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IPO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香港創業板設立的政策背景

1、香港經濟麵臨(lin) 結構調整

香港經濟的騰飛源於(yu) 製造業(ye) 的繁榮。80年代以後,隨著"前店後廠"模式的興(xing) 起,香港製造業(ye) 逐漸向內(nei) 地轉移。同時,由於(yu) 香港生產(chan) 型企業(ye) 習(xi) 慣於(yu) 照搬歐美發達國家現成的技術產(chan) 品,長期忽視自身技術創新,致使傳(chuan) 統製造業(ye) 的利潤日趨微薄,大量遊資隻能流向股市、房地產(chan) 等虛擬資產(chan) 領域。這樣,金融等服務性行業(ye) 以及房地產(chan) 業(ye) 在香港經濟中的權重日益增大,目前這個(ge) 比例已接近85%。雖然,服務業(ye) 比重不斷提高是產(chan) 業(ye) 升級的一個(ge) 標誌,但是,如果沒有創新技術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服務業(ye) 高度化發展的基礎,服務的對象仍局限於(yu) 房地產(chan) 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則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hui) 產(chan) 生越來越多的"泡沫"。在亞(ya) 洲金融危機中,香港經濟缺乏創新技術產(chan) 業(ye) 支撐這樣一個(ge) 結構性缺陷已暴露無遺了。

2、香港經濟發展的方向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亞(ya) 洲金融危機過後,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在努力尋求經濟複蘇的辦法。囿於(yu) 地域特征,香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高新技術園區,唯一可恃的是自由透明的資本市場。作為(wei) 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具有諸多優(you) 勢,例如:香港實行英國普通法及其商法,這是大多數國際合約的基礎;香港以"自由港"著稱,基本上沒有關(guan) 稅,沒有外匯管製;英語廣泛使用,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毗鄰高增長地區棗中國內(nei) 地;新聞自由、資訊發達,使信息高度透明和傳(chuan) 遞及時;地處紐約與(yu) 倫(lun) 敦之間的有利時區。另一方麵,香港作為(wei) 遠東(dong) 金融中心的地位正日益受到新加坡、上海等城市的挑戰。尤其是隨著內(nei) 地金融服務業(ye) 的對外開放以及擴大內(nei) 需戰略的實施,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已把他們(men) 的亞(ya) 洲總部遷至上海浦東(dong) ,未來上海作為(wei) 國際金融中心將對香港形成強有力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更得致力於(yu) 為(wei) 周邊地區飛速發展的創新科技產(chan) 業(ye) 提供融資支持,滿足投資者投資於(yu) 高成長產(chan) 業(ye) 的需求,以鞏固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特首董建華在1998年施政報告中明確指出香港經濟主要出路在兩(liang) 方麵:
第一,致力於(yu) 保持香港作為(wei) 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二,全麵加強與(yu) 內(nei) 地的合作。運用創業(ye) 板這一金融創新的成果推動香港金融服務業(ye) 的升級,是香港特區政府為(wei) 恢複香港經濟和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邁出的策略性的一步,並將對兩(liang) 岸三地區域經濟的持續繁榮產(chan) 生深遠的戰略影響。

3、美國NASDAQ市場成功的示範效應

成立於(yu) 70年代的NASDAQ以低成本的運作和良好的服務、充分的信息披露、獨特的做市商製度,成為(wei) 全美發展最快的證券市場。在這種製度安排下,新興(xing) 的科技型公司獲益良多,得到迅猛發展。

1991年NASDAQ市值超過10億(yi) 美元的公司還隻有22家,1997年則猛增到256家,微軟、英特爾以1560億(yi) 和1148億(yi) 美元的市值位居前二名,前十名的公司均為(wei) 創新科技型公司。NASDAQ目前正計劃在歐洲和亞(ya) 洲開設交易市場和分支機構。

NASDAQ市場運作的成功,對內(nei) 地及台港企業(ye) 產(chan) 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兩(liang) 岸三地已有18家公司的股票在NASDAQ掛牌交易,更多的公司則在躍躍欲試。對香港設立創業(ye) 板來說,如火如荼的NASDAQ是最好的信心支持,同時也是嚴(yan) 峻的挑戰。如果對創業(ye) 板這一金融創新產(chan) 品不予以積極的響應,那麽(me) 香港資本市場賴以維係的優(you) 秀企業(ye) 資源以及港台地區的大量遊資都將流失。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