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為(wei) 了規範企業(ye) 所得稅的確認、計量和相關(guan) 信息的披露,根據《企業(ye) 會(hui) 計準則——基本準則》,製定本準則。
第一條 本準則所稱所得稅包括企業(ye) 以應納稅所得額為(wei) 基礎的各種境內(nei) 和境外稅額。
本準則不涉及政府補助的確認和計量,但因政府補助產(chan) 生的暫時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應當按照本準則規定確認和計量。
第二章 計稅基礎
第二條 企業(ye) 在取得資產(chan) 、負債(zhai) 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chan) 、負債(zhai) 的帳麵價(jia) 值與(yu) 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的,應當按照本準則規定確認所產(chan) 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或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
第三條 資產(chan) 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ye) 收回資產(chan) 帳麵價(jia) 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以自應稅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
第四條 負債(zhai) 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zhai) 的帳麵價(jia) 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可予抵扣的金額。
第三章 暫時性差異
第五條 暫時性差異,是指資產(chan) 或負債(zhai) 的帳麵價(jia) 值與(yu) 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未作為(wei) 資產(chan) 和負債(zhai) 確認的項目,按照稅法規定可以確定其計稅基礎的,該計稅基礎與(yu) 其帳麵價(jia) 值之間的差額也屬於(yu) 暫時性差異。
按照暫時性差異對未來期間應稅金額的影響,分為(wei)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第六條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chan) 或清償(chang) 負債(zhai) 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chan) 生應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
第七條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chan) 或清償(chang) 負債(zhai) 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資產(chan) 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
第四章 確認
第八條 企業(ye) 應當將當期和以前期間應交未交的所得稅確認為(wei) 負債(zhai) ,將已支付的所得稅超過應支付的部分確認為(wei) 資產(chan) 。
存在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或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當按照本準則規定確定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或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
第九條 除下列交易中產(chan) 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以外,企業(ye) 應當確認所有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chan) 生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
(一)商譽的初始確認;
(二)同時具有以下特征的交易中產(chan) 生的資產(chan) 或負債(zhai) 的初始確認:
1.該項交易不是企業(ye) 合並;
2.交易發生時既不影響會(hui) 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或可抵扣虧(kui) 損)。
與(yu) 子公司、聯營企業(ye) 及合營企業(ye) 的投資相關(guan) 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chan) 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應按照本準則第十二條的規定確認。
第十條 企業(ye) 對與(yu) 子公司、聯營企業(ye) 及合營企業(ye) 投資相關(guan) 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當確認相應的所得稅負債(zhai) 。但是,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除外:
(一)投資企業(ye) 能夠控製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時間;
(二)該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不會(hui) 轉回。
第十一條 企業(ye) 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wei) 限,確認由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chan) 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但是同時具有以下特征的交易中因資產(chan) 或負債(zhai) 的初始確認所產(chan) 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不予確認。
(一)該項交易不是企業(ye) 合並;
(二)交易發生時既不影響會(hui) 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或可抵扣虧(kui) 損)。
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日,有確鑿證據表明未來期間很可能滿足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當確認以前期間未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
第十二條 企業(ye) 對與(yu) 子公司、聯營企業(ye) 及合營企業(ye) 投資相關(guan) 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
(一)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轉回;
(二)未來很可能獲得用來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
第十三條 企業(ye) 對於(yu) 能夠結轉以後年度的可抵扣虧(kui) 損和稅款抵減,應當以很可能獲得用來抵扣虧(kui) 損和稅款抵減的未來應納稅所得額為(wei) 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
第五章 計量
第十四條 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日,對於(yu) 當期和以前期間形成的當期所得稅負債(zhai) (或資產(chan) ),應當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預期應交納(或返還)的所得稅金額計量。
第十五條 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日,對於(yu) 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和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應當依據稅法規定,按照預期收回該資產(chan) 或清償(chang) 該負債(zhai) 期間的適用稅率計量。
適用稅率發生變化的,應對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和遞稅所得稅負債(zhai) 進行重新計量,除直接在權益中確認的交易或者事項產(chan) 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和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以外,應當將期影響數計入變化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第十六條 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和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的計量,應當反映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日企業(ye) 預期收回資產(chan) 或清償(chang) 負債(zhai) 方式的納稅影響,即在計量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和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時,應當采取與(yu) 收回資產(chan) 或清償(chang) 債(zhai) 務的預期方式相一致的稅率和計稅基礎。
第十七條 企業(ye) 不應當對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和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進行折現。
第十八條 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日,企業(ye) 應當對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的帳麵價(jia) 值進行複核。如果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利益,應當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的帳麵價(jia) 值。在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減記的金額應當轉回。
第十九條 企業(ye) 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應當作為(wei) 所得稅費用或收益計入當期損益,但不包括下列情況產(chan) 生的所得稅:
(一)企業(ye) 合並
(二)直接在權益中確認的交易或事項。
第二十條 與(yu) 直接計入權益的交易或者事項相關(guan) 的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應當計入權益。
第六章 列報
第二十一條 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和遞稅所得稅負債(zhai) 應當分別作為(wei) 非流動資產(chan) 和非流動負債(zhai) 在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中列示。
第二十二條 所得稅費用應當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
第二十三條 企業(ye) 應當在附注中披露與(yu) 所得稅有關(guan) 的下列信息:
(一)所得稅費用(收益)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對所得稅費用(收益)與(yu) 會(hui) 計利潤之間的關(guan) 係作出解釋。
(三)未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可抵扣虧(kui) 損的金額(如果存在到期日,還應披露到期日。)
(四)對每一類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虧(kui) 損,在列報期間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或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的金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chan) 的依據。
(五)未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zhai) 的、與(yu) 對子公司、聯營企業(ye) 及合營企業(ye) 投資相關(guan) 的暫時性差異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