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IPO
企業重組上市IPO

中國民企如何快速到新加坡上市

為什麽去新加坡上市

  兩(liang) 年多來,中國的創業(ye) 板是一個(ge) 玩心跳遊戲,那些翹首以盼的人,一會(hui) 兒(er) 站在希望的巔峰,轉眼又跌入失望的深穀。現在,遊戲暫停。最近,中國政府高層明確表態,中國的創業(ye) 板在近期不會(hui) 設立。關(guan) 注創業(ye) 板的人懸著的心終於(yu) 可以放下了,雖然這是一個(ge) 令許多人沮喪(sang) 的結局。

  這一結局是可以理解的。今年以來美國的納斯達克、香港創業(ye) 板所暴露的問題,讓中國政府不得不謹慎小心。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副委員長成思危表示,幸虧(kui) 中國政府將推出創業(ye) 板的計劃推遲,才得以避免了一次像美國新經濟泡沫崩潰那樣的風險。

  現在,最感失望的自然是那些排著隊等待上創業(ye) 板的企業(ye) 。據中國證監會(hui) 與(yu) 深圳證交所的摸底調查,目前符合創業(ye) 板基本條件的申請企業(ye) 有1200多家,已經改製和正在接受改製的企業(ye) 有500家,已經完成輔導期的企業(ye) 有335家。

  長信創投董事總經理呂行健抱怨說:“老百姓或企業(ye) ,他是根據政府的政策來決(jue) 策的,當幾千家的企業(ye) 都已經做好準備,鉚足勁,準備在創業(ye) 板上市的時候,你突然告訴他們(men) ,喔,對不起,我們(men) 不開了。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cong) 。”

  融資的困難是困擾著中國中小企業(ye) 的一個(ge) 大問題。一直以來,許多中小企業(ye) 都把上市融資作為(wei) 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標。除了一直期待著的內(nei) 地的創業(ye) 板,香港的創業(ye) 板也成了這些企業(ye) 的夢想之所。

  去年以來,內(nei) 地的創業(ye) 板遲遲不出,一些失去信心或者耐心的企業(ye) 轉向香港。香港股市對此表示熱烈的歡迎,投資者正需要這些內(nei) 地的科技概念企業(ye) 。在去年4月份,香港交易及結算所主席李業(ye) 廣親(qin) 率百餘(yu) 人在中關(guan) 村展開了聲勢浩大的“遊說”。去年“9·11”事件之前,平均每個(ge) 月至少有2家民企在香港上市,每家的平均集資額為(wei) 1億(yi) 港元。

  2002年,港交所進一步加強在內(nei) 地的推介力度,為(wei) 吸引更多的內(nei) 地企業(ye) 到香港上市融資,港交所還特意在上市申請的程序上作了調整,縮短了公司的申請時間,減少了工作量。

  盡管還有數千家企業(ye) 在排隊等待上國內(nei) 地創業(ye) 板,但是,到今年下半年的時候,打算去香港上市的內(nei) 地民營企業(ye) 已呈蜂擁之勢。因為(wei)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wei) ,在短期內(nei) 推出國內(nei) 創業(ye) 板的希望是渺茫的,眼前隻有香港股市是唯一現實的上市通道。可能誰都沒有想到,香港股市這條通道發生了嚴(yan) 重的交通事故。自去年的科龍事件開始,中國民營企業(ye) 的質量問題開始引起關(guan) 注,到前不久歐亞(ya) 農(nong) 業(ye) 的楊斌事件,中國的內(nei) 地民營企業(ye) 在香港遭遇空前的“信譽危機”。

  號稱“民企殺手”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鹹平研究認為(wei) ,香港證券市場上的民營企業(ye) ,盡管其資產(chan) 的收益率較高,但其每單位資產(chan) 的市場價(jia) 值極低。也就是說,股民對民營上市公司的信任度不高。這是因為(wei) ,民營企業(ye) 家多會(hui) 把自己的全部財產(chan) 放在一個(ge) 企業(ye) 之中,他們(men) 無法分散風險。為(wei) 了降低風險,民營企業(ye) 家很可能與(yu) 政府官員掛鉤爭(zheng) 取支持,並極有可能剝削中小投資者以減輕其所承擔的風險。

  一隻特別幸運的鷹

  中國第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鄉(xiang) 鎮企業(ye) ,中國證監會(hui) 與(yu) 新加坡交易所都給予豁免優(you) 惠 如果現在讓龐潤流形容1999年2月8日這天的心情,隻能是4個(ge) 字:如履薄冰。 這一天是鷹牌控股首次在新加坡股市公開交易。結果獲得2.54倍的認購額,發行市盈率為(wei) 7.3倍。與(yu) 過去中國企業(ye) 海外上市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認購額相比較,這個(ge) 結果不算理想,但當時已實屬不易。 鷹牌控股上市的時機實在不佳。

1998年適逢亞(ya) 洲股票狀態最差的一年,新加坡的股票發行隻及1997年的40%。 更糟糕的是,就在該公司財務總監黎汝雄到達香港開始做巡回路演的同一天,以香港為(wei) 基地的廣東(dong) 粵海集團因負債(zhai) 三十億(yi) 美元而倒閉,這則壞消息在每個(ge) 人的心裏都投下了一片陰影。 出人意料,鷹牌1月28日在新加坡正式開始招股,招股說明書(shu) 剛剛發出,90%的配售股票就被私人機構搶購一空。剩下的10%在新交所掛牌上市時,也被超額認購。此次鷹牌共發售了2.3億(yi) 股,籌資超過3300萬(wan) 美元。鷹牌控股的主承銷商、新加坡發展銀行資本市場部高級副總裁簡錫霖興(xing) 奮之情溢於(yu) 言表:“這是新加坡1998年以來美元計價(jia) 的最大的一次成功招股活動。” 龐潤流如釋重負。這位中國第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鄉(xiang) 鎮企業(ye) 的掌門人,在12歲時就因家貧當起了陶瓷小工,那時他做夢都想不到新加坡上市的事情。現在他笑起來像佛一樣慈祥開懷,“鷹牌控股被新加坡投資者接受,說明那裏的投資者是理性的。”他說。 成績優(you) 異 鷹牌控股偏居在廣東(dong) 省佛山石灣鎮的一個(ge) 小地方,但在中國的建築陶瓷生產(chan) 行業(ye) 裏,卻不是無名之輩。

1974年鷹牌是一家生產(chan) 美術陶瓷的福利小廠。1987年龐潤流出任廠長,將鷹牌的產(chan) 品定位調整為(wei) 高檔陶瓷產(chan) 品,開發出當時中國國內(nei) 罕有、在國際上也屬於(yu) 前沿的大規格瓷磚和用於(yu) 圓柱及弧麵牆壁裝飾的瓷磚。此舉(ju) 大獲成功,鷹牌成為(wei) 當時國內(nei) 唯一大規模製造一平方米大磚片的生產(chan) 商,在這一領域的利潤達50%以上。當時低檔瓷磚的售價(jia) 是一平方米為(wei) 30元至50元人民幣,而鷹牌控股的中高檔產(chan) 品平均售價(jia) 高過100元人民幣。 在新加坡上市前夕,鷹牌已有12家子公司,1998年銷售額超過11億(yi) 元人民幣,利潤超過2億(yi) 元人民幣。 雖然鷹牌控股是一家鄉(xiang) 鎮企業(ye) ,但全球私人證券投資公司華平亞(ya) 洲的董事鄭可玄稱,鷹牌公司的管理者是他在中國見過的最優(you) 秀的管理團隊之一,“他們(men) 懂得如何控製成本,設計新產(chan) 品並把新產(chan) 品成功推向市場。”鄭可玄說服華平亞(ya) 洲購買(mai) 該公司預留給社會(hui) 公共機構的50%股票,相當於(yu) 鷹牌控股10%的股份。 選擇新加坡 在鷹牌控股打算上市時,選擇在香港還是在新加坡,一段時間舉(ju) 棋不定。最終鷹牌控股的“新加坡背景”決(jue) 定了在新加坡上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還是最重要的。” 龐潤流說。 1996年,鷹牌與(yu) 新加坡的財團開始結識。當時,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希望吸引中國企業(ye) 赴新加坡上市,他們(men) 到中國國家建材局詢問,中國哪家企業(ye) 在未來的市場競爭(zheng) 中會(hui) 保持強勢?當時國家建材局推薦了鷹牌。經過9個(ge) 月的調查,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決(jue) 定與(yu) 鷹牌合作,購買(mai) 鷹牌30%的股份,成為(wei) 鷹牌控股的第二大股東(dong) 。鷹牌還向風隆國際有限公司、華登國際投資集團和中國國際金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轉讓了部分股權。 選擇在新加坡上市另外的原因是,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給予鷹牌控股上市豁免優(you) 惠。按照慣例,外資企業(ye) 在新加坡上市,公眾(zhong) 持有該企業(ye) 上市證券的最低百分比必須為(wei) 已發行股本的25%,而鷹牌股票的總發行量隻占鷹牌經擴股後總股本的 20%。

香港也要求企業(ye) 上市證券最低為(wei) 總股本的25%。在澳大利亞(ya) 留學並獲得會(hui) 計師資格的鷹牌控股財務總監黎汝雄表示:“麵對市盈率偏低,我們(men) 要預留部分股票作日後之用。” 一帆風順 鷹牌上市之旅開始了。 首先在百慕大注冊(ce) 一家鷹牌控股公司作為(wei) 上市的“殼”,好處是注冊(ce) 程序簡單,可以得到減少風險、逃避外匯管製和合法避稅等便利和優(you) 惠。 再下來就是要獲得中國證監會(hui) 的批準,意外幸運的是,鷹牌通過保薦人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向中國證監會(hui) 申請時,證監會(hui) 則認為(wei) 該公司向當地政府申請便可以。鷹牌很容易就獲得廣東(dong) 省證券委員會(hui) 的批文。這一事件被證券業(ye) 內(nei) 稱為(wei) “第二豁免”的事件,此前隻有珠光發展被獲準無需中國證監會(hui) 的正式批文。 “這可能和外方持有的鷹牌控股股份超半數有關(guan) 。”一位投行人士說。不過,按照當時剛公布的《中國證券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境內(nei) 企業(ye) 直接或間接到境外發行證券或者將其證券在境外上市交易,必須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準。”,也就是說,無論是民營企業(ye) ,還是在境內(nei) 注冊(ce) 的外資企業(ye) ,到境外上市都均必須經過證監會(hui) 批準。 對此,一位業(ye) 內(nei) 人士的解釋是,批準並不等於(yu) 審批,備案也是批準的一種形式。當時香港聯交所的人士希望中國證監會(hui) 在處理大陸民營企業(ye) 或者其他境內(nei) 企業(ye) 在香港創業(ye) 板上市的問題上,能以備案形式解決(jue) 。而證監會(hui) 也傾(qing) 向采用這種模式。 不管怎麽(me) 說,鷹牌一路順風。鷹牌控股的一位人士說:“幸運得讓人不敢相信。” 佳傑三步跳中國內(nei) 地民營企業(ye) →外資企業(ye) →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 2001年8月1日,佳傑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主板成功上市。

從(cong) 民營企業(ye) 到外資企業(ye) ,最後成為(wei) 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公司,這家中國的內(nei) 地企業(ye) 完成了一個(ge) 漂亮的三步跳。 佳傑科技是家IT行業(ye) 公司,在廣州起步,一開始是全麵(開發、代銷)開展業(ye) 務,到後來隻作分銷商,現在在全國有8家分公司,是亞(ya) 太地區小有名氣的一個(ge) 分銷商。它的海量物流服務,有遍布全國的體(ti) 係。 為(wei) 什麽(me) 當初選擇在新加坡上市?據佳傑科技內(nei) 部人士介紹,當初他們(men) 去香港,也去美國進行考察,雖然當時去香港也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考慮到佳傑與(yu) 新加坡大眾(zhong) 合資,具有新加坡背景,更重要要的是,佳傑的老板劉偉(wei) 認為(wei) ,香港的那種股市即使業(ye) 績不好,也有人炒作而暴漲,但也會(hui) 暴跌,而新加坡股市非常嚴(yan) 謹,一有大起大落,管理部門馬上會(hui) 進行調查,企業(ye) 可能無法大規模圈錢,但隻要業(ye) 績好,會(hui) 很平穩。據了解,佳傑科技的波動一直很小,上市的時候是5毛多(美元),最高7毛多,最低也4毛多。有一段時間一直在前十名,曾被新加坡權威機構評為(wei) 十大潛力股之一。 佳傑市場部的一位負責人告訴《經濟》雜誌說,“上市後,感到新加坡嚴(yan) 謹得可怕。

比如財務核算查得非常嚴(yan) 格,必須要達到規範,我們(men) 請的是畢馬威這樣的會(hui) 計公司作財務審計。” 第一跳 1987年,劉偉(wei) 大學畢業(ye) ,分配到一家設計院工作。 1989年,劉偉(wei) 辭職去了南方四通公司,在四通做到了副總經理,負責銷售的業(ye) 務。 1992年,劉偉(wei) 在到了希望公司,操作整個(ge) 華南區業(ye) 務。用20萬(wan) 元啟動資金、7個(ge) 人、一年多時間,把廣州希望公司發展成為(wei) 華南最大的一家計算機公司。 1995年,劉偉(wei) 在香港收購一家公司,正式創辦佳都國際,積累了第一筆財富。那個(ge) 時候劉偉(wei) 最大的快樂(le) 就是把每一個(ge)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做得很成功。 1995年,劉偉(wei) 參觀一家美國的電子分銷企業(ye) 時受到強烈震撼,“以為(wei) 到了股票交易現場”。回國後,劉偉(wei) 開始著手建立佳都的信息管理係統,把批發業(ye) 務變為(wei) 分銷,庫存、物流等都在信息平台上進行統一管理。 1996年,在係統化的基礎上,佳都國際迅速發展了6家分公司。 第二跳 1998年,佳都國際建立了全國性的營銷網絡。而這時,全球最大的電子分銷企業(ye) 英邁(Ingram Micro)通過購並新加坡電子資源公司,在中國成立了英邁國際(中國)公司,佳都國際麵臨(lin) 強大對手。劉偉(wei) 意識到隻有與(yu) 國際大分銷企業(ye) 合作才是生存之道。 1999年11月29日,劉偉(wei) 和新加坡大眾(zhong) 電子董事長林建在合作協議上簽了字。

2000年4月,佳都國際與(yu) 大眾(zhong) 合資的佳傑科技有限公司在廣州成立。大眾(zhong) 電子出資3100萬(wan) 美元,占50.1%的股份。佳都國際把部分電子分銷業(ye) 務和係統集成業(ye) 務注入到佳傑科技,占49.9%的股份。 2000財年,佳傑科技完成了28.3億(yi) 元的營收(1999年佳都的營收為(wei) 14.5億(yi) 元),躍居中國國內(nei) 第三大分銷商。 2000年12月底,全球第一大電子OEM製造商美國旭電公司(Solectron)斥資26 億(yi) 美元收購了大眾(zhong) 電子,佳傑科技的合資方由大眾(zhong) 電子變成了旭電。 第三跳 旭電接受大眾(zhong) 電子所持的50.1%佳傑科技股份之後,建議進一步整合佳傑科技。隨後不久,佳都國際把所有的分銷、係統集成和支持服務業(ye) 務全部注入佳傑科技,佳都國際的股份由原來的49.9%上升到67%,旭電的股份由50.1%下降到 33%。 經過3個(ge) 月的談判,同在旭電旗下,同是整合供應鏈管理業(ye) 務的ECS與(yu) 佳傑科技達成收購協議:佳都國際將51%的佳傑科技股份轉讓給ECS,換取ECS 22.5%的股票,共6000萬(wan) 股;ECS在總股本2.07億(yi) 股的基礎上增發6000萬(wan) 股,支付給佳都國際,並向佳都國際支付1250萬(wan) 美元的現金。 2001年8月1日,佳傑科技和ECS合並在新加坡主板上市。

  如何六個(ge) 月搞定去新上市?

  如果你是一家準備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內(nei) 地企業(ye) ,那麽(me) 首先,你必須要了解以下重要問題。
   要遵守遊戲規則

  據新交所一位官員說,從(cong) 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資企業(ye) 表現來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有些中資公司上市後,沒有做好宣傳(chuan) 及與(yu) 投資人的溝通工作。由於(yu) 這些公司大多沒有在新加坡營業(ye) ,投資者對其業(ye) 務和經營狀況不很了解,有幾家中資企業(ye) 上完市就再沒了蹤影,投資者聽不到任何消息,其股價(jia) 當然如死水一潭。這種做法有損公司形象,以後再發新股就難了。

  同樣,令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駐中國代表李培勤大惑不解的是:有的中資企業(ye) 上市後,新加坡一些投資者找上門去,欲了解企業(ye) 的狀況,建立投資意向,結果發現辦事處大門緊鎖,連一個(ge) 聯絡人員都找不到,“這怎麽(me) 行?投資者不知情,誰敢貿然去投資?”

  企業(ye) 在新加坡上市有利沒利,交投活躍不活躍,跟他們(men) 的戰略有直接關(guan) 係。李培勤希望企業(ye) 考慮在新加坡上市時,把發展看成一個(ge) 全盤計劃,將上市作為(wei) 企業(ye) 發展整個(ge) 發展戰略的一部分,不隻是視作一個(ge) 單純的項目來做。有上市的一部分,有設立業(ye) 務點的一部分,還有研發的一部分。

  企業(ye) 能把新加坡作為(wei) 一個(ge) 起點,能獲取資金、國際知名度、國際市場,更重要的,是與(yu) 國際知名企業(ye) 建立合作渠道、商業(ye) 夥(huo) 伴關(guan) 係,學會(hui) 按國際規則辦事。“企業(ye) 要了解這個(ge) 重點。”李培勤強調說。

  盡管新加坡是一個(ge) 金融中心,但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於(yu) 建立良好的企業(ye) 生態環境,而不是資本遊戲的圈錢賭場。目前為(wei) 止,新加坡已經吸引了6000家跨國企業(ye) 到新加坡設立業(ye) 務點,這6000多家中有60%把新加坡作為(wei) 區域總部。這些企業(ye) 主要來自美國、歐洲、日本,還有印度,單單印度就有300多家。中國企業(ye) 到現在為(wei) 止隻有160多家,業(ye) 務範圍大多在貿易、市場開拓,還有一部分是藥業(ye) ,其中屬於(yu) 高科技領域的大概占15%,主要是從(cong) 事電子研發。“新加坡政府與(yu) 投資人都不歡迎以圈錢為(wei) 目的的企業(ye) ”,李培勤說。

  你是成長性企業嗎?

  企業(ye) 想在新加坡上市,首先要考慮能不能上,是不是“成長性企業(ye) ”?如果沒有準備好,可能會(hui) 白花一筆冤枉錢。“盲目效仿會(hui) 很危險”,因特聯企業(ye) 谘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卓僑(qiao) 興(xing) 警告說。

  那麽(me) 新加坡所指的“成長性”是什麽(me) 呢?李培勤說:知識經濟。這似乎是個(ge) 不合時宜的詞。李培勤對此的解釋是,我們(men) 買(mai) 什麽(me) 東(dong) 西做什麽(me) 東(dong) 西,比較以知識的形態去考慮,就是有比較深層一點的考慮。目前,在新加坡發展比較快的行業(ye) 有電子製造、通信、物流、生物科技、化工和一些服務行業(ye) ,這些行業(ye) 約占新加坡GDP的40%。新加坡積極扶持這些行業(ye) 的發展。

  卓僑(qiao) 興(xing) 對“成長性”的定義(yi) 是:從(cong) 市場上看,第一是利潤的增長性,第二是管理層素質。管理層素質包括整個(ge) 企業(ye) 規範不規範,公司企業(ye) 文化是否和諧激勵等;從(cong)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來看,要求“持久性”。包括消費者產(chan) 品、製造業(ye) 、生物科技、環保產(chan) 品等,一般有持久性利潤的企業(ye) ,每年能增長20%,都是可以的。對農(nong) 產(chan) 品也可以考慮。而有些波動性很強的企業(ye) 不好上市,比如煤炭。煤炭既有價(jia) 格風險,還有客戶風險。如果90%的業(ye) 務依賴一個(ge) 客戶的話,當他不簽協議時,你就要一下子完蛋。

  做好企業重組的準備

  整個(ge) 上市準備,最麻煩的是企業(ye) 重組。

  “重組好比翻家底,金銀細軟,爛鞋破襪都要兜出來翻曬。該舍的舍,該扔的扔。最後要有好的股權結構。”卓僑(qiao) 興(xing) 介紹說。

  中國的內(nei) 地企業(ye) 很多都是集團公司,到底把哪塊資產(chan) 放進上市公司,業(ye) 務整合時要考慮到關(guan) 聯關(guan) 係,看彼此間有沒有衝(chong) 突。有些公司是在私人名下,不在企業(ye) 名下,必須要進行變更。

  一些不合理的避稅行為(wei) 上市之前都要規範,股東(dong) 要求企業(ye) 有合法性,股東(dong) 不願意承擔稅務風險。
   還有財務預算,短期的財務預算要作的比較細,如果短期的作的不細的話,市場會(hui) 對你失去信心。
   最後要考慮到法律問題,法律問題包括產(chan) 業(ye) 政策,企業(ye) 權利等,還有上市方式的選擇,直接上所謂的S股,還是用境外權力去上。總之是要符合政府的有關(guan) 政策。

  卓僑(qiao) 興(xing) 現在接手了三家準備到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內(nei) 地民企:一個(ge) 做環保的,一個(ge) 做食品的,一個(ge) 做生物科技的。環保這家內(nei) 部規範已經比較好,正在作上市前融資,進展順利,已快完成。

  但生物科技的那家有點麻煩。卓僑(qiao) 興(xing) 發現他們(men) 有關(guan) 聯交易,會(hui) 計製度不規範,賬有時放在A公司,有時放在B公司,收入到底什麽(me) 時候歸A,什麽(me) 時候歸B,怎麽(me) 劃分,沒有任何協議。而且,不同的賬經常由一個(ge) 會(hui) 計管。“對投資者來說,這是不能接受的。”

  卓僑(qiao) 興(xing) 對這家生物公司的重組方案是:第一,非核心業(ye) 務,用個(ge) 人名義(yi) 的,把它拿出去,個(ge) 人債(zhai) 務也拿出去。第二,提升內(nei) 部規範,財務部必須作什麽(me) 事情,每個(ge) 月必須出什麽(me) 報告、什麽(me) 內(nei) 容有明確規定。因為(wei) 以後如果出了什麽(me) 問題,管理層必須知道。第三,加強管理層,介紹一兩(liang) 個(ge) 外國人擔任董事,其中一個(ge) 是業(ye) 內(nei) 人士,能保證企業(ye) 領先。這兩(liang) 個(ge) 董事可以是非股東(dong) 董事,當然,公司可以考慮給他期權或董事費。

獲得“無異函”容易嗎?

  當初,“北京裕興(xing) ”繞過中國證監會(hui) 在香港上市,涉及到國有資產(chan) 流失的敏感問題,中國政府規定,中國內(nei) 地企業(ye) 海外上市,必須獲得中國證監會(hui) 出具的“無異議意見函”。

  取得“無異函”容易嗎?卓僑(qiao) 興(xing) 說,“這不好說。你符合政策就容易,不符合就難。必須講清楚資金來源、股權結構等等。”材料遞交後,批複的時間無法確定,快的有兩(liang) 個(ge) 星期,慢的有好幾個(ge) 月,半年的也有。“主要看你文件作的好不好。”

  長信創投的董事總經理呂行健認為(wei) ,證監會(hui) 對到海外上市的企業(ye) 備案、審核完全可以理解。據他說,目前取得“無異函”並不是太難的問題。因為(wei) 現在證監會(hui) 具有一定的國際眼光、市場眼光,宏觀調控能力也不錯,越來越貼近市場。

  不過,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國內(nei) 創業(ye) 板暫停,一些關(guan) 於(yu) 創業(ye) 資金流失、民企將掀起海外上市大潮的輿論,對中國證監會(hui) 形成壓力,會(hui) 不會(hui) 導致證監會(hui) 對企業(ye) 到境外上市有所限製?

  上市門檻有多高?

  與(yu) 香港上市的門檻相比,新加坡的要低一些。
   在新交所主板上市有三個(ge) 標準,主要是為(wei) 了滿足不同行業(ye) 類型的公司上市需要,企業(ye) 隻要符合其中的一個(ge) 標準就可以。

  標準一:稅前利潤過去3年累計超過750萬(wan) 新元(1美元約合1.835新元),每年均需超過100萬(wan) 新元;業(ye) 務經營記錄3年以上;管理層連續服務3年以上。
   標準二:稅前利潤過去最近一年或兩(liang) 年累計超過1000萬(wan) 新元;管理層連續服務一年以上。
   標準三:根據發行價(jia) ,上市資本值至少為(wei) 8000萬(wan) 新元。
   除了主板市場,中國內(nei) 地企業(ye) 還可選擇在“新指”SESDAQ(新加坡自動報價(jia) 與(yu) 交易係統)上市。這個(ge) 市場是幫助有潛力的中小企業(ye) 在股市集資,上市條件更較為(wei) 寬鬆。

  上市的程序也比較簡單。首先,用國際會(hui) 計法做會(hui) 計整合,看核心業(ye) 務有沒有一個(ge) 持久性的利潤。第二,作業(ye) 務重組,按國際審計法出審計報告。然後,一定要在呈交新交所之前拿到中國證監會(hui) 出具的“無異函”。無異函要說清股東(dong) 是誰,權益者是誰,重組過程是怎麽(me) 來的。注意:新加坡不是保薦人製度,是介紹人製度,就是呈交新交所的時候,必須有一家銀行幫你呈交文件,遞交的銀行通常也是承銷商,這家銀行必須是在新加坡有業(ye) 務,像大陸的工商、農(nong) 業(ye) 銀行就可以。但券商必須用新加坡的。

  盡管新加坡上市的門檻比香港低,但是監管卻比香港嚴(yan) 格。新加坡一直是一個(ge) 法規嚴(yan) 厲的國家。

  上市成本是多少?

  據有關(guan) 資料,新加坡的融資成本約為(wei) 8%到10%(指占融資額的比例),香港主板20%、創業(ye) 板10%-15%,國內(nei) 主板5%,納斯達克10%。

  不過這種算法並不貼切。比如,在納斯達克上市需要請美國律師,他們(men) 搭一趟飛機過來就要花費不少錢。國內(nei) 是5%也值得推敲,因為(wei) 沒有考慮到時間成本。國內(nei) 的券商在一個(ge) 時期同時申報多家上市公司,他們(men) 會(hui) 先申報規模最大的。如果你是中小型企業(ye) ,非常有可能排不上前五名,隻好繼續等待。有的報表過期了,又必須重新做,成本就越來越高。而新加坡沒有申請數量的限製,可以同時提交。拿到“無異函”之後,到股票交易所去申請、審批,隻需一個(ge) 月,前後共有3到6個(ge) 月時間就可以上市了。

新加坡上市八大好處

  中國內(nei) 地企業(ye) 去新加坡上市有八大好處
   一、新加坡股市是獨立開放的公開市場,上市條件明確。公司在尋求在新加坡上市過程中可以隨時與(yu) 新交所聯係、了解新交所的相關(guan) 規定並討論上市前後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中國公司在新交所上市可以融集外資供公司進一步發展之用。新交所根據新型經濟發展而設計的上市標準,有利於(yu) 新興(xing) 而且具有潛力的中國公司在新加坡市場融資。在公司發展的最關(guan) 鍵時期,給予公司最需要的資金。
   三、新加坡股票市場的流通性較好,換手率(交易值/市值)高,市場是十分活躍的。
   四、新加坡市場對製造業(ye) ,尤其是高科技企業(ye) 有更深的認識,估價(jia) 較高。試舉(ju) 一例。
   五、企業(ye) 上市售股,可以選擇發售新股或由股東(dong) 賣出原有股份。公司上市後亦可以根據自身業(ye) 務發展的需要及市場狀況,自由決(jue) 定在二級市場上再次募集資金的形式、時間和數量。
   六、新加坡沒有外匯及資金流動管製,發行新股及出售舊股所募集的資金可自由流入、流出新加坡。
   七、在國際市場上市,有利於(yu) 企業(ye) 樹立更好的企業(ye) 形象。
   八、新加坡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中國公司既可在新加坡得到文化上的認同,又可以登上國際舞台。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