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香港利得稅
第十四條
除本條例另有規定外,利得稅得按每一課稅年度根據標準稅率征收;任何人士,倘在香港經營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賺取或獲得溢利,則須按有關(guan) 課稅年度其應評稅溢利(出售資本資產(chan) 而獲得之溢利除外)繳納利得稅,而上述應評稅溢利須根據本部之規定予以確定:
但在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
(a)倘屬公司,則其利得稅之稅率得為(wei) 百分之十六又二分一;及
(b)倘公司參與(yu) 合夥(huo) 營業(ye) ,而該合夥(huo) 營業(ye) 之應評稅溢利有部分乃根據第二十二a條之規定劃歸該公司,但溢利之利得稅乃根據第二十二條向合夥(huo) 營業(ye) 征收,則該部分應評稅溢利之稅率應為(wei) 百分之十六又二分一;
但在一九七六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以及直至一九七九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結束前之所有課稅年度內(nei) --
(a)倘屬公司,則其利得稅之稅率應為(wei) 百分之十七;及
(b)倘公司參與(yu) 合夥(huo) 營業(ye) ,而該合夥(huo) 營業(ye) 之應評稅溢利有部分乃根據第二十二a條之規定劃歸該公司,但溢利之利得稅乃根據第二十二條向合夥(huo) 營業(ye) 征收,則該部分應評稅溢利之稅率應為(wei) 百分之十七;
但在一九八零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以及直至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結束前之所有課稅年度內(nei) --
(a)倘屬公司,其利得稅之稅率應為(wei) 百分之十六又二分一;及
(b)倘公司參與(yu) 合夥(huo) 營業(ye) ,而該合夥(huo) 營業(ye) 之應評稅溢利有部分乃根據第二十二a條之規定劃歸該公司,但溢利之利得稅乃根據第二十二條向合夥(huo) 營業(ye) 征收,則該部分應評稅溢利之稅率應為(wei) 百分之十六又二分一;
但在一九八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直至並包括一九八六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結束前之所有課稅年度內(nei) ,以及其後之所有課稅年度內(nei) --
(a)倘屬公司,其利得稅之稅率應為(wei) 百分之十八又二分一;及
(b)倘公司參與(yu) 合夥(huo) 營業(ye) ,而該合夥(huo) 營業(ye) 之應評稅溢利有部分乃根據第二十二a條之規定劃歸該公司,但溢利之利得稅乃根據第二十二條向合夥(huo) 營業(ye) 征收,則該部分
應評稅溢利之稅率應為(wei) 百分之十八又二分一;
但在一九八七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以及其後之所有課稅年度內(nei) --
(a)倘屬公司,其利得稅之稅率應為(wei) 百分之十八;及
(b)倘公司參與(yu) 合夥(huo) 營業(ye) ,而該合夥(huo) 營業(ye) 之應評稅溢利有部分乃根據第二十二a條之規定劃歸公司,但溢利之利得稅乃根據第二十二條向合夥(huo) 營業(ye) 征收,則該部分應評稅溢利之稅率應為(wei) 百分之十八。
第十五條 (1)為(wei) 執行本條例之規定起見,下列各段所述之款項,得視為(wei) 因在香港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從(cong) 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收入--
(a)任何人士因電影片或電視片或錄影帶、任何錄音,或任何與(yu) 上述電影片、電視片、錄影帶或錄音有關(guan) 之廣告物品在香港上映或使用而收取或獲得之款項,而該款項如非有本條之規定則毋須根據本部之規定課稅者;
(b)任何人士因容許或授權他人在香港使用任何專(zhuan) 利權、設計、商標、具有版權之物品、秘密製法或方程式或其他類似性質之財產(chan) ,或因傳(chuan) 授或承諾傳(chuan) 授直接或間接關(guan) 乎在香港使用任何上述專(zhuan) 利權、設計、商標、版權、秘密製法或方程式或其他財產(chan) 之知識而收取或獲得之款項,而該款項如非有本條之規定則毋須根據本部之規定課稅者;
(c)任何人士因在香港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收取或獲得之補助、津貼或其他類似之資助款項,但與(yu) 該人所作出或將作出之資本性支出有關(guan) 之款項則除外;
(d)任何人士因租出動產(chan) 供人在香港使用,或將在香港使用動產(chan) 之權給予他人而收取或獲得之租金或類似之款項;
(e)(已撤銷,見香港法例一九七五年第七號第七條。)
(f)任何公司因在香港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從(cong) 香港收取或獲得應計之利息;
(g)除公司以外之任何人士因在香港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從(cong) 香港收取或獲得應計之利息,而該利息乃產(chan) 生自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資金,並根據第五部之規定可獲豁免繳付利息稅者;
(h)任何人士曾以雇主身份向認可退休金計劃供款而獲退還之款項,惟隻限於(yu) 曾根據本部規定準予從(cong) 應評稅溢利中扣除者;
(i)任何財務機構因在香港經營業(ye) 務而收取或獲得之利息,即使生息之款項乃在外地提供,而該等利息如非有本條之規定則毋須根據本部之規定課稅者;
(j)任何公司在香港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從(cong) 存款證或匯票之出售或處理、到期兌(dui) 現或交票而在香港賺取或獲得應計之收益或溢利;
(k)除公司以外之任何人士在香港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從(cong) 存款證或匯票之出售或處理、以期兌(dui) 現或交票而在香港賺取或獲得應計之收益或溢利,而該收益或溢利乃產(chan) 生自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資金,並根據第五部之規定可獲豁免繳付利息稅者;
(l)任何財務機構,從(cong) 存款證或匯票之出售或處理、到期兌(dui) 現或交票而在香港賺取或獲得應計之收益或溢利,而該收益或溢利乃因在香港經營業(ye) 務,且如非有本條之規定則毋須根據本部之規定課稅者,縱使有下列情形,亦無例外--
(i)購買(mai) 存款證或匯票所動用之款項乃在香港以外地區提供;或
(ii)出售、處理或兌(dui) 現等事宜乃在香港以外地區進行;及
(m)任何人士一如第十五a條規定,因轉讓其收益權而收取或可收取作為(wei) 代價(jia) 之款項。
(1a)任何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收益或溢利,如屬一九八一年四月一日前某段期間內(nei) 收取或獲得者,則第(1)款(j)或(k)段之規定不適用之,但如收取或獲得收益或溢利之人士所經營之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包括存款證或匯票買(mai) 賣者,則屬例外;至於(yu) 任何人士在一九八一年四月一日或其後出售或以其他方法處置存款證或匯票,或於(yu) 存款證或匯票到期兌(dui) 現或交票,因而收取或獲得收益或溢利,而該存款證或匯票乃該人在上述日期前購買(mai) 或以其他方法取得者,則在評估該等收益或溢利時,應以局長認為(wei) 該等存款證或匯票如在一九八一年三月三十一日收市時在公開市場變賣可得回之款額為(wei) 根據,而非以該人在購買(mai) 或以其他方法取得該等存款證或匯票所付出之款額為(wei) 根據。
(2)為(wei) 執行本部之規定而評估在香港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所得之溢利時,如曾將經營有關(guan) 業(ye) 務而欠負之債(zhai) 務作為(wei) 扣除項目者,則日後當債(zhai) 務全部或局部解除時,獲解除債(zhai) 務所涉及之款額得視為(wei) 有關(guan) 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於(yu) 債(zhai) 務解除時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收入。
(3)在任何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內(nei) ,如某財務機構並非整段期間一直為(wei) 財務機構,即如銀行並非整段期間一直領有牌照,或接受存款公司並非整段期間一直獲得注冊(ce) ,則第(1)款(i)及(l)段之規定隻適用於(yu) 課稅基期內(nei) ,銀行領有牌照或接受存款公司獲得注冊(ce) 之期間。
(4)倘任何人士於(yu) 一九八四年四月一日前收取或獲得款項,而該筆款項在一九八四年稅務(修訂)條例生效前乃屬毋須課稅者,則該筆款項可毋須因上述條例對本條所作之修訂而課稅。
(5)一九八六年稅務(修訂)(第二號)條例對本條所作之修訂,適用於(yu) 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一日或該日以後收取或獲得應計之利息、收益或溢利;而本條之原來規定,即該條例實施前應用者,則對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一日之前收取或獲得應計之款項均屬適用,一如該項修訂仍未製定者。
第十五a條 (1)除第(3)款另有規定外,倘--
(a)將物業(ye) 收益權轉讓給他人;及
(b)已收取或可收取該項轉讓之代價(jia) ,縱使第十四條之規定不包括出售資本資產(chan) 所得,該項代價(jia) 應視為(wei) 轉讓人在香港經營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所賺取或獲得之貿易收益。
(2)倘第(1)段所提及之代價(jia) 並非用現金支付或給予,則所提及之代價(jia) 應視為(wei) 其金錢價(jia) 值。
(3)倘在轉讓物業(ye) 收益權時,轉讓人之收益權乃來自其對該物業(ye) 在合法產(chan) 權或衡平法產(chan) 權上或應有利益上擁有所有權,並且在轉讓之前或轉讓之當時,轉讓人亦一並將該產(chan) 權或利益轉讓給受讓人,則第(1)款之規定不予適用。
(4)在本條內(nei) --
“收益”指第四部所規定應課稅之溢利、租金、利息或版權稅;
“物業(ye) ”指各類物業(ye) ;
“物業(ye) 收益權”指從(cong) 或可能從(cong) 物業(ye) 獲得收益之權益,而該項收益乃付給擁有該權益之人士,或為(wei) 為(wei) 擁有該權益人士之利益而加以運用或累積者。
(5)本條適用於(yu) 一九八七年二月二十五日以後訂立或生效而符合第(4)款定義(yi) 之有關(guan) 物業(ye) 收益權轉讓之任何合約,但不適用於(yu) 在該日或該日前依據法律上強製性責任而訂立之合約。
第十五b條 (已撤銷,見香港法例一九八三年第七十一號第十三條。)
第十五c條
倘任何人士結束在香港經營之行業(ye) 或商業(ye) ,則為(wei) 計算該人根據本部之規定須課稅之溢利起見,該行業(ye) 或商業(ye) 之商品存貨在結束日期之價(jia) 值,須按下列方法予以評估--
(a)如商品存貨乃屬以下情況者--
(i)以有值代價(jia) 出售或轉讓予在香港經營或有意在香港經營某種行業(ye) 或商業(ye) 之人士;
(ii)在計算買(mai) 方經營有關(guan) 行業(ye) 或商業(ye) 須根據本部之規定課稅之溢利時,買(mai) 方可將上述成本作為(wei) 支銷項目予以扣除,則商品存貨之價(jia) 值得為(wei) 該宗買(mai) 賣所得回之款額或該宗轉讓中付出之代價(jia) ;
(b)如屬其他情況,則商品存貨之價(jia) 值應為(wei) 在結束日期當天倘將其在公開市場出售可得回之款額。
第十五d條
(1)倘任何人士結束在香港之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後收取任何款項,而該筆款項如在結束上述業(ye) 務前收取則須計算在該人從(cong) 事有關(guan) 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業(ye) 務而須根據本部規定課稅之溢利之內(nei) 者,則該筆尚未計算入上述溢利內(nei) 之款項,得視為(wei) 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結束業(ye) 務之課稅年度內(nei) 所得之溢利。
(2)倘任何人士結束在香港之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後付出任何款項,而該筆款項倘在結束上述業(ye) 務前付出則在計算該人經營有關(guan) 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須根據本部之規定課稅之溢利時可列作扣除項目者,則該筆在計算溢利時尚未扣除之款項,得在確定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結束業(ye) 務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溢利時,予以扣除。
第十六條
(1)於(yu) 確定任何人士在某一課稅年度根據本部之規定應課稅之溢利時,應扣除該人在該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內(nei) ,為(wei) 賺取本部規定在任何期間均應課稅之溢利而付出之全部支出及費用,其中包括以下各項--
(a)倘符合第(2)款所述之情形者,則該人用以支付貸款利息之款項,(但該貸款必須用以賺取上述溢利,)或用以支付與(yu) 借貸有關(guan) 之法律費用、借款傭(yong) 金、印花稅及其他費用之款項;
(b)為(wei) 賺取該等溢利而租用土地或樓宇所付出之租金;如租金係由租客付予其配偶,或由合夥(huo) 營業(ye) 付予其中一名或多名合夥(huo) 人或其中任何一名合夥(huo) 人之配偶,則租金之數額不應超逾土地或樓宇之應評稅值;
(c)性質與(yu) 根據本條例征收之稅項大致相似,而局長相信在上述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內(nei) ,已由在香港管理及控製之公司或在香港經營某一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人士就第十五條第(1)款(f)、(g)、(i)、(j)、(k)或(l)段規定須課稅之溢利,以扣除或其他方式在他處繳納之稅項:
但有關(guan) 公司或人士之溢利,若可根據第八部之規定獲得寬減稅項,則不得依照本段之規定扣除上述已在他處繳納之稅項;
(d)某行業(ye) 、商業(ye) 或專(zhuan) 業(ye) 之壞帳,而應向評稅主任證明係於(yu) 上述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內(nei) 變為(wei) 壞帳者,以及任何疑帳,而經評稅主任認為(wei) 在該評稅基期內(nei) 估計已變為(wei) 壞帳者;縱使該等壞帳或疑帳在該評稅基期開始前已到期清繳者亦然:
但--
(i)可根據本段規定扣除之款項隻限於(yu) 在確定申請扣除額之人士在債(zhai) 項出現之期間內(nei) 根據本部之規定須課稅之溢利時,已計算在營業(ye) 收入內(nei) 之債(zhai) 項;以及由經營貸款業(ye) 務之人士在本港經營該貸款業(ye) 務時之正常過程中因借出款項而引致之債(zhai) 項;
(ii)凡因變成壞帳或疑帳而獲扣除之款項如在上述評稅基期內(nei) 追回,則為(wei) 執行本條例規定起見,該款項應視作有關(guan) 行業(ye) 、商業(ye) 或專(zhuan) 業(ye) 在該評稅基期內(nei) 之部分溢利;
(e)修葺或修理用以賺取該等溢利之樓宇、設備、機器、工具、器具或物品所引致之開支;
(f)更換用作賺取該等溢利之工具、器具或物品所引致之開支:
但該等工具、器具或物品以未獲或將來亦不獲當局根據第六部之規定給予獲寬免額者為(wei) 限;
(g)縱使第十七條另有規定,任何行業(ye) 、商業(ye) 或專(zhuan) 業(ye) 為(wei) 賺取該等溢利而將其商標、設計或專(zhuan) 利權注冊(ce) 所引致之開支;
(ga)第十六b及第十六c條所開列之費用及開支;
(h)任何根據本條例製訂之規則所規定之其他扣除項目。
(2)第(1)款(a)段所指之情形如下--
(a)款項為(wei) 財務機構所借用者;
(b)款項為(wei) 第三附表所列之公用事業(ye) 公司所借入,貸款利率又不超逾財政司按第二十八條第(1)款之但書(shu) (a)段所規定之利率;
(c)款項由財務機構或海外財務機構以外之其他人士所借出,而利息乃按本條例規定須課稅者;
(d)款項由財務機構或海外財務機構借出,而貸款本金或利息之償(chang) 還未經下開人士簽署任何法律文件或承諾書(shu) ,以該財務機構或任何其他財務機構或海外財務機構之存款,作為(wei) 全部或部分,直接或間接之保證,而存款之利息按本條例之規定,乃毋須課稅者--
(i)借款人或其合夥(huo) 人或上述人士之代表;
(ii)若借款人為(wei) 團體(ti) ,無論屬注冊(ce) 公司或非注冊(ce) 公司,則其股東(dong) 、成員、董事或管理委員會(hui) 之成員或上述人士之代表;或
(iii)若借款人為(wei) 公司,則其聯號公司或其代表;
(e)所借款項全部用以支付下列各項--
(i)購置機器及設備所引致之資本開支,而根據第六部之規定此等資本開支係可獲給予免稅額者;或
(ii)購置有關(guan) 行業(ye) 之存貨,而該等存貨乃借款人藉以賺取本部規定須課稅之溢利者;
而放款人並非下列人士--
(a)借款人之合夥(huo) 人;或
(b)借款人如屬團體(ti) ,無論為(wei) 注冊(ce) 公司或非注冊(ce) 公司,則股東(dong) 、成員、董事或管理委員會(hui) 之成員;或
(c)若借款人為(wei) 公司,則其聯號公司;
(f)應課稅人士為(wei) 一間公司,而扣除項目乃該公司所應付之下開利息--
(i)債(zhai) 券之利息;
(ii)付予下列匯票持有人之利息--
(a)該匯票乃真正發給該人,並於(yu) 經營業(ye) 務過程中發行,且可於(yu) 香港買(mai) 賣或於(yu) 局長為(wei) 執行本段之規定而認可之其他主要金融中心買(mai) 賣者;
(b)該匯票乃根據任何協議或安排而發行,有關(guan) 該項協議或安排而發出之廣告或邀請書(shu) ,或載有該項廣告或邀請書(shu) 之文件,業(ye) 經證券事務監察委員會(hui) 根據保障投資人條例第四條第(2)款(g)段予以批準者;或
(iii)從(cong) 聯號公司借入款項所支付之利息,而該筆借款乃全部來自該聯號公司發行債(zhai) 券或第(ii)節所述匯票所得之收入,但扣除額以不超過該聯號公司應付予上述債(zhai) 券或匯票持有人之利息為(wei) 限。
(3)為(wei) 執行第(2)款之規定起見--
(a)(d)段第(i)或第(ii)節及(e)段(a)及(b)節所指之--
(i)借款人或借款人之合夥(huo) 人;或
(ii)股東(dong) 、成員、董事或管理委員會(hui) 之成員,如屬自然人,應包括其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姊妹(包括同父母或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者);而在斷定彼此間之關(guan) 係時,領養(yang) 子女應視作親(qin) 生父母及領養(yang) 父母之子女,而妻與(yu) 前夫或夫與(yu) 前妻所生子女則應視作親(qin) 生父母及繼父母之子女;
(b)“聯號公司”指下列公司--
(i)由借款人控製之公司;
(ii)借款人受其控製之公司;
(iii)與(yu) 借款人受同一人控製之公司,就此定義(yi) 而言,控製一詞之定義(yi) 與(yu) 第二條第(2)款所載者相同;
(ba)“債(zhai) 券”指在本港證券交易所或局長為(wei) 執行本段之規定而認可之其他證券交易所上市之債(zhai) 券;
(c)“海外財務機構”指在本港以外地區經營銀行或接受存款業(ye) 務之人士,但不包括局長根據第(4)款所賦予之權力裁定就第(2)款之規定而言不應視作海外財務機構之人士。
(4)倘局長認為(wei) 某人所經營之銀行或接受存款業(ye) 務受監管當局監管不足,則可裁定就第(2)款而言該人不得視作海外財務機構論。
(5)倘扣除額為(wei) 一九八四年四月一日之前應付之款項,則一九八四年稅務(修訂)條例對本條所作之修訂,並不影響在該條例生效前按第(1)款(a)段之規定可依法獲得之扣除額。
第十六a條
(1)在香港經營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人士,倘為(wei) 賺取本部規定須課稅之溢利而雇用職員,並因此而支付下列款項,則所付出之數,如在有關(guan) 情況下並非過高,均可視作賺取上述溢利所引致之開支,並可根據第(2)款之規定從(cong) 溢利中予以扣除--
(a)向認可退休金計劃之供款,每年一般供款除外,或
(b)根據一份與(yu) 認可退休金計劃有關(guan) 之保險合約而支付之保險費,每年一般保險費除外。
(2)在扣除第(1)款規定之款額時,已支付之款項中五份一應視作付款年度評稅基期內(nei) 之開支;其餘(yu) 四份同應視作隨後四個(ge) 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內(nei) 之開動,以每年度一份之比率計算:
但扣除總額不得超過付出之款額。
(3)為(wei) 避免產(chan) 生疑點,茲(zi) 聲明本條之規定隻適用於(yu)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評稅基期內(nei) 或其後所支付之款項。
第十六b條
(1)縱使第十七條已有規定,在確定任何人士在任何課稅年度經營某行業(ye) 或商業(ye) 所賺取而根據本部規定須課稅之溢利時,除本條第(2)款另有規定外,須扣除該人在該課稅年度評稅基期內(nei) 所支付之款項或所引至之開支(根據本條以外之其他條文可獲準扣除之款額除外),即--
(a)付予下列機構之款項--
(i)認可研究機構(用以進行與(yu) 該行業(ye) 或商業(ye) 有關(guan) 之科學研究);或
(ii)認可研究機構,其目標乃從(cong) 事與(yu) 上述行業(ye) 或商業(ye) 所屬行業(ye) 或商業(ye) 有關(guan) 之科學研究;及
(b)進行與(yu) 上述行業(ye) 或商業(ye) 有關(guan) 之科學研究所引致之開支,包括資本開支,但不包括與(yu) 土地或樓宇有關(guan) 之費用,或更改、增建或擴建樓宇之開支。
(2)倘本條所述之款項或開支乃在香港以外地區支付或引致,而有關(guan) 行業(ye) 或商業(ye) 係部分在香港,部分在香港以外地區經營者,則根據本條規定而獲給予之扣除額,應為(wei) 若非如此本應獲給予之扣除額中根據上述情況屬於(yu) 合理之部分。
(3)(a)倘購置任何設備或機器之費用屬科學研究之資本開支,並已根據本條第(1)款(b)段規定,在確定有關(guan) 行業(ye) 或商業(ye) 之溢利時予以扣除者,則在經營上述行業(ye) 或商業(ye) 之人士停止使用該設備或機器進行與(yu) 該行業(ye) 或商業(ye) 有關(guan) 之科學研究,並於(yu) 當時或日後將其出售時所得之款項,須視為(wei) 上述行業(ye) 或商業(ye) 在出售該設備或機器時之營業(ye) 收入,倘設備或機器係在有關(guan) 行業(ye) 或商業(ye) 永久結束業(ye) 務之日或該日以後出售,則所得款項須視為(wei) 該行業(ye) 或商業(ye) 於(yu) 即將結束業(ye) 務時之營業(ye) 收入;
(b)上述設備或機器如遭毀壞,則就(a)段之規定而言,須視為(wei) 毀壞前已售出論;至於(yu) 經營上述行業(ye) 或商業(ye) 之人士因該項毀壞而獲得之任何保險金或其他種類之賠償(chang) ,以及該人得自設備或機器剩餘(yu) 部分之款項,須視為(wei) 出售該設備及機器所得之收入;
(c)(a)段所述之出售時間,即指買(mai) 賣手續完成或售出之設備或機器移交之時,兩(liang) 者中以較早者為(wei) 準。
(4)(a)在本條內(nei) --
“認可研究機構”指獲教育署署長為(wei) 本條之規定而給予之書(shu) 麵許可,進行對香港有利或可能有利之科學研究之任何大學、學院、學會(hui) 、協會(hui) 或機構;
“科學研究”指任何為(wei) 拓展自然科學或應用科學知識領域而進行之活動。
(b)(a)段所指之許可--
(i)得由許可書(shu) 所訂明之日期開始生效,不論該日期係在發給許可日期之前或之後;並
(ii)得隨時予以取消。
(5)在本條內(nei) --
(a)凡提及科學研究所引致之開支,並不包括為(wei) 取得科學研究權利或科學研究所產(chan) 生權利而須耗費之開支,但除第(1)款(b)段另有規定外,須包括所有進行科學研究或提供設備進行科學研究所引致之開支;及
(b)凡提及與(yu) 某一行業(ye) 或商業(ye) 或某類行業(ye) 或商業(ye) 有關(guan) 之科學研究,亦作一並提及下列各項--
(i)任何可促進該行業(ye) 或商業(ye) 或該類行業(ye) 或商業(ye) 業(ye) 務,或可提高該行業(ye) 或商業(ye) 或該類行業(ye) 或商業(ye) 之技術效能之科學研究;及
(ii)任何專(zhuan) 為(wei) 該行業(ye) 或商業(ye) 或該類行業(ye) 或商業(ye) 之員工福利而進行屬於(yu) 醫學方麵之科學研究。
(6)就本條之規定而言--
(a)任何開支倘並非由某人支付而係由香港政府、任何其他政府、政府機關(guan) 或地方當局,或由他人直接或間接在香港或其他地方支付,則不得視為(wei) 該人之開支,及
(b)倘任何人士進行任何與(yu) 其即將經營之行業(ye) 或商業(ye) 有關(guan) 之科學研究,則進行研究所引致之資本開支,須視為(wei) 該人在經營上述行業(ye) 或商業(ye) 之首日所引致者。
(7)同一筆付出之款項或支出,不得在超過一個(ge) 行業(ye) 或商業(ye) 之溢利中,根據本條規定予以扣除。
第十六c條
(1)縱使第十七條已有規定,但如有任何在香港經營某行業(ye) 或商業(ye) 之人士,在某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內(nei) ,支付任何款項,以供大學、大學學院、工業(ye) 學院或其他類似之學術機構辦理與(yu) 該行業(ye) 或商業(ye) 有關(guan) 之工業(ye) 教育,而該等學術機構係獲得教育署署長為(wei) 本條之規定而給予之書(shu) 麵許可者(如未獲得許可,則該筆款項根據本條例不得作為(wei) 扣除項目辦理),則在確定該行業(ye) 或商業(ye) 在該課稅年度內(nei) 之溢利時,該筆款項得視為(wei) 支出項目而予以扣除。
(2)就本條而言,隻有某類行業(ye) 或商業(ye) 之從(cong) 業(ye) 員特別須要具備之工業(ye) 教育,方可視為(wei) 與(yu) 該類別中任何行業(ye) 或商業(ye) 有關(guan) 之工業(ye) 教育。
(3)本條第(1)款所述之許可--
(a)得由許可書(shu) 所訂明之日期開始生效,不論該日期係在發給許可日期之前或之後;並
(b)得隨時予以取消。
第十六d條
(1)除第(2)款另有規定外,凡根據本部規定須課稅之人士,倘在某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內(nei) 所捐之認可慈善捐款總額不少於(yu) 一百元者,則上述捐款總額可從(cong) 該人在該課稅年度之原有應評稅溢利中扣除。
(2)任何人士在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均不得根據第(1)款獲準扣除以下款額--
(a)根據第十二條第(1)款(c)段、第十六、第十六b或第十六c條之規定準予扣除之款額;
(b)超過該人之應評稅溢利根據第六部之規定減去免稅額或加上結餘(yu) 收益課稅額後所得數額百分之十之款額。
第十六e條
(1)縱使第十七條另有規定,在確定某人在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經營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所賺取而根據本部之規定須課稅之溢利時,倘該人在該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內(nei) ,為(wei) 其經營之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購得而在香港使用之專(zhuan) 利權或任何商標或設計之使用權以賺取上述溢利,則該項開支(根據本條以外之規定準予作為(wei) 扣除項目之任何款額除外),得予扣除,但須遵照第(2)款之規定辦理。
(2)倘第(1)款所指之一類權利,於(yu) 購得後乃部分用於(yu) 香港,部分用於(yu) 香港以外地區者,則根據本條準予扣除之款額,應為(wei) 按照個(ge) 別情況於(yu) 考慮該等權利在香港使用之程度後,在第(1)款所指開支中應占之合理及適當部分。
(3)在計算某人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所賺取之溢利時,倘已根據本條之規定扣除購買(mai) 第(1)款所指之一類權利之開支,則縱使第十四條已訂明出售資本資產(chan) 所得款項不作溢利論,但在該人日後出售上述權利時,下列款項雖屬如無本條規定則毋須納稅者,亦得視為(wei) 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當時之營業(ye) 收入--
(a)出售所得收入;或
(b)如上述開支乃按第(2)款規定獲扣除者,出售所得收入中與(yu) 根據該款規定獲扣除購買(mai) 開支之權利有關(guan) 之部分收入;
如上述權利乃在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永久結束業(ye) 務之日或該日以後出售者,則該等收入得視為(wei) 在業(ye) 務行將結束時賺取者。
(4)在本條內(nei) --
(a)“專(zhuan) 利權”指作出或授權他人作出任何事情之權利,而該項事情如無是項權利而作出即屬侵犯專(zhuan) 利權者;及
(b)凡提及購買(mai) 或出售第(1)款所指之一類權利,亦作一並提及購買(mai) 或出售該等權利之部分擁有權或權益論。
第十七條 (1)在確定某人根據本部之規定須課稅之溢利時,下開各項均不予以扣除--
(a)家庭或私人開支,包括來往住所及營業(ye) 地方之車馬費;
(b)任何並非為(wei) 賺取上述溢利而支出之款項;
(c)任何屬於(yu) 資本性質之開支或任何資本之損失或提取;
(d)任何改良事物之成本費用;
(e)根據保險或賠償(chang) 契約可予追回之款項;
(f)任何非用作賺取上述溢利之樓宇或部分樓宇之租金或與(yu) 該等樓宇有關(guan) 之開支;
(g)根據本條例所繳或應繳之稅款;惟就雇員薪酬所繳之薪俸稅則除外;
(h)倘雇主每年對根據一項認可退休金計劃正式成立之基金之一般供款,或根據一份與(yu) 認可退休金計劃有關(guan) 之保險合約所支付之一般保險費兩(liang) 者合計之數目,係超過一名參與(yu) 一項或多項退休金計劃之雇員在供款或保險費所包括期間內(nei) 之薪俸總額百分之十五者,則多出之款額;
(i)倘為(wei) 支付任何雇員任何(h)段所述之款項而作出之準備與(yu) 該段所述任何付款合計,超過該雇員在該項準備有關(guan) 之期間內(nei) 之薪酬總額百分之十五者,則多出之數;
(j)任何非為(wei) 支付(h)段所述之款項而作之退休金計劃準備。
(2)在計算一名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人士之溢利或虧(kui) 損時,付與(yu) 該人士之配偶,或倘屬合夥(huo) 營業(ye) ,則付與(yu) 該人士之任何合夥(huo) 人或其配偶之薪俸或其他報酬,或付與(yu) 上開各人之資本或貸款利息,均不獲得扣除。
第十八條
(1)除本條另有規定外,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在香港經營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應評稅溢利,應以該課稅年度之前一年內(nei) 該業(ye) 務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全部溢利為(wei) 根據。
(2)倘局長相信在香港經營之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帳目通常以三月三十一日以外之任何一日為(wei) 結算日期者,則可下令以該業(ye) 務於(yu) 截至有關(guan) 課稅年度前一年該日為(wei) 止之一年內(nei) 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作為(wei) 計算該課稅年度應評稅溢利之根據。倘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應評稅溢利已按照以某日為(wei) 結算日期之帳目計算,但翌年之帳目則並非結算至同一日者,則在上述情形發生之課稅年度及其後兩(liang) 個(ge) 課稅年度內(nei) ,該業(ye) 務應評稅溢利之計算根據,應由局長酌情決(jue) 定。
(3)在不違反第十八c條規定之原則下,倘任何人士於(yu) 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某一日開始在香港經營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則該業(ye) 務在該課稅年度之應評稅溢利,應以開始營業(ye) 之日起至該課稅年度最後一日止之一段期間內(nei) 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為(wei) 根據。
(4)倘任何人士於(yu) 任何課稅年度前一年內(nei) 某一日開始在香港經營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則該業(ye) 務在該課稅年度之應評稅溢利,應以該業(ye) 務於(yu) 該日起計之一年內(nei) 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為(wei) 根據:
但該人可用書(shu) 麵通知局長,要求以該業(ye) 務分別在該課稅年度及該課稅年度翌年在香港賺取或獲得為(wei) 實際溢利為(wei) 根據,重新計算在上述兩(liang) 年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但不得僅(jin) 就其中一年提出要求)。如在一九七三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開始營業(ye) ,則隻可就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提出重新計算應評稅溢利之要求。
(5)倘任何人士結束在香港經營之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則該業(ye) 務在停業(ye) 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應以該業(ye) 務在該年度四月一日起至停業(ye) 日期止之一段期間內(nei) 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為(wei) 根據:
但如在停業(ye) 之前一個(ge) 課稅年度內(nei) ,該業(ye) 務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超逾該年度原有之應評稅溢利,則應根據該業(ye) 務在該年度內(nei) 在香港實際賺取或獲得之溢利,重新計算該課稅年度之應評稅溢利,並作補充評稅。
(6)縱使第七十條另有規定,凡因評稅基期根據本條之規定有所改變而提出之調整評稅要求,須在有關(guan) 課稅年度終結後兩(liang) 年內(nei) 以書(shu) 麵提出,方獲當局考慮;又凡根據本條第(4)款之但書(shu) 而提出之調整評稅要求,亦須在該但書(shu) 所指之兩(liang) 個(ge) 課稅年度之第二個(ge) 年度結束後兩(liang) 年內(nei) 提出,否則不獲受理。為(wei) 執行第十一部之規定起見,凡在上述情況下提出調整評稅要求,均視作根據第六十四條之規定對評稅提出反對論。
(7)本條適用於(yu) 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及以前之課稅年度。
第十八a條
(1)倘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須按照第十八條第(1)款之規定計算,而該業(ye) 務在該課稅年度內(nei) 所賺取之實際溢利較按上述辦法計算所得之應評稅溢利為(wei) 多,則縱使第十八條已有規定,在計算該業(ye) 務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時,須以上述實際溢利為(wei) 根據。
(2)倘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須依照第十八條第(2)款之規定,按該業(ye) 務在截至該課稅年度前一年內(nei) 某一日而非三月三十一日為(wei) 止之一年內(nei) 所賺取之溢利計算,而在下述期間內(nei) --
(a)截至該課稅年度內(nei) 同一日為(wei) 止之一年內(nei) ;或
(b)倘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該課稅年度內(nei) 有一個(ge) 以上之帳目結算日期,則在截至局長在該等日期中所指定者為(wei) 止之一年內(nei) --
該業(ye) 務所賺取之實際溢利較按上述辦法計算所得之應評稅溢利為(wei) 多,則縱使第十八條已有規定,在計算該業(ye) 務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時,須以上述實際溢利為(wei) 根據。
(3)倘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須按照第十八條第(4)款之規定計算,但--
(a)在截至該課稅年度內(nei) 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帳目結算日為(wei) 止之一年內(nei) ;或
(b)在該課稅年度內(nei) ,該業(ye) 務分別賺取之實際溢利中較少者仍較按上述辦法計算所得之應評稅溢利為(wei) 多,則縱使第十八條已有規定,在計算該業(ye) 務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時,須以上述實際溢利為(wei) 根據。
(4)在引用本條之規定時,任何根據第十九條第(2)款規定而轉入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計算之虧(kui) 損,均不予理會(hui) 。
第十八b條
(1)除第(2)款以及第十八c、第十八d及第十八e條另有規定外,任何在香港經營之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或該日以後開始之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應以該課稅年度內(nei) ,該業(ye) 務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全部溢利為(wei) 根據。
(2)除第十八c、第十八d及第十八e條另有規定外,倘局長相信在香港經營之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帳目乃以三月三十一日以外之任何一日為(wei) 結算日期者,則可下令在有關(guan) 課稅年度內(nei) ,該業(ye) 務之應評稅溢利,必須根據截至該課稅年度內(nei) 該日為(wei) 止之一年內(nei) ,該業(ye) 務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全部溢利計算。
第十八c條
(1)除第(2)款另有規定外,倘任何人士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或該日以後開始之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開始在香港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局長相信該業(ye) 務在開始營業(ye) 後之第一次帳目乃以三月三十一日以外之任何一日為(wei) 結算日期者,則該業(ye) 務在該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必須按照下開方法計算--
(a)倘第一次帳目乃以該課稅年度內(nei) 之任何一日為(wei) 結算日期,則須根據該業(ye) 務在開始營業(ye) 之日起至帳目結算之日止之一段期間內(nei) ,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全部溢利計算;或
(b)倘第一次帳目所包括之期間超逾一年,而該帳目之結算日期為(wei) 開業(ye) 之課稅年度後一年內(nei) 之任何一日者,則須根據局長認為(wei) 適當之方法計算。
(2)凡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或該日以後開始之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開業(ye) 之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倘其第一次結算之帳目所包括之期間為(wei) 一年或不足一年,而該帳目之結算日期為(wei) 開業(ye) 之課稅年度後一年內(nei) 之任何一日者,則在開業(ye) 之課稅年度內(nei) ,應視作並無賺取或獲得應評稅溢利論。
第十八d條
(1)除本條另有規定外,任何人士,倘於(yu) 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或該日以後開始之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停止在香港經營某一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則在其停業(ye) 之課稅年度內(nei) ,該業(ye) 務之應評稅溢利應根據由該課稅年度前一年之評稅基期終結後翌日起,至停業(ye) 之日止之一段期間內(nei) ,該業(ye) 務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計算。
(2)任何人士,倘在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或該日以後開始之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停止經營其於(yu) 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前在香港開辦之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則在其停業(ye) 之課稅年度內(nei) ,該業(ye) 務之應評稅溢利,應根據由該年度四月一日起,至停業(ye) 之日止之一段期間內(nei) ,該業(ye) 務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計算:
但如停止在香港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原因,並非因曾經獨資經營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人士身故,而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或其中部分業(ye) 務已轉讓予他人,或由他人視為(wei) 自己之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繼續經營,則本款之規定並不適用,但為(wei) 執行本條第(1)款之規定起見,除本條第(3)款另有規定外,在上述情況下停業(ye) ,得視作停止營業(ye) 論。
(2a)任何人士,倘於(yu) 一九七九年四月一日或該日以後停止經營某有關(guan) 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則下述款額應視為(wei) 該業(ye) 務在停業(ye) 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並應加入該業(ye) 務按本款以外之規定在該課稅年度計算所得之應評稅溢利之內(nei) --
(a)倘所涉及者係例外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則在有關(guan) 期間內(nei) 該業(ye) 務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有關(guan) 溢利超出過渡期款額之數;
(b)倘所涉及者係任何其他有關(guan) 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則在有關(guan) 期間內(nei) 該業(ye) 務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全部有關(guan) 溢利;
此外,為(wei) 執行本款之規定起見,任何溢利,如無第(2)款或第六部之規定,則應包括在該課稅年度之應評稅溢利以內(nei) 者,即為(wei) “有關(guan) 溢利”,而--
“例外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乃指本款內(nei) “過渡期款額”一辭之定義(yi) 中所述之有關(guan) 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
“有關(guan) 期間”乃指由停業(ye) 之課稅年度前一年之評稅基期終結後翌日起,至停業(ye) 之課稅年度前一年之三月三十一日止之一段期間;
“有關(guan) 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乃指第(2)款適用之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該等業(ye) 務停業(ye) 之課稅年度前一年之評稅基期係於(yu) 三月三十一日以外之其他日子終結者;
“過渡期款額”乃指下列款額--
(a)倘有關(guan) 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係依第十八條第(2)款之規定,按照該業(ye) 務在截至該課稅年度前一年三月三十一日以外任何一日為(wei) 止之一年內(nei) 所賺取之溢利而計算者,則指由該課稅年度內(nei) 相等於(yu) 上述終結日期之翌日起,至一九七五年三月三十一日止之一段期間內(nei) ,該業(ye) 務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
(b)倘有關(guan) 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係按照第十八a條第(2)款之規定而計算者,則指該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終結後翌日起,至一九七五年三月三十一日止之一段期間內(nei) ,該業(ye) 務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
但如本定義(yi) 第(a)或(b)段所指之有關(guan) 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所述之期間內(nei) ,經營出現虧(kui) 蝕情況,則該等業(ye) 務之“過渡期款額”應作零計算。
(3)倘任何人士,在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停止在香港經營其於(yu) 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前在香港開辦之某一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並且符合下述各項情形--
(a)因符合第(2)款之但書(shu) 所述以致該款之規定對其並不適用;及
(b)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該業(ye) 務之應評稅溢利並非根據第十八a條第(1)或第(2)款之規定計算;及
(c)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係在一九七三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終結,則在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該業(ye) 務之應評稅溢利,應根據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終結一年後起,至停業(ye) 之日止之一段期間內(nei) ,該業(ye) 務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計算。
(4)縱使本條例另有規定,倘任何人士在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停止在香港經營其於(yu) 一九七三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在香港開辦之某一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則該業(ye) 務--
(a)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應根據其於(yu) 該年度內(nei) 在香港實際賺取或獲得之溢利重新計算;
(b)在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則應根據其在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起,至停業(ye) 之日止之一段期間內(nei) ,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計算。
(5)倘任何人士在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或該日以後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在香港開辦某一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但--
(a)於(yu) 開業(ye) 之課稅年度後一年度內(nei) 停止經營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
(b)根據第十八c條第(2)款之規定,該業(ye) 務於(yu) 開業(ye) 之課稅年度內(nei) ,被視為(wei) 並無任何應評稅溢利者,則該業(ye) 務在停業(ye) 之課稅年度之應評稅溢利,應根據其於(yu) 開業(ye) 至停業(ye) 之一段期間內(nei) ,在香港賺取或獲得之溢利重新計算。
(6)縱使第七十條另有規定,任何人士,倘於(yu) 本條第(4)款所述之情況下停止經營某一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則其根據該款之規定而提出之調整評稅要求,須於(yu) 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終結後兩(liang) 年內(nei) 以書(shu) 麵提出,方獲當局考慮。
(7)為(wei) 執行第十一部之規定起見,凡根據第(6)款之規定而提出要求,均視作根據第六十四條之規定對評稅提出反對論。
第十八e條
(1)在香港經營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人士,倘其應評稅溢利曾根據以某課稅年度內(nei) 某日為(wei) 結算日期之帳目而計算,並有下述任何一項情況--
(a)該人下一課稅年度之帳目並非結算至同一日;或
(b)該人下一課稅年度之帳目有一個(ge) 以上之結算日期,則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
(i)在(a)段或(b)段所述情況發生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須按照局長認為(wei) 合理之方法計算;而
(ii)在該課稅年度前一年之應評稅溢利,則須按照局長認為(wei) 合理之方法重新計算。
(2)就第(1)款而言--
(a)倘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帳目乃以農(nong) 曆年底為(wei) 結算日期者,則局長可視該等帳目為(wei) 每一課稅年度均結算至同一日;
(b)倘屬於(yu) 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或該日以後開業(ye) 之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局長如認為(wei) 有需要,則在按照第(1)款計算應評稅溢利時,可采用超過十二個(ge) 月之評稅基期。
(3)就本部而言,倘為(wei) 計算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之應評稅溢利或虧(kui) 損而須將已結算帳目內(nei) 某段期間之溢利或虧(kui) 損劃分為(wei) 若幹段期間之溢利或虧(kui) 損或將上述溢利或虧(kui) 損或任何已劃分之部份合並,則該項劃分或合並,即屬合法,而此等劃分應就各有關(guan) 期間之日數或月數按比例計算,但如局長考慮任何特殊情況之後另有指示者,則作別論。
(4)就第十八d條第(2a)款而言,倘為(wei) 計算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任何期間內(nei) 之溢利或虧(kui) 損而須將已結算帳目內(nei) ,某段期間之溢利或虧(kui) 損劃分為(wei) 若幹段期間之溢利或虧(kui) 損,或將上述溢利或虧(kui) 損或任何已劃分之部分合並,則局長在考慮個(ge) 別情況後可按照其認為(wei) 適當之方法,將之劃分或合並。
第十八f條
(1)在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根據本部須課稅之人士之應評稅溢利,應加上該人根據第六部所得之結餘(yu) 收益課稅額,及減去該人根據第六部在該課稅年度內(nei) 可獲得之免稅額,其幅度應與(yu) 有關(guan) 資產(chan) 在賺取上述應評稅溢利時之使用程度相同。
(2)在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根據本部須課稅之人士,倘根據第六部之規定可獲得之免稅額係超出其已加上任何結餘(yu) 收益課稅額之應評稅溢利者,則為(wei) 執行第十九c條之規定起見,此超出之數額應視作該人在該課稅年度內(nei) 虧(kui) 損論。
(3)本條適用於(yu) 一九七五年四月一開始之課稅年度及其後各課稅年度。
第十九條
(1)除第(3)款另有規定外,倘根據本部規定須課稅之人士於(yu) 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或以前之任何一個(ge) 課稅年度內(nei) ,因在香港經營業(ye) 務而蒙受虧(kui) 損,則縱使第七十條已有規定,有關(guan) 虧(kui) 損款額可與(yu) 該人於(yu) 有關(guan) 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抵銷。
(2)倘根據本部規定須課稅之人士在出現虧(kui) 損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未能全部抵銷第(1)款規定可予抵銷之虧(kui) 損,則未獲抵銷之數可予結轉,並與(yu) 該人於(yu) 隨後課稅年度之中應評稅溢利抵銷:
但須受下述規定所限--
(a)上述可於(yu) 計算某一課稅年度之應評稅溢利時予以抵銷之虧(kui) 損,不得於(yu) 計算其他課稅年度之應評稅溢利時再予抵銷;
(b)凡根據本款之規定於(yu) 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或其後之課稅年度內(nei) 予以抵銷之虧(kui) 損,應於(yu) 根據第十九c條將任何虧(kui) 損抵銷之前,先予以抵銷。
(3)為(wei) 避免產(chan) 生疑點起見,茲(zi) 特聲明凡於(yu)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以前之任何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內(nei) 出現之虧(kui) 損,應根據本條例於(yu) 一九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仍然有效之有關(guan) 規定計算及處理。
(4)縱使第(3)款已有規定,倘於(yu)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內(nei) 出現虧(kui) 損,則在上述虧(kui) 損中屬於(yu) 該基期內(nei)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前之一段期間(包括整個(ge) 基期)之部份虧(kui) 損,在執行本條之規定時,須視為(wei) 在上述課稅年度內(nei) 出現之虧(kui) 損。
第十九a條 (1)為(wei) 執行第十九條之規定起見,除第(2)款另有規定外,根據本部規定須課稅人士之虧(kui) 損額,應以計算應評稅溢利之方法計算。
(2)倘根據本部規定須課稅人士之應評稅溢利乃依第十八條第(2)款之規定,按照以課稅年度前一年三月三十一日以外任何一日為(wei) 結算日期之帳目而計算者,則根據第十九條之規定準予抵銷之虧(kui) 損,亦應以該人於(yu) 有關(guan) 課稅年度內(nei) 結算日期相同、期間長短相同之帳目為(wei) 根據,而根據此方法計算所得之虧(kui) 損,應視為(wei) 該人於(yu) 該課稅年度內(nei) 招致之虧(kui) 損。
(3)倘任何人士在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內(nei) 在香港開始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蒙受任何虧(kui) 損,則計算該項出現於(yu) 該課稅年度之虧(kui) 損所根據之帳目所包括之期間,應與(yu) 按照第十八c條之規定計算該人之應評稅溢利所根據之帳目所包括者相同。
(4)第(1)款及第(2)款均適用於(yu) 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及以前之課稅年度。
第十九b條
(1)除第(2)款另有規定外,根據本部規定須課稅之人士,倘在某課稅年度之評稅基期內(nei) 所捐之認可慈善捐款總額不少於(yu) 一百元者,則可從(cong) 該人於(yu) 該課稅年度原有之應評稅溢利中扣除上述善款總額,但事先須按照第十九條之規定辦理。
(2)任何人士在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均不得根據第(1)款獲準扣除以下款額--
(a)根據第十六、第十六b或第十六c條準予扣除之款額;
(b)超逾該人於(yu) 該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十分之一之款額。
(3)本條適用於(yu) 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及以前之課稅年度。
第十九c條 (1)倘在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
(a)任何個(ge) 別人士因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蒙受虧(kui) 損,而
(b)該個(ge) 別人士,或如屬夫妻雙方,而該個(ge) 別人士並非與(yu) 丈夫分居之妻室,則其丈夫並無或並未視作根據第四十一條之規定選擇在該課稅年度采用個(ge) 人入息課稅辦法評稅,則虧(kui) 損之數額可予結轉並與(yu) 該業(ye) 務於(yu) 隨後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各溢利抵銷。
(2)倘在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
(a)任何個(ge) 別人士因與(yu) 人合夥(huo) 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蒙受該合夥(huo) 營業(ye) 之部分虧(kui) 損;而
(b)該個(ge) 別人士,或如屬夫妻雙方,而該個(ge) 別人士並非與(yu) 丈夫分居之妻室,則其丈夫並無或並未視作根據第四十一條之規定選擇在該課稅年度采用個(ge) 人入息課稅辦法評稅,則該部分虧(kui) 損之款額可予結轉並與(yu) 其於(yu) 隨後課稅年度內(nei) 因參與(yu) 上述合夥(huo) 營業(ye) 而應得之部分應評稅溢利抵銷:
但如在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終結時,根據本款結轉之部分虧(kui) 損乃丈夫與(yu) 妻室合夥(huo) 經營而招致,而該妻室並非與(yu) 丈夫分居者,則無論該合夥(huo) 營業(ye) 有無其他人士參與(yu) --
(i)上述虧(kui) 損應由丈夫與(yu) 妻室按雙方於(yu) 該課稅年度評稅基期之最後一日分享利潤之比例分擔;而
(ii)夫妻二人分別分擔之部分虧(kui) 損則可予結轉,並與(yu) 二人於(yu) 隨後之課稅年度從(cong) 合夥(huo) 經營上述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各自所得之應評稅溢利抵銷。
(3)倘任何個(ge) 別人士在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蒙受虧(kui) 損,或因合夥(huo) 營業(ye) 而分擔部分虧(kui) 損,並符合下開情形--
(a)該人根據第七部采用個(ge) 人入息課稅辦法評稅;或
(b)如該人乃非與(yu) 丈夫分居之妻室,其丈夫乃根據第七部之規定采用個(ge) 人入息課稅辦法評稅;
則該人所蒙受之虧(kui) 損額或所分擔之部分虧(kui) 損額須依照該部之規定處理。
(4)在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倘任何公司或並非個(ge) 別人士、亦非合夥(huo) 營業(ye) 或公司之人士,因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蒙受虧(kui) 損,則該項虧(kui) 損可與(yu) 該課稅年度內(nei) 該公司或該人士之應評稅溢利(包括其以合夥(huo) 人身份參與(yu) 合夥(huo) 營業(ye) 所分享之應評稅溢利)抵銷;任何未獲抵銷之虧(kui) 損應予結轉,並在隨後之課稅年度中與(yu) 該公司或該人之應評稅溢利及其得自合夥(huo) 營業(ye) 之應評稅溢利抵銷。
(5)倘有下開情形--
(a)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乃由若幹名人士在香港合夥(huo) 經營,而其中一名合夥(huo) 人乃一間公司或一名非個(ge) 別人士,亦非合夥(huo) 營業(ye) 或公司之人士;而
(b)該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在某課稅年度蒙受虧(kui) 損,則該公司或該人士所應分擔之虧(kui) 損,應與(yu) 該公司或該人士在上述虧(kui) 損出現之課稅年度內(nei) 之應評稅溢利抵銷;任何未獲抵銷之虧(kui) 損可予結轉並在隨後之課稅年度中,首先與(yu) 該公司或人士從(cong) 合夥(huo) 營業(ye) 所得之應評稅溢利抵銷,倘仍有未抵銷之虧(kui) 損,則再與(yu) 該公司或該人士之應評稅溢利抵銷。
(6)就本條之規定而言--
(a)凡於(yu) 計算任何課稅年度之應評稅溢利時予以抵銷之虧(kui) 損額,不得於(yu) 計算其他課稅年度之應評稅溢利時再換抵銷之用;
(b)凡轉入任何課稅年度用以抵銷該年度之應評稅溢利之虧(kui) 損額,不得在該課稅年度用作抵銷超過一次;
(c)從(cong) 應評稅溢利之中獲抵銷之總額不得超過虧(kui) 損之數額;
(d)凡根據本條作抵銷用之虧(kui) 損額,必須為(wei) 在香港經營業(ye) 務所招致之虧(kui) 損;
(e)任何人士以信托人身份為(wei) 某項信托而經營某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所蒙受之虧(kui) 損額,除用以抵銷該項信托在隨後之課稅年度內(nei) 從(cong) 該項業(ye) 務所得之應評稅溢利外,不得作其他抵銷之用。
(7)就本條之規定而言--
(a)“合夥(huo) 營業(ye) ”一詞並不包括在課稅年度任何期間內(nei) 有合夥(huo) 人超過二十名之合夥(huo) 營業(ye) (公司條例第三四五條第(2)款所指之合夥(huo) 營業(ye) 除外);
(b)在計算合夥(huo) 營業(ye) 之合夥(huo) 人數目時,倘有合夥(huo) 人本身乃合夥(huo) 營業(ye) ,則應將該合夥(huo) 營業(ye) 之每一合夥(huo) 人計算在內(nei) 。
(8)本條適用於(yu) 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及其後之課稅年度。
第十九d條
(1)為(wei) 執行第十九c條之規定起見,根據本部規定須課稅人士在任何課稅年度之虧(kui) 損額,應以計算該課稅年度應評稅溢利之同一方法及基期計算。
(2)本條適用於(yu) 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度及其後之課稅年度。
第十九e條
(1)為(wei) 執行第十九d條之規定起見,根據本部規定須課稅人士在任何課稅年度之虧(kui) 損額,須按照該人根據第六部規定在該課稅年度所得之免稅額而予以增加(幅度應與(yu) 有關(guan) 資產(chan) 在虧(kui) 損產(chan) 生時所使用之程度相同),並須按照其根據第六部規定所得之結餘(yu) 收益課稅額而予以減少。
(2)在任何課稅年度內(nei) ,根據本部規定須課稅之人士若根據第六部所得之結餘(yu) 收益課稅額超過其虧(kui) 損總額(該總額已因取得免稅額而增大),則超出之數應視為(wei) 該人在該課稅年度之應評稅溢利。
(3)本條適用於(yu) 一九七五年四月一日開始之課稅年底及其後之課稅年度。
第二十條 (1)就本條而言--
(a)所謂某名人士與(yu) 另一名人士有密切關(guan) 係者乃指局長於(yu) 酌情考慮後,認為(wei) 上述兩(liang) 人實質相同,或認為(wei) 每人之最終控製權益,均為(wei) 同一人士或同一群人士所擁有或根據本條規定視為(wei) 由該同一人士或同一群人士所擁有;
(b)公司之控製權益應視為(wei) 由該公司股份之權益擁有人所擁有,而不論股份是否直接持有或透過代表人持有;此外,倘某間公司之股份由別間公司或其代表所持有,則此等股份應視為(wei) 已由該別間公司之股東(dong) 所持有。
(2)倘非寓居香港之人士與(yu) 一名在香港居住、並與(yu) 其有密切關(guan) 係之人士經營業(ye) 務,而經營業(ye) 務之方法令該居港人士無從(cong) 在香港獲利,或所獲之溢利少於(yu) 予期應得之一般溢利者,則該非寓居香港之人士藉其與(yu) 居港人士之關(guan) 係而從(cong) 事之業(ye) 務,應視為(wei) 在香港進行,而該非寓居香港人士從(cong) 業(ye) 務所得之溢利應以該居港人士之名義(yi) 予以評稅及征稅,一如該居港人士為(wei) 其代理人。此外,本條例之各項規定均應據此而適用。
第二十a條
(1)凡非寓居香港之人士,倘在香港經營任何行業(ye) 、專(zhuan) 業(ye) 或商業(ye) 而賺取或獲得溢利,均須課稅。稅款可直接向該非寓居香港之人士征收,或以其代理人之名義(yi) 征收,而不論該代理人有否收取溢利。凡直接向非寓居香港人士征收或以其代理人名義(yi) 征收之稅款,當局均可循本條例所規定之途徑,從(cong) 非寓居香港人士之資產(chan) 中討回或向其代理人追討。如代理人有多名,則當局可就非寓居香港人士之溢利,向此等人士全體(ti) 或個(ge) 別追討稅款,而此等人士均須共同及個(ge) 別負責該項稅務。
(2)凡因充任代理人而須課稅之人士,或因他人賺得之溢利而向其追討稅款之人士,均須從(cong) 其代表該人或以其代理人身份而占有或支配之任何資產(chan) 中,保留足夠資產(chan) ,以清繳稅款;而上述人士毋須因保留上述資產(chan) 而遭受任何人等索取賠償(chang) 。
(3)縱使本條第(1)及第(2)款有所規定,凡代非寓居香港之人士在港銷售貨物者,每季須將銷售所得之收益總額呈報局長,並須按該款額百分之一之數繳付與(yu) 局長;倘獲局長同意,則可繳付較小之數額。局長收取款項時,須用稅務委員會(hui) 所指定之表格發回一份證明書(shu) 與(yu) 該人:
但局長在其認為(wei) 適當之情況下,可豁免此等人士遵守本條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