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IPO
企業重組上市IPO

借殼上市和買殼上市如何操作?

借殼上市和買(mai) 殼上市如何操作?


借殼上市(Back Door Listing) 
借殼上市是指一間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透過把資產注入一間市值較低的已上市公司(殼,Shell),得到該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權,利用其上市公司地位,使母公司的資產得以上市。通常該殼公司會被改名。與一般企業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優勢是能在證券市場上大規模籌集資金,以此促進公司規模的快速增長。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已成為一種“稀有資源”,所謂“殼”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由於有些上市公司機製轉換不徹底,不善於經營管理,其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喪失了在證券市場進一步籌集資金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這個“殼”資源,就必須對其進行資產重組,買殼上市和借殼上市就是更充分地利用上市資源的兩種資產重組形式。而借殼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團公司)通過將主要資產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來實現母公司的上市,借殼上市的典型案例之一是強生集團的“母”借“子”殼。強生集團由上海出租汽車公司改製而成,擁有較大的優質資產和投資項目,近年來,強生集團充分利用控股的上市子公司—浦東強生的“殼”資源,通過三次配股集資,先後將集團下屬的第二和第五分公司注入到浦東強生之中,從而完成了集團借殼上市的目的。


借殼上市一般都涉及大宗的關(guan) 聯交易,為(wei) 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這些關(guan) 聯交易的信息皆需要根據有關(guan) 的監管要求,充分、準確、及時地予以公開披露。


借殼上市和買殼上市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是一種對上市公司殼資源進行重新配置的活動,都是為了實現間接上市,它們的不同點在於,買殼上市的企業首先需要獲得對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製權,而借殼上市的企業已經擁有了對上市公司的控製權,

從(cong) 具體(ti) 操作的角度看,當非上市公司準備進行買(mai) 殼或借殼上市時,首先碰到的問題便是如何挑選理想的殼公司,一般來說,殼公司具有這樣一些特征:即所處行業(ye) 大多為(wei) 夕陽行業(ye) ,具體(ti) 上營業(ye) 務增長緩慢,盈利水平微薄甚至虧(kui) 損;此外,公司的股權結構較為(wei) 單一,以利於(yu) 對其進行收購控股。


在實施手段上,借殼上市的一般做法是:第一步,集團公司先剝離一塊優(you) 質資產(chan) 上市;第二步,通過上市公司大比例的配股籌集資金,將集團公司的重點項目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第三步,再通過配股將集團公司的非重點項目注入進上市公司實現借殼上市。與(yu) 借殼上市略有不同,買(mai) 殼上市可分為(wei) 買(mai) 殼--借殼兩(liang) 步走,即先收購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然後利用這家上市公司,將買(mai) 殼者的其他資產(chan) 通過配股、收購等機會(hui) 注入進去。實現借殼上市,或買(mai) 殼上市,必須首先要選擇殼公司,要結合自身的經營情況、資產(chan) 情況、融資能力及發展計劃。選擇規模適宜的殼公司,殼公司要具備一定的質量,不能具有太多的債(zhai) 務和不良債(zhai) 權,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和重組的可塑性。接下來,非上市公司通過並購,取得相對控股地位,要考慮殼公司的股本結構,隻要達到控股地位就算並購成功。其具體(ti) 形式可有三種:
A 通過現金收購,這樣可以節省大量時間,智能軟件集團即采用這種方式借殼上市,借殼完成後很快進入角色,形成良好的市場反映。
B 完全通過資產(chan) 或股權置換,實現“殼”的清理和重組合並,容易使殼公司的資產(chan) 、質量和業(ye) 績迅速發生變化,很快實現效果。
C 兩(liang) 種方式結合使用,實際上大部分借“殼”或買(mai) “殼”上市都采取這種方法。
非上市公司進而控製股東(dong) ,通過重組後的董事會(hui) 對上市殼公司進行清理和內(nei) 部重組,剝離不良資產(chan) 或整頓提高殼公司原有業(ye) 務狀況,改善經營業(ye) 績。                                                                                                     案例:1.盈科數碼動力
1999年4月,李澤楷旗下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盈科拓展把旗下資產(chan) 包括數碼港發展權注入上市公司得信佳,得到大約6成股權,在消息刺激下,得信佳的股價(jia) 由不足0.1港元升至個(ge) 位數字,上升數十倍。其後得信佳改名為(wei) 盈科數碼動力。
盈科大衍地產(chan)
2004年5月,電訊盈科分拆旗下地產(chan) 業(ye) 務,包括貝沙灣(數碼港的地產(chan) 部分)、北京盈科中心、電訊盈科中心、其它投資物業(ye) 和相關(guan) 物業(ye) 及設施管理公司,注入上市公司東(dong) 方燃氣,並把東(dong) 方燃氣改名為(wei) 盈科大衍地產(chan) ,並透過配股減持盈大地產(chan) 的股份,套現大約3億(yi) 港元。
強生集團案例
  2.強生集團借子殼。強生集團由上海出租汽車公司改製而成,擁有較大的優(you) 質資產(chan) 和投資項目。近年來,強生集團充分利用控股的上市子公司--浦東(dong) 強生的殼資源,通過三次配股集資,先後將集團下屬的第二和第五分公司注入到浦東(dong) 強生之中,從(cong) 而完成廠集團借殼上市的目的  。   3.國美香港借殼上市案例  新浪財經特約李域提供 


國美香港借殼上市圖


一、國美香港借殼上市圖

二、國美香港借殼上市過程

過程

時間

事件

目的、結果

說明

2000年初

國美開始將目光轉向環境比較寬鬆的香港證券市場,黃與(yu) 詹培忠接觸。

黃開始了其在香港資本市場的博弈,其財技也在這裏逐步學成

詹培忠當時正處於(yu) 香港證監會(hui) 訴其於(yu) 坐莊“德智發展(0070)”中串謀偽(wei) 造股份證明罪名成立和侵害公眾(zhong) 投資者一案“和解協議”執行過程中。

 

 

2000年6月底

德智發展(0070)下屬的Jumbo Profit以“獨立的機構短期投資者”名義(yi) 聯合中介人李祥福,以1920萬(wan) 港元的現金收購了原大股東(dong) 的小部分股份。

開始染指京華自動化(0493)

 

2000年7月底

詹培忠親(qin) 自控製的BVI公司Golden Mount,再次以現金5600萬(wan) 港元購得原第一大股東(dong) 的絕大多數股份

控製了上市公司

這次收購行動動用的合計約7520萬(wan) 港元的現金,很可能是由內(nei) 地的真正“買(mai) 家”提供

 

 

 

 

 

買(mai)

 

 

2000年9月

京華自動化以全數包銷的方式,增發3100萬(wan) 股新股,價(jia) 格0.4港元/股,募得1190萬(wan) 港元,公司總發行股本增至18800萬(wan) 股。

實際控製人在加大對公司的控製力度

  1. 從6月的1.2港元/股到9月的0.6港元/股,配合這次供股。
  2. 本次配發的股份數量,3100萬股,折合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19.7%,恰好低於20%,因此,不需要停牌和經過股東大會決議過程
  3. Jumbo Profit已經從股東名單中消失,它持有的1500萬股

2000年12月6日

京華自動化以2568萬(wan) 港元購買(mai) 黃俊烈的Smartech Cyberworks,現金支付1200萬(wan) 港元,餘(yu) 下的1368萬(wan) 港元以向賣方發行代價(jia) 股的形式支付,每股價(jia) 格0.38港元。

黃俊烈將以持股3600萬(wan) 股(16.1%),成為(wei) 僅(jin) 次於(yu) 詹培忠(22.3%)的上市公司第二大股東(dong) ,並通過BVI得到了上市公司支付的1200萬(wan) 港元的現金。

  1. Smartech Cyberworks從新恒基地產(黃光裕哥哥黃俊欽的公司)購買位於北京鵬潤大廈三間辦公室,稱購買價格是2568萬港元,已支付了首付款1000萬港元,但那三間物業當時並沒有產權證。
  2. China Sino Technology與京光約定,保證在合同落實後至少兩年的時間裏,以18美元/平方米的價格租賃該物業。
  3. 代價股1368萬港元合36003500股,折合公司已發行股份的19.2%,又是恰好不超過20%。

2001年9月

京華自動化全數包銷配售4430萬(wan) 股新股,股價(jia) 0.18港元(折讓10%),募集資金797.4萬(wan) 港元。

黃實際控製的上市公司資源為(wei) 3600萬(wan) 股(占總股本的13.42%),上市公司的實際控製權,還在詹培忠手裏。

  1. 本次配發的股份數量折合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19.8%,因此,也不需要停牌和經過股東大會決議過程。
  2. 此時股價已經跌至0.2港元上下
  3. 詹手中的Golden Mount在過去的半年中也減了1000萬股,此時增持股份的成本。

2002年2月5日

京華自動化增發13.5億(yi) 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黃光裕獨資的BVI公司Shining Crown 以現金認購。

黃已決(jue) 心將其旗下的地產(chan) 業(ye) 務裝入此殼中。黃光裕合計持有85.6%的股份

  1. 黃當時他正在收購ST寧窖(600159)。
  2. 黃稱買殼的現金支出1.35億港元,全部進入上市公司發展地產業務,京華自動化的公眾股價格在這輪利好消息的刺激下連翻了四倍。

 

 

 

2002年4月26日

黃轉讓11.1%的股份給機構投資者,做價(jia) 0.425港元/股。

黃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透現7650萬(wan) 港元。

觸發無條件收購,減持股權比例,既保住了上市地位,又實現一股獨大,同時套現減壓。

2002年4月10日

京華自動化出資現金加代價(jia) 股合計1.95億(yi) 港元,收購Artway Development(由黃光裕持有)

將上市公司賬麵的幾乎全部現金1.2億(yi) 元轉入自己的賬戶,順利解除收購“淨殼”支付的大筆現金的資金鏈壓力。

  1. Artway擁有北京朝陽區一處物業權益的39.2%。
  2. 黃套現上市公司現金,同時增持股份,白得了一個“淨殼”。
  3. 公眾股連翻四倍,詹把手中的公眾部分大量地轉給機構投資者,獲利數千萬。

2002年7月

京華自動化正式更名為(wei) “中國鵬潤”

 

在地產(chan) 、物業(ye) 等優(you) 質資產(chan) 的帶動下開始扭虧(kui) 。

2003年7月

再發19%新股融資3790萬(wan) 元。

公眾(zhong) 投資者(已達總股本的33%)

 

 

 

 

 

 

2003年初

黃成立一家“北京鵬潤億(yi) 福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由黃擁有100%股權,國美集團將94家門店全部股權裝入“國美電器”,由鵬潤億(yi) 福持有65%股份,黃光裕直接持有國美電器剩餘(yu) 35%股份。

黃開始重組“國美電器”。

  1. 65:35的比例是為了回避商務部關於外商零售企業、外方股份比例必須在65%以下的限製。
  2. 此後在內地的IPO和買殼的消息,意在分散公眾注意力和給戰略對手施加壓力的幌子。
  3. 注冊 “北京鵬潤億福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借用國內高科技企業免稅的優惠政策,回避出售股權需要支付的巨額所得稅。

2004年4月

“北京鵬潤億(yi) 福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把股權全部出售給了BVI公司Ocean Town(由另一家BVI公司Gome Holdings全資持有,Gome Hodings由黃個(ge) 人獨資持有),

Ocean Town成了控製國美電器核心業(ye) 務的第一大股東(dong) (65%)。

 

2004年6月

中國鵬潤以83億(yi) 港元的代價(jia) ,通過全資BVI子公司China Eagle,從(cong) Gome Holdings手中,買(mai) 下Ocean Town。支付方式:
向黃光裕定向配發及增發價(jia) 值2.435億(yi) 港元的不受任何禁售期限製的代價(jia) 股份;向黃光裕定向發行第一批價(jia) 值70.314億(yi) 港元的可換股票據,相關(guan) 換股權可在自票據發行日起三周年內(nei) 的任何時點隨時行使,滿三年後強製行使;向黃光裕定向發行第二批價(jia) 值10.269億(yi) 港元的可換股票據,相關(guan) 換股權僅(jin) 於(yu) 北京國美償(chang) 還所欠國美電器相關(guan) 債(zhai) 務後方可行使。

中國鵬潤成為(wei) “國美電器”的第一大股東(dong) (65%)。這次收購的獨立財務顧問香港金百利有限公司

  1. 按2003年底國美電器淨利潤為1.78億元人民幣算,交易88億人民幣,市盈率達到49.5倍,當時國美淨資產為2.41億元人民幣。
  2. 支付手段用代價股份和可轉換票據(與代價股並無實質區別,隻不過是為了回避無條件收購退市風險而使用的財務技巧)。
  3. “中國鵬潤”的現金已經掏空,此時黃已經控製了“中國鵬潤” 66.9%的股權。
  4. 83億港元的代價股和可轉換票據,使“中國鵬潤”的股本增大十餘倍,黃的個人持有量將高達97.2%。
  5. 把自己的資產吹出這麽大的泡沫,一是“泡沫大狼”可以吃“實體小狼”而充實自己;二是防備被“洋人的大狼”一口吃掉

 

 

 

 

 

 

 

2004年7月

7月中旬首次以每股4.85至6.53元,配售5.75億(yi) 舊股,占已發行股本35%。安排行荷蘭(lan) 銀行見反應欠佳,將配股價(jia) 調低至每股4.05至4.85元,配售規模亦縮減至4億(yi) 股,仍未獲足額認購,最終被迫取消配股行動。

配售舊股失敗

黃光裕4個(ge) 月內(nei) 兩(liang) 度嚐試在市場配售舊股,共3度減價(jia) ,配股價(jia) 由最高的每股6.53元調低至最低的3.975元,高低幅度相差約40%。

2004年9月28日

黃光裕擬以每股3.975元配售2.4億(yi) 股國美舊股,集資9.54億(yi) 元,配股價(jia) 較國美停牌前大幅折讓15.4%。相當於(yu) 國美今年市盈率的15.21倍。

黃光裕成功套現近12億(yi) 港元。
基金成為(wei) 最大的接盤者,包括惠理基金(Value Partners)、摩根士丹利及Fidelity.

 

  1. 黃光裕配售後仍占公司已發行股份的82%,為了符合交易所的要求,黃光裕於日後還要減持手上國美股份。
  2. 據預期,國美在本年度(2005年3月止)每股賺1.08元,即使按照5.85港元的高位收市,預測市盈率亦隻有5.4倍,僅為上述23倍(聯華超市 980,HK)及38倍(北京物美 8277,HK)同類零售股的1/4至1/7。

2004年12月16日

黃光裕通過荷銀洛希爾配售2.2億(yi) 股股份,每股作價(jia) 6.25港元,較停牌前折讓4.58%。

黃光裕套現13.75億(yi) 港元,持股比例將由此前的74.9%下降到65.5%。

複牌後國美電器的股價(jia) 始終在6.55港元左右徘徊。
中期業(ye) 績為(wei) 每股0.15港元。

2005年1月17日

國美電器將於(yu) 近日向黃光裕收購旗下國美家電餘(yu) 下35%的股權,收購價(jia) 達60.58億(yi) 元。先支付10億(yi) 元現金,餘(yu) 下的50.58億(yi) 元將透過發行7.38億(yi) 新股支付。

開始試圖出售國美家電餘(yu) 下35%的股份

上述7.38億(yi) 新股相當於(yu) 國美電器擴大後股本的31%,而黃光裕持股量將由目前67.5%回增至77.58%,黃光裕稍後還會(hui) 減持國美電器股份,以確保市場流通量不少於(yu) 25%。

2005年7月6日

國美電器(0493,HK)公告稱,今年1-5月份,營業(ye) 收入同比增長30%。不過,快速擴張導致每平方米營業(ye) 收入、毛利率都有所下降,加之昨天的公告再度確認,主席黃光裕正計劃出售其在核心子公司國美電器35%的股份,國美電器昨天重挫8%,報收在6.25港元。自6月23日以來的7個(ge) 交易日中,國美電器的股價(jia) 下跌了21.4%,黃光裕的資產(chan) 也縮水了12.56億(yi) 港元。

年初黃光裕出售國美家電35%股份的申請,還沒有得到商務部的批準。

黃光裕向《每日經濟新聞》分析了國美股票連續大跌的原因,即業(ye) 內(nei) 開始對連鎖家電銷售行業(ye) 不看好,認為(wei) 行業(ye) 競爭(zheng) 過於(yu) 激烈,毛利水平太低,導致對國美也信心不足。而引發此次國美股票大跌的直接原因,他認為(wei) 可能是"一位客戶因資金方麵的問題,大量拋售股票,但此猜測還沒有得到確認。"

三、借殼上市過程分析

1、國美上市策略

2001年國美的銷售額已攀升至幾十億(yi) 元,成為(wei) 中國家用電器零售業(ye) 第一品牌,其對資本市場的向往也是順理成章的。國美可通過至少三種途徑進入資本市場。

上策是,引入國際頂尖投資機構作為(wei) 戰略投資者,借助後者強大的綜合優(you) 勢,將國美打造成國際一流的商家並成為(wei) 資本市場的寵兒(er) ,以IPO方式上市;

中策是,利用香港資本市場相對寬鬆的條件,選擇一個(ge) 總資產(chan) 20億(yi) 港元左右的上市公司,由其以代價(jia) 股收購國美部分股權,快捷完成控製權的取得及核心業(ye) 務的裝入—當年香港監管機構對借殼、反向收購的限製遠沒有2004年4月1日起實施的“新政”嚴(yan) 格—然後以優(you) 異的業(ye) 績成長為(wei) 賣點融資,為(wei) 國美大舉(ju) 擴張提供動力;

黃光裕借殼京華自動化(00493.HK,後更名為(wei) 中國鵬潤、現名為(wei) 國美電器)屬於(yu) 下策:以現金認購股票隻取得了控股權,而沒有同步裝入資產(chan) 。

2、借殼上市原因

2004年蘇寧電器(8.72,-0.61,-6.54%)成功獲批,成為(wei) 國內(nei) 第一家獲得“股票首發權”的家電商。上海永樂(le) ,也從(cong) 高層傳(chuan) 出消息計劃在2005年實現海外上市。實力更為(wei) 雄厚的外資巨艦更早已等在門外。

從(cong) 操作程序來看,要從(cong) 頭走完IPO的全部審批程序,在非常理想、沒有任何反複的情況下也至少需要9個(ge) 月的時間。

H股是法人股,流通性較差,且申請手續繁雜,每次發新股都要大陸和香港特區政府審批;此外H股是在中國香港募集資金在中國大陸進行投資,不能直接交易,而且發行H股後,公司高管人員不能順利實行期權製。

除此以外,采用借殼方式,以國美良好的盈利改變中國鵬潤的財務狀況,擁有國美這一年均158%增長率的優(you) 質資產(chan) ,自然為(wei) 其獲得強勁的盈利能力提供了保證。事實上,收購國美當日,鵬潤股價(jia) 即狂飆112.84%,由停牌前的每股0.148港元升至0.315港元。

3、快速上市原因

按照WTO市場開放協議規定,到2004年底,中國的零售業(ye) 將全麵對外開放,此時Ocean Town,可以100%控股“國美電器”,那麽(me) Ocean Town的總市值會(hui) 增加35%,是什麽(me) 使得黃光裕連幾個(ge) 月都等不急了?答案一是資金鏈條可能已經繃緊,如此大的收購行動,坐等兩(liang) 個(ge) 月,實在可能夜長夢多;二是另外的35%,同樣可以給未來的新代價(jia) 股提供題材,不急在這一時,而且,國美,這個(ge) 商務部的典範企業(ye) ,分兩(liang) 次間隔一年變成“外商獨資企業(ye) ”,不會(hui) 讓商務部的領導們(men) 下不了台階。

    4、國美重組

國美電器在全國的131 家門店中隻有北京、天津、深圳、成都、重慶、西安、沈陽等地的94家門店被納入上市公司,而包括上海國美、香港國美等37家門店則由於(yu) 開設時間短或經營業(ye) 績稍差等原因而未被納入。被裝入“國美控股”的國美電器,通過18家子公司擁有國美旗下131家門店中的94家店,惟獨黃光裕起家的“黃埔軍(jun) 校”——“北京國美”,沒有進入艦隊,剩餘(yu) 的37家門店也沒有納入南征的艦隊,“Gome”字樣的商標也還在北京國美手中,這37家門店加上國美商標,這暗示“北京國美”應該還有別的安排。

5、相關(guan) 財報數據

中國鵬潤在2003年3月到2004年3月的財年內(nei) ,營業(ye) 額為(wei) 4482萬(wan) 元,純利潤為(wei) 1988萬(wan) 元。在5月21日開始停牌以公布這項收購計劃,停牌時市值僅(jin) 有4.2億(yi) 港元。

國美電器03年營業(ye) 額93億(yi) 元,純利2.75億(yi) 元,02年純利1.06億(yi) 元,銷售額為(wei) 66.2億(yi) 元;01年純利2500萬(wan) 元。2004年第一季度淨利潤達到了8454萬(wan) 元人民幣,同期銷售額達到29.2億(yi) 元。國美電器截至2004年3月31日的總資產(chan) 約31.9億(yi) 元人民幣(約合29.6億(yi) 港元),淨資產(chan) 2.41億(yi) 元人民幣。

黃光裕隻向鵬潤保證,其收購的Ocean Town資產(chan) 淨值不低於(yu) 2.41億(yi) 元,並要經國際會(hui) 計師行審核,如有不足,鵬潤可向黃光裕索償(chang) 。

6、北京國美的債(zhai) 務

目前,北京國美有數額高達10.7億(yi) 元人民幣的債(zhai) 務,從(cong) 何而來,又到了何處,這是最大的財務疑團。這相當於(yu) 10億(yi) 港元的巨額內(nei) 部債(zhai) 務,不能排除可能存在兩(liang) 個(ge) “黃燈”的用途——包裝業(ye) 績和出境投資。無論如何,這筆錢都是四兩(liang) 撥千斤的那個(ge) 四兩(liang) ,但是,即便這個(ge) 四兩(liang) 也是如此之重,足以造成集團內(nei) 部資金鏈條吃緊。

7、收購支付方式解讀

根據中國鵬潤發布的公告,上述兩(liang) 期可換股票據“不得提早贖回、於(yu) 到期日強製性轉換及不得以現金贖回”。

這一條款表明,此次收購國美電器,中國鵬潤將不會(hui) 因支付巨額收購代價(jia) 而麵臨(lin) 現金壓力。並且,如果北京國美在可換股票據到期日前尚不能償(chang) 還所欠國美電器債(zhai) 務,第二批換股權將被終止行使。

黃光裕通過把國美電器注入香港上市公司中國鵬潤,實現了資產(chan) 證券化,大大增強了資產(chan) 的流動性。此後,黃光裕可以通過股權質押的方式獲得現金。此外,黃光裕獲得的價(jia) 值2.435億(yi) 港元的新股並沒有任何禁售期,在到手之後馬上就可以拋出套現。

即使在換股完成之前,黃光裕也可將可換股票據通過轉讓他人而獲得現金,或者將其質押而獲得銀行貸款。同時,此舉(ju) 亦可避免中國鵬潤由於(yu) 公眾(zhong) 股東(dong) 持股比例降至25%以下而產(chan) 生的退市風險。可謂一箭數雕。

如果上述三個(ge) 層次的安排最終都得以順利實現,則中國鵬潤的股本將擴大10.541倍,黃光裕最終將擁有中國鵬潤97.2%的股權。

8、本案例意義(yi)

香港新例令借殼及買(mai) 殼活動大受打擊,特別是涉及內(nei) 地民營企業(ye) 家的借殼及買(mai) 殼活動。很多內(nei) 地民企,都想在香港上市,一方麵打開知名度,同時利用國際市場融資,借殼及買(mai) 殼本來會(hui) 較快及成本較低,現在則很難做。國美的個(ge) 案令投資銀行有一線希望,這個(ge) 案例顯示,隻是控股權不變,即使注資後的上市公司,主要業(ye) 務有明顯改變,香港交易所也不會(hui) 將之列為(wei) 新上市個(ge) 案。

9、成功之處

由一家國內(nei) 民營企業(ye) 變成一家中外合資零售企業(ye) ,再搖身一變成為(wei) 香港上市企業(ye) ,國美上市的經曆可謂精心策劃。

首先,從(cong) 黃光裕將國美資產(chan) 打包裝入"國美電器有限公司",到Ocean Town接手北京億(yi) 福所持國美電器65%的股權,國美一直在走香港H股IPO的路線。但是隨著國美的競爭(zheng) 對手蘇寧電器在中小板塊上市的計劃出台,國美如果要走完複雜而漫長的IPO過程,至少需要9個(ge) 月,而如果審核過程中出現了什麽(me) 問題,國美上市將被拖得更久。麵對蘇寧的擴張勢頭,國美的發展計劃對資金的需求尤為(wei) 迫切。因此選擇借殼上市,搶在蘇寧前麵融得資金、掌握先機,是國美變更初衷的重要原因。

其次,香港聯交所新修訂的《上市規則》的實施對借殼上市進行了限製,主要體(ti) 現在增設"反收購行動"一項,將進行反收購的上市公司視作新申請人,必須按照IPO的程序審批。《上市規則》對反收購的界定是:注入資產(chan) 值達到殼公司資產(chan) 的100%,且收購事項發生後,上市公司控製權發生變動;在上市公司控製權發生變化的24個(ge) 月內(nei) ,上市公司向取得控製權的人士收購的資產(chan) 值達到殼公司資產(chan) 的100%。由於(yu) 國美和中國鵬潤的控製權實際上都掌握在黃光裕手中,而黃光裕取得中國鵬潤也已超出24個(ge) 月的時限,顧這次實際上的反向收購成功得繞過了《上市規則》的限製。

再次,此次中國鵬潤通過增發股份和可換股票據支付,沒有動用公司一分錢現金,而是將83億(yi) 港元的收購代價(jia) 分三個(ge) 部分支付:一,中國鵬潤向黃光裕定向配發及增發價(jia) 值2.435億(yi) 港元的代價(jia) 股份,這些股份不受任何禁售期限製;二,中國鵬潤向黃光裕定向發行第一批價(jia) 值70.314億(yi) 港元的可換股票據,相關(guan) 換股權可在自票據發行日起三周年內(nei) 的任何時點隨時行使,滿三年後強製行使;三,中國鵬潤向黃光裕定向發行第二批價(jia) 值10.269億(yi) 港元的可換股票據,相關(guan) 換股權僅(jin) 於(yu) 北京國美償(chang) 還所欠國美電器相關(guan) 債(zhai) 務後方可行使。這無疑大大減輕了中國鵬潤的現金壓力。

10、交易後的方向

一、退——下策:套現幾十億(yi) 港元。黃的可轉換票據,在不遠的將來,曲線進入到美國資本市場,以場外交易的ADR方式被機構收購一部分,黃自己套現走人,拿這筆錢回國再次打造剩下的資產(chan) 或做其他的投資。不過,這樣一來黃會(hui) 失去對最大的那一部分國美資產(chan) 的絕對控製權,而且,必將被打一個(ge) 大折,實為(wei) 下策。隻要黃的資金鏈條不斷,他寧可打持久戰,也是不會(hui) 選擇這種方式的,換句話說,如果黃選這種方式,一定是資金鏈條斷裂的壓力迫在眉睫。至於(yu) 高價(jia) 抵押給銀行打折套現,那是下下策。

二、進——上策:套現增持,共同坐莊。黃憑借手中充沛的現金和80億(yi) 港元以上的股份,曲線進入到國際資本市場,去收購或參與(yu) 美國、歐洲、國內(nei) 的“同行”。而把李澤楷的舊戲文新唱一次,以其留在國內(nei) 的完整的第二支艦隊,手中尚存的第一支艦隊的35%股權和剩下的沒有轉ADR的香港代價(jia) 股權,在更大的“資本市場”裏套現現金和參與(yu) 瓜分國際零售業(ye) 市場份額,並不難做到。如果選擇這種方向,這次進軍(jun) 美國資本市場,黃可謂是兵強馬壯,進退自如。這種選擇更利於(yu) 保持他的主動地位。以黃的一貫作風,他內(nei) 心可能真正傾(qing) 向這種選擇,這也是資金鏈條能通往國際資本市場的必需選擇。

四、相關(guan) 知識:

1、供股是上市公司董事會(hui) 受股東(dong) 大會(hui) 之命,定向增發已發行總股本20%之內(nei) 的新股份,該權力使公司實際控製人可以不斷增持股份而鞏固控製權,該股份的發行定價(jia) ,原則上以當時該公司股票市場交易價(jia) 為(wei) 準,可以略微溢價(jia) 或折讓。先以現金購得主要控股股東(dong) 地位,再不斷供股,是香港並購高手一貫的行事風格,這不需要停牌和經過股東(dong) 大會(hui) 決(jue) 議過程。

2、代價(jia) 股是指西方發達國家全流通證券市場,上市公司最常用的並購支付方式,即收購某一資產(chan) 時,不以現金支付,而以增發的本公司股份支付,該筆股份的價(jia) 格,原則上以當時該公司股票市場交易價(jia) 為(wei) 準,經買(mai) 賣雙方討價(jia) 還價(jia) ,也可以在交易價(jia) 的基礎上溢價(jia) 或折讓,該筆用於(yu) 購買(mai) 資產(chan) 的股份稱之為(wei) 代價(jia) 股份。

3、2004年4月1日生效的香港聯交所新修訂的《上市規則》的實施對借殼上市進行了限製,主要體(ti) 現在增設"反收購行動"一項,將進行反收購的上市公司視作新申請人,必須按照IPO的程序審批。《上市規則》對反收購的界定是:注入資產(chan) 值達到殼公司資產(chan) 的100%,且收購事項發生後,上市公司控製權發生變動;在上市公司控製權發生變化的24個(ge) 月內(nei) ,上市公司向取得控製權的人士收購的資產(chan) 值達到殼公司資產(chan) 的100%。

4、在香港上市公司進行交易過程中,房產(chan) 手續是否齊全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手續不全,原則上是不允許買(mai) 賣的,交易本身就不合法。如果涉及數額相比公司規模所占比重較大,要提前上報聯交所說明房產(chan) 本身的瑕疵。不主動披露而被聯交所查到,處罰會(hui) 很嚴(yan) 厲。如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購買(mai) ,也要采取積極的方式,要麽(me) 辦理產(chan) 權證,要麽(me) 處理掉,但必須進行信息披露。

文章來源:岑紹聰,筆名藍軍博士。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