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IPO
企業重組上市IPO

中國企業香港上市回顧

1991年6月4日,聯合交易所宣布成立“中國研究小組”,負責對中國有關(guan) 連公司在港上市的可行性作出研究,並探索聯交所在中國擴大集資功能的潛在角色。

與(yu) 此同時,當時的國家體(ti) 改委副主任劉鴻儒等以新華社香港分社客人名義(yi) 赴港考察,認為(wei) 境外上市利大於(yu) 是弊。這一結果,於(yu) 是1992年4月向國務院作了匯報,當時決(jue) 定是:香港上市要慎而又慎,首先要搞好上海、深圳兩(liang) 個(ge) 證券市場。

1992年4月29日,朱榕基副總理在北京接見李業(ye) 廣(時任香港聯交所主席)。談到內(nei) 地企業(ye) 到香港上市問題,朱總理當即表示:選擇十家左右國有企業(ye) 到香港上市。

1993年6月19日,中港簽訂監管合作備忘錄,10天之後的6月29日,第一家內(nei) 地企業(ye) ,青島啤酒在港掛牌上市,至此,拉開了中國企業(ye) 赴港上市的序幕。

1992年7月15日,海虹集團公司上市,此為(wei) 首家中國企業(ye) 通過在港成立控股公司而上市的個(ge) 案。1993年2月,紅籌股駿威投資新股超額認購達658倍,凍結資金241億(yi) 港元,創下香港股市曆史最高超額認購記錄。6月17日,聯交所頌了適應中國企業(ye) 來港上市而對交易所上市規則作出的修訂條例。6月19日,中國證監會(hui) 、上海證交所、深圳證交所與(yu) 香港證監會(hui) 及香港聯交所在北京簽訂證券市場監管合作備忘錄。之後的7月15日,首家H股公司,青島啤酒赴港上市,及至年底,共6家大陸國企在港成功發行H股並上市,集資總額達81.42億(yi) 港元。1994年,更有9家H股上市,共集資97.92億(yi) 港元,占年度香港所有新上市公司集資額的57%。為(wei) 配合H股發展,香港恒生指數服務有限公司於(yu) 是8月8日正式推出恒生中國企業(ye) 指數,以幫助投資者了解國企股的表現。為(wei) 配合《中國公司法》在大陸7月1日起執行,香港聯交所又於(yu) 是11月11日宣布,修訂有關(guan) 適用於(yu) 大陸注冊(ce) 公司的發行人的《證券上市規則》,此後三年,大陸企業(ye) 在港上市達到高潮。

一、 紅籌股熱潮

之所以叫紅籌股,有一各解釋是:“紅色中國”為(wei) 背景的上市公司。另一種解釋是,由“藍籌股”引申而來。美國人打牌下賭注,藍色籌碼最高,紅色籌碼中等,白色籌碼最低,於(yu) 是人們(men) 把市場上最好的股票稱為(wei) 藍籌股,而中國概念被稱作紅籌股,說明它遜於(yu) 是藍籌股,但優(you) 於(yu) 白籌股。在實際區分時,一般把最大控股權(常常達30%以上)直接或間接隸屬於(yu) 是中國內(nei) 地有關(guan) 部門或企業(ye) ,並在香港注冊(ce) 上市的公司所發行的股份,歸類為(wei) 紅籌股。

90年代初,紅籌主角是中信泰富。中信香港1990年以7億(yi) 港元收購泰富發展。中信香港1990年以7億(yi) 港元收購泰富發展,之後逐步注入資產(chan) 。包手麵色入12.5%的國泰航空股份及20%的澳門電訊股份,為(wei) 此,泰富發行了14.9億(yi) 股新股,每股1.35元,共集資20億(yi) 港元,另發行5億(yi) 港元的可轉換債(zhai) 券,兌(dui) 換價(jia) 每股1.55港元,交易完成後正式更名為(wei) 中信泰富。1991年9月起,中信泰富聯合李嘉誠、郭鶴年、鄭裕彤等,收購恒昌企業(ye) ,成為(wei) 一家多元化跨國企業(ye) 。

1996年5月在港上市的上海實業(ye) ,則體(ti) 現了鮮明的“上海概念”:上市業(ye) 務包括在香港的煙草業(ye) 務和部分位於(yu) 上海的消費品業(ye) 務。也正是因為(wei) 把上海作為(wei) 其賣點,向國際投資者推介“上海概念”,把上海實業(ye) 定位於(yu) 是上海政府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發展的旗幟。憑其鮮明地位,廣闊的發展前影及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實業(ye) 取得了紅籌股公司上市活動中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其國際配部分超額認購近40倍,在香港公開發售部分更獲得了近160倍的超額認購。

時隔一年,百富勤推出北京控股,亦獲空前成功。北京控股借鑒上海實業(ye) 的經驗,向國際投資者推出“北京概念”,北京市政府作出承諾,在發展戰略上全力支持北京控股在港上市,並承諾北京控股將成為(wei) 北京市政府控製的唯一在港上市綜合性企業(ye) 。經篩選,最後進入北京控股的業(ye) 務都是以北京為(wei) 基礎,並與(yu) 首都經濟特點相關(guan) 的產(chan) 業(ye) ,包括消費品、基礎設施、旅遊和科技四個(ge) 行業(ye) ,下屬附屬公司包括燕京啤酒、八達嶺長城、王府井百貨、首都機場高速公路和建國飯店等優(you) 質股務。

1997年,隨著香港回歸臨(lin) 近,市場普遍看好,隨著深業(ye) 控股、越委交通、廣信企業(ye) 、珠江船務、中國電信等紅籌公司在短短幾個(ge) 月之內(nei) 相繼上市,紅籌股無論是新股上市、注資、參股、收購等都受到投資者熱烈追捧。從(cong) 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上半年,紅籌股指數上漲了198%,遠遠超過恒生指數39%的上漲幅度。紅籌股受追捧達到狂熱程度。

二、H股的發展曆程。

回顧H股的發展曆史,國企H股也曾光輝過。第一批H股在港上市,曾引發認購熱潮。

1993年6月29日,首家H股——青島啤酒,在港招股上市時,港人反應熱烈,認購率達到110.47倍,凍結資金851.80億(yi) 港元。1993年7月15日,青啤H股上市,股價(jia) 也表現不凡,最高價(jia) 曾達3.675港元,最後以3.60港元收盤,比發行價(jia) 上升了28.57%。另外,廣船國際、馬鋼和昆明機床等都獲得了較高的認購率,上海石化和渤海化工由於(yu) 當時的主客觀原因影響,超額認購情況不很理想。總的來看,第一批H股招股上市基本獲得了圓滿成功。

由於(yu) 是1994年、1995年中國大陸開始宏觀調控,國企H股大多深受影響,公司盈利水平不佳,公布的年報令投者大失所望,加上國內(nei) 利率、稅率調整到市場傳(chuan) 言的影響,H股市場從(cong) 此步入低穀。隨後上市的第二批H股公司的招股認購情況遠沒有第一批熱烈。1995年11月,恒生H股指數更深探至最紙之684.85點。1996年隨著中國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新的經濟周期啟動。市場對H股的興(xing) 趣開始增強,H股開始走出低穀。恒生H股指數不斷攀升,1996年收市報980.55點,全年上升223.43點,升幅達29.4%,而且指數的升幅基本上是在1996年最後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完成的。

進入1997年,受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穩步發展以及“九七”香港回歸等因素影響,H股承接去年底的升勢繼續上升。首隻第四批獲準境外上市的H股——北京北辰,招股上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北京北辰發行價(jia) 每股2.40港元,全麵攤薄市盈率14.5倍,國際配售超額認購40倍,公開發售超額認購397倍,集資16億(yi) 港元。

三、慎思得失

97年金融危機之後,直至當前,國企紅籌股或是H股,無論新股發行還是後市表現,均不理想。

99年1月間,珠江鋼管、北大荒兩(liang) 公司上市受挫,到2月,山東(dong) 國電第三次宣告招股失敗。10月15日,有意在市場上拿回22億(yi) 至25億(yi) 美元的中海油招股失敗,宣布推遲上市,再一次震動香港及內(nei) 地投資銀行界。2000年3月,幾經反複的中石油勉強發行成功。盡管籌資總額28.9億(yi) 美元,比計劃數字縮小了50億(yi) 美元。

與(yu) 此同時,已上市的H股及紅籌股也普遍跌破發行價(jia) 。以H股為(wei) 例,在發行價(jia) 位以上的僅(jin) 科龍、熊貓、長城等少數幾家。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自99年下半年以來,各地股市均是網絡生物等新經濟的天下。而中國境外上市企業(ye) ,以傳(chuan) 統行業(ye) 的國企為(wei) 多。股價(jia) 自然不高。與(yu) 此同時,中國電信、中華網等都有較好的表現。

2、廣信等事件,打擊了投資者信心

3、透明度問題。H股公司對外接觸少,缺乏溝通渠道,公司管理層缺少這一習(xi) 慣,經常發布新聞非常突然,投資者心理準備不足。不少投資者覺得公司消息太突然,無所適從(cong) 。

4、許多公司資產(chan) 質量差。市場好的時候看不出來,一旦危機時期,就顯得生存能力不夠。

5、普遍盈利能力差。

6、管理少問題多。募股資金沒有用於(yu) 招股書(shu) 所說的用途,隨意變化,令投資者十分惱火。另外,盲目經營,盲目多元化。另外債(zhai) 務方麵也問題嚴(yan) 重。

7、跟風現象。同一性質的股票發行幾家,市場無法接受。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