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發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ti) 準則在內(nei) 的新的一整套企業(ye) 會(hui) 計準則體(ti) 係。新準則發布後,一石激起千層浪,社會(hui) 各界人士給予了廣泛關(guan) 注,眾(zhong) 多證券界、企業(ye) 界、學術界人士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
也有些人道出自己的擔心與(yu) 憂慮,主要體(ti) 現在:一是公允價(jia) 值難達“公允”,並極有可能成為(wei) 利潤操縱的工具;二是企業(ye) 可能操縱債(zhai) 務重組來調節收益,債(zhai) 務重組會(hui) 再度成為(wei) 證券市場的寵兒(er) ;三是新準則的出台會(hui) 誘發“趕集”現象,即可能會(hui) 導致2006年年底前企業(ye) 將減值準備突擊衝(chong) 回,同時應收賬款等減值準備仍然會(hui) 給上市公司調節利潤留下很大空間。這些擔憂是否真的會(hui) 變成現實嗎?新準則會(hui) 成為(wei) 企業(ye) 進行利潤操縱的工具嗎?下麵我們(men) 就對這幾點擔憂一一展開分析。
公允價(jia) 值不允許被濫用
如投資性房地產(chan) ,賬麵2000萬(wan) 元,如果市價(jia) 漲到2億(yi) 元會(hui) 計上就應該反映2億(yi) 元,這樣的信息才真實有用。如在報表上顯示2000萬(wan) 元,會(hui) 計處理簡單了,但信息不能幫助投資者進行決(jue) 策分析,還會(hui) 誤導。
有人認為(wei) 作為(wei) 新準則亮點的“公允價(jia) 值”將難達公允,並極有可能成為(wei) 利潤操縱的工具。從(cong) 一定程度上說,這種擔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wei) 我國曆史上確實出現過上市公司借助公允價(jia) 值操縱利潤的情況。公允價(jia) 值在1998年出現於(yu) “非貨幣性交易”、“債(zhai) 務重組”等具體(ti) 會(hui) 計準則中,後因實際運行中出現很多公司濫用公允價(jia) 值操縱利潤的情況而在2001年修訂後的準則中被限製使用了。新準則體(ti) 係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chan) 、非共同控製下的企業(ye) 合並、債(zhai) 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麵均謹慎地采用了公允價(jia) 值,從(cong) 而成為(wei) 本次會(hui) 計準則的一大亮點。難道過去發生的“故事”會(hui) 重演嗎?對這一問題我們(men) 從(cong) 以下幾方麵分析以下:
首先,對可以取得公允價(jia) 值的資產(chan) 采用公允價(jia) 值計價(jia) 是國際會(hui) 計準則、美國及多數市場經濟國家會(hui) 計準則的普遍做法,它能有效地增強會(hui) 計信息地相關(guan) 性,為(wei) 投資者、債(zhai) 權人等眾(zhong) 多利益相關(guan) 者提供更加有助於(yu) 其決(jue) 策的信息,這種做法在技術上的先進性是不容質疑的。就拿投資性房地產(chan) 來說,賬麵2000萬(wan) 元,如果市價(jia) 漲到2億(yi) 元會(hui) 計上就應該反映2億(yi) 元,這樣的信息才真正真實有用。如果仍然堅持在報表上顯示2000萬(wan) 元,會(hui) 計處理倒是簡單了,但這種信息不僅(jin) 不能幫助投資者進行決(jue) 策分析,甚至還會(hui) 誤導。任何改革都不能因噎廢食,會(hui) 計準則的改革也不例外。國際接軌是方向,是大勢所趨,這一點是應該肯定的。
第二,新準則要求公允價(jia) 值要“持續可靠取得”而不是“估估而已”,公允價(jia) 值不再是橡皮尺子。公允價(jia) 值要想成為(wei) 利潤操縱的工具需要同時具備三個(ge) 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層蓄意造假、會(hui) 計審計人員失去職業(ye) 道德與(yu) 證券市場監管失靈。事實上具備了這三個(ge) 要素,任何製度也不能有效發揮防護作用,再好的準則也無能為(wei) 力。
第三,適宜於(yu) 公允價(jia) 值應用的“土壤”已初步形成。公允價(jia) 值是市場經濟的產(chan) 物。2003年中央做出關(guan) 於(yu) 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若幹問題的決(jue) 定,標誌著我國的市場經濟已經由初創轉向完善,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已經確立。另外,我國的證券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和完善,在強化公司治理,提高運作透明度,清理違規行為(wei) ,構建上市公司綜合監管體(ti) 係方麵有了很大的進步。中國證監會(hui) 推進股權分置試點,改革了上市和再融資的程序,頒布了大量監管規章,加強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查處的力度;財政部加大了對會(hui) 計信息質量和注冊(ce) 會(hui) 計師審計質量的監督檢查;上市公司內(nei) 外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注冊(ce) 會(hui) 計師、資產(chan) 評估師的理性經濟選擇為(wei) 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wei) 構築了多道“防火牆”;廣大投資者對會(hui) 計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有效甄別的能力也有所加強,證券市場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勢異時移,這些有助於(yu) 公允價(jia) 值應用的環境已初步實現。我們(men) 必須采用發展的戰略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第四,公允價(jia) 值在新準則中的應用十分謹慎,不會(hui) 導致濫用。與(yu)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比,我國企業(ye) 會(hui) 計準則體(ti) 係在確定公允價(jia) 值的應用範圍時,更充分地考慮了我國的國情,作了審慎的改進。公允價(jia) 值的運用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比如在投資性房地產(chan) 準則中就明確規定采用公允價(jia) 值模式計量的,應當同時滿足下列條件:一是投資性房地產(chan) 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chan) 交易市場;二是企業(ye) 能夠從(cong) 房地產(chan) 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chan) 的市場價(jia) 格及其他相關(guan) 信息,從(cong) 而對投資性房地產(chan) 的公允價(jia) 值做出合理的估計。可見在投資性房地產(chan) 準則中,禁止含有較多假設的估值技術的應用,並不是所有投資性房地產(chan) 都可以采用公允價(jia) 值。因此隻要嚴(yan) 格地按照準則實施,公允價(jia) 值就會(hui) 真的做到公允。
再比如在非貨幣交易中對於(yu) 公允價(jia) 值的運用,新準則規定了按照非貨幣性資產(chan) 交換處理的兩(liang) 個(ge) 前提條件,即該項交換必須具有商業(ye) 實質,並且換入資產(chan) 或換出資產(chan) 的公允價(jia) 值能夠可靠計量。商業(ye) 實質是指,必須是換入資產(chan) 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麵與(yu) 換出資產(chan) 顯著不同,或者是換入資產(chan) 與(yu) 換出資產(chan) 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同,且其差額與(yu) 換入資產(chan) 和換出資產(chan) 的公允價(jia) 值相比是重大的。新準則還規定在確定是否具有商業(ye) 實質時,企業(ye) 應當關(guan) 注交易各方之間是否存在關(guan) 聯方關(guan) 係。關(guan) 聯方關(guan) 係的存在可能導致發生的非貨幣性資產(chan) 交換不具有商業(ye) 實質。這些前提條件,將有效製約以非貨幣性資產(chan) 交換的方式操縱收益的行為(wei) 。從(cong) 這些規定中,我們(men) 可以看出,公允價(jia) 值的應用是有嚴(yan) 格的限製條件的,公允價(jia) 值不允許被濫用。
烏(wu) 鴉不可能變鳳凰
新的資產(chan) 減值準則將有效地遏製利用減值準備作為(wei) “秘密儲(chu) 備”調節利潤的情況。
新的資產(chan) 減值準則規定,資產(chan) 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期間不得轉回。它是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進行的重大變革。新的資產(chan) 減值準則將有效地遏製利用減值準備作為(wei) “秘密儲(chu) 備”調節利潤的情況。準則實施後,利用減值準備調節利潤的空間是變得越來越小了,利用計提手法調節利潤將越來越難。
有些人士撰文指出新的資產(chan) 減值準則的出台會(hui) 誘發“趕集”現象,導致一些“隱藏利潤”的行業(ye) 和相關(guan) 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將減值準備突擊衝(chong) 回,“烏(wu) 鴉變鳳凰”可能再現。我們(men) 分析一下,首先,如果上市公司搶在新準則實施前的2006年度衝(chong) 回減值準備,我們(men) 先要分析這種行為(wei) 是否有合理的依據,即原來已計提減值準備的某項資產(chan) 現在價(jia) 值是否確有回升,如果是的話,據以調整有關(guan) 的資產(chan) 的價(jia) 值將使會(hui) 計信息更加真實、相關(guan) ;其次,2006年度大額衝(chong) 回減值準備必須提出充分適當的證據表明原來計提減值準備的適當性,否則以前年度的計提就是濫用會(hui) 計估計的結果,應當按照會(hui) 計差錯處理,轉回的減值不能作為(wei) 2006年度的利潤。另外,前段時間市場上傳(chuan) 出的新準則會(hui) 使A股上市公司2006年增加淨利200億(yi) 元的傳(chuan) 聞,經調查隻是作者閉門造車的主觀推斷,有關(guan) 媒體(ti) 為(wei) 此專(zhuan) 門澄清致歉。
還有人對應收賬款等其它四項減值表示了擔心,認為(wei) 應收賬款(特別是“大股東(dong) 欠款”)將會(hui) 成為(wei) “八項計提”中利潤操縱最主要的手段。實際上,在新準則中,在一定條件下應收款項是作為(wei) 金融資產(chan) 處理的,並對其減值準則作了詳細的規定,要求必須有“客觀證據表明”發生減值才能計提減值準備,這些證據包括債(zhai) 務人發生嚴(yan) 重財務困難、很可能倒閉或進行其它債(zhai) 務重組等。可以說準則是越來越完善了,利用減值準備來調節利潤的空間是越來越小了。“今年說收不回全額計提,明年‘經過努力’又收回來了”,這種“瞞天過海”的做法本身就是違背準則的,要想通過注冊(ce) 會(hui) 計師的審計並瞞過投資者的眼睛,恐怕有些難度。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men) 可以看出有些人士對新準則的幾點擔憂,很多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改革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jia) ,並且也遠遠沒有他們(men) 想象的那麽(me) 嚴(yan) 重。但是這些擔憂也提醒準則製定部門在製定準則時要充分關(guan) 注準則的技術性及其經濟後果,在製定新的準則指南過程中,充分考慮準則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進一步作出具體(ti) 的解釋和說明,提高準則的可操作性,以使提供的會(hui) 計信息更加可靠、相關(guan) 。
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會(hui) 計準則畢竟隻是一個(ge) 生產(chan) 會(hui) 計信息的技術規範,它解決(jue) 的是該如何辦的問題。對會(hui) 計準則的惡意誤用屬於(yu) 準則實施中人的問題,從(cong) 大的方麵講是上市公司治理生態的問題,不能歸咎於(yu) 準則本身。對於(yu) 實施中“人”的問題,我們(men) 要通過加強監管、職業(ye) 道德建設、提高投資者甄別會(hui) 計信息能力等係統工程來解決(jue) 。
談到這裏我不禁想起禪宗曆史上七祖懷讓與(yu) 馬祖道一的一段公案。七祖問道一:“用牛駕車,車如果不動,是打牛還是打車”?當道一悟出要打牛之後,遂深入九年,終成道業(ye) ,帶徒過百,被尊為(wei) 馬祖。如今新準則剛剛出台,尚未上路便挨到了鞭子,隻可惜沒有打對地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生態才是我們(men) 真正應該關(guan) 注的問題,而新的會(hui) 計審計準則體(ti) 係的出台,恰恰是推動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生態的有力舉(ju) 措。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我們(men) 現在不是要為(wei) 之擔憂,而是“我為(wei) 準則鼓與(yu) 呼”。
債(zhai) 務重組正本清源
新的債(zhai) 務重組準則意味著,一旦債(zhai) 權人讓步,上市公司獲得的利益將直接計入當期收益,進入利潤表。
新的債(zhai) 務重組準則中規定債(zhai) 務重組利得可以計入當期損益。對作為(wei) 債(zhai) 務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債(zhai) 務重組準則意味著,一旦債(zhai) 權人讓步,上市公司獲得的利益將直接計入當期收益,進入利潤表。債(zhai) 務重組確實有可能增加當期利潤,提高其每股收益。但這種做法體(ti) 現了債(zhai) 務人與(yu) 債(zhai) 權人之間會(hui) 計處理的對稱性,實現了與(yu) 國際會(hui) 計準則的趨同。債(zhai) 務重組利得畢竟是債(zhai) 權人而不是所有者做出的讓步,過去將其不經過損益表直接計入資本公積,實在是特殊背景下的權宜之計,現在將其計入損益,不是“白”的變“黑”,而是正本清源。新準則在債(zhai) 務重組的定義(yi) 中,明確了隻有在“債(zhai) 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的前提條件,才可以對獲得的債(zhai) 務讓步確認為(wei) 債(zhai) 務重組利得。這個(ge) 前提條件將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對新準則的濫用,不恰當的確認債(zhai) 務重組利得。
有人認為(wei) 一些關(guan) 聯方還可以通過一麵豁免債(zhai) 務、一麵做高業(ye) 績來操縱股價(jia) 、搞內(nei) 幕交易,吃虧(kui) 上當的依然是小股民。實際上,這種擔心有點多慮了。這是因為(wei) ,其一,對於(yu) *ST及ST公司而言,幻想依靠債(zhai) 務重組獲益而摘帽、摘星是徒勞的。因為(wei) 滬深交易所規定的摘帽、摘星條件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為(wei) 正值。債(zhai) 務重組給上市公司帶來的利潤,在實際會(hui) 計操作時,將計入營業(ye) 外收入,屬於(yu) 非經常性損益,因而會(hui) 在摘帽、摘星時被扣除;其二,經曆了十幾年的證券市場的風風雨雨的,廣大證券投資者分析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都有了很大提高,債(zhai) 務重組準則要求企業(ye) 披露公允價(jia) 值的確定方法及依據,投資者很容易識別出債(zhai) 務重組包裝獲得的利潤,進而做出理性的選擇。投資者盲目跟莊、任人宰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