這些政策法規在製定當時,主要是以國企為(wei) 對象,以管好國有資產(chan) 為(wei) 目的。如果境內(nei) 企業(ye) 到創業(ye) 板上市完全套用現有的這些法規和政策,就會(hui) 產(chan) 生一些衝(chong) 突。例如,原有法規對申請境外上市的企業(ye) 有連續三年盈利的要求,而創業(ye) 板對申請上市的企業(ye) 並無盈利要求或限製;《公司法》規定公開募股公司的股本金不得低於(yu) 5000萬(wan) 元,而創業(ye) 板隻要求3000萬(wan) 港元。又如內(nei) 地企業(ye) 上市後或在上市之前即已獲得境外機構注資,是否按外商投資企業(ye) 對待並執行相關(guan) 法規?另外,有關(guan) 境外上市的法規涉及的部門包括:中國證監會(hui) 、經貿委、財政部、對外經貿合作部、科學技術部、外匯管理局,等等。由於(yu) 政出多門,往往令企業(ye) 無所適從(cong) 。由於(yu) 缺乏統一協調,某些部門規章之間本身就有矛盾之處。凡此種種,都要求原有的政策法規根據新情況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
目前專(zhuan) 門針對創業(ye) 板的規章隻有中國證監會(hui) 發布的《境內(nei) 企業(ye) 申請到香港創業(ye) 板上市審批與(yu) 監管指引》。該指引按"成熟一家,批準一家"的思路來製定,申請條件、申報文件與(yu) 一般境外上市相比有所簡化。但指引要求企業(ye) 報送的上市申請文件中須有境內(nei) 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法律意見書(shu) 和會(hui) 計師事務所按照中國會(hui) 計製度出具的審計報告。按創業(ye) 板規定,企業(ye) 需提交香港本地律師和會(hui) 計師報告。中小企業(ye) 上市融資的成本本來就高,此舉(ju) 勢必進一步增加企業(ye) 上市的成本。《指引》規定,中國證監會(hui) 就公司是否符合國家產(chan) 業(ye) 政策、利用外資政策以及其他有關(guan) 規定會(hui) 商國家經貿委。而信息產(chan) 業(ye) 部最近剛明確表態,限製外資進入通訊信息產(chan) 業(ye) ,對涉"網"企業(ye) 到創業(ye) 板上市潑了盆冷水。申請到創業(ye) 板上市的企業(ye) 所從(cong) 事的產(chan) 業(ye) 往往是新興(xing) 的,這些產(chan) 業(ye) 可能還沒有來得及列入國家產(chan) 業(ye) 發展指導大綱。產(chan) 業(ye) 政策是否對民營企業(ye) 也要發揮強製力?這些都值得商榷。
我國支持香港設立創業(ye) 板,在政策上也許會(hui) 有自身的考慮。如果上市企業(ye) 質素不高,在創業(ye) 板淪為(wei) 垃圾股,給境外投資者造成不良印象,則會(hui) 拖累內(nei) 地其他企業(ye) 上市融資。如果境內(nei) 優(you) 秀企業(ye) 都跑到境外上市,那麽(me) ,這些企業(ye) 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利益將被境外投資者瓜分,境內(nei) 老百姓得不到實惠。從(cong) 我國證券管理層來看,既不希望給自己樹立一個(ge) 強勁的競爭(zheng) 對手,又想搞好內(nei) 地證券市場。忌於(yu) 對自身監管能力的擔心,我國在近幾年內(nei) 還不會(hui) 考慮設創業(ye) 板。但就在香港創業(ye) 板上市規則公布之後,中國證監會(hui) 馬上作出了擬在深滬A股市場設立高新技術企業(ye) 板塊的回應,這應該是一個(ge) 明確的政策信號。目前在深圳A股市場設立中小企業(ye) 板塊,是希望通過中小企業(ye) 板塊摸索出一套內(nei) 地創業(ye) 板上市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