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hui) 計準則的目的是為(wei) 會(hui) 計報告的使用者服務。會(hui) 計報告的使用者包括股東(dong) 、管理層、政府機構等等,但最主要的則是企業(ye) 的股東(dong) 或者說投資者(包括潛在投資者)—特別是針對上市公司。但是投資者在分析報表時很可能會(hui) 陷入某些習(xi) 慣性的誤區:比如僅(jin) 重視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等等。雖然中國的會(hui) 計準則已與(yu)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質趨同,但如果不能跳出這些誤區的話,投資者從(cong) 會(hui) 計報告中很有可能得出片麵的甚至錯誤的結論。本文對此進行了全麵的闡述,力圖給到投資者啟發,以使其能夠從(cong) 會(hui) 計報告中獲得全麵、客觀的信息。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是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結構性表述。所有投資者主要通過財務報告獲取相關(guan) 信息,且新會(hui) 計準則中涉及財務報告的準則就有九個(ge) 具體(ti) 會(hui) 計準則,因此,財務報告非常重要,投資者更需要特別關(guan) 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列報,並學會(hui) 如何有效地去閱讀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從(cong) 中獲取決(jue) 策有用的會(hui) 計信息。新會(hui) 計準則實現了與(yu) 國際會(hui) 計準則的趨同,並采用了“資產(chan) 負債(zhai) 觀”的核心理念,在會(hui) 計確認、計量和披露方麵發生了一係列重大變化。投資者在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進行分析時往往容易存在以下八大誤區。
誤區之一:重視利潤、忽視資產(chan) 和負債(zhai)
利潤指標一直以來都是廣大投資者投資決(jue) 策時所參考、甚至直接依據的主要財務指標。新會(hui) 計準則采用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觀後,實質上一個(ge) 公司的利潤不僅(jin) 由收入和成本費用來決(jue) 定,而且還由資產(chan) 和負債(zhai) 期初和期末的變動情況來決(jue) 定,且利潤中包含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上市公司實施新會(hui) 計準則後,利潤也呈現出越來越波動、越來越虛化兩(liang) 個(ge) 主要特點。在資產(chan) 負債(zhai) 觀下,投資者更應該關(guan) 注一個(ge) 公司資產(chan) 和負債(zhai) 未來的現金流入和流出情況即未來的獲利能力,而不應該過於(yu) 重視沒有太大信息含量的綜合性的利潤指標,其實淨利潤指標還不如毛利率或者營業(ye) 利潤率指標對決(jue) 策有用。
此外,大部分投資者習(xi) 慣於(yu) 分析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淨利潤增長率、市盈率等少數指標,對財務報表很少有較為(wei) 深入和全麵的研究,因而,大部分進行盈餘(yu) 管理甚至財務欺詐的上市公司也主要是對利潤及相關(guan) 指標進行操縱。
誤區之二:重視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忽視投資活動現金淨流量
財務的核心是“現金流為(wei) 王”,因此,不僅(jin) 上市公司管理層非常重視現金流的管理,而且投資者也非常關(guan) 注一個(ge) 上市公司的現金流量狀況。但是,投資者在分析上市公司時,往往用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和淨利潤的對比來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質量或與(yu) 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和流動負債(zhai) 的對比來分析償(chang) 付能力,而實質上這是較難看出上市公司盈利質量和償(chang) 付能力的。比如,當前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主營業(ye) 務是製造或外貿,但其較大比重的資產(chan) 卻是對外投資,投資可能成了該公司利潤和投資活動現金淨流量的主要來源,其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可能一直為(wei) 負,但投資活動現金淨流量卻可能很好。
誤區之三:重視合並財務報表、忽視母公司個(ge) 別財務報表
合並財務報表是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業(ye) 集團整體(ti) 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財務報表。合並財務報表所反映的會(hui) 計主體(ti) 是會(hui) 計意義(yi) 上的“主體(ti) ”,合並財務報表不反映任何現存企業(ye) 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由於(yu) 母、子公司之間業(ye) 務的多元化和差異化、合並範圍的影響以及合並抵消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因此合並財務報表很難為(wei) 投資者提供決(jue) 策有用的會(hui) 計信息。
誤區之四:重視年報、忽視季報
投資者往往重視對上市公司經過審計的半年報和年報的分析,並據此作出投資決(jue) 策,實質上年報往往掩蓋了季度之間的波動,年報往往是較為(wei) 滯後甚至嚴(yan) 重滯後的會(hui) 計信息,據此決(jue) 策可能會(hui) 受嚴(yan) 重誤導。
誤區之五:重視報表數據、忽視數據的質量分析
投資者在閱讀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時,往往直接拿財務報表數據進行盈利能力、償(chang) 付能力、運營能力和發展能力方麵的分析,而沒有對這些數據進行一些必要的剔除(如對非正常和未實現利潤的剔除、對不真實資產(chan) 和負債(zhai) 的剔除)和處理。一般投資者通常容易忽視對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潤質量、資產(chan) 和負債(zhai) 質量、所有者權益質量等方麵的深入分析。
誤區之六:重視財務信息、忽視非財務信息
雖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提供了大量的會(hui) 計信息,但這些財務信息往往是滯後的、綜合性的、靜態的會(hui) 計信息,並且財務報表上即包括曆史成本信息還包括公允價(jia) 值信息,這些會(hui) 計信息遠不足以投資者作為(wei) 投資決(jue) 策的依據甚至全部依據。而我國廣大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分析時往往過於(yu) 重視對財務信息的分析,忽視了對非財務信息的分析。非財務信息包括那些不以貨幣為(wei) 主要計量單位,不一定與(yu) 企業(ye) 財務狀況相關(guan) ,但與(yu) 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活動有密切聯係的各種信息。投資者如果忽視對上市公司創新能力、產(chan) 品和服務質量、市場地位和競爭(zheng) 力等非財務信息的分析,可能就很難對上市公司的未來盈利能力作出準確的判斷。
誤區之七:重視財務報表、忽視報表附注
財務報表數據是用貨幣高度概括的結果。因而,如果單純用總括數據進行分析,就可能無法得到決(jue) 策有用的信息。而附注是財務報表的必要補充和說明,投資者在對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分析時,忽視了報表附注的分析,尤其是或有事項、承諾事項、關(guan) 聯交易事項、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日後事項的分析,則很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作出錯誤的投資決(jue) 策。
比如,利潤表中的“公允價(jia) 值變動收益”項目,其來源於(yu) 交易性金融資產(chan) 和交易性金融負債(zhai) 公允價(jia) 值的變動、投資性房地產(chan) 公允價(jia) 值的變動。假設某上市公司2009年半年報利潤表公允價(jia) 值變動收益為(wei) 3000萬(wan) 元,而報表附注裏關(guan) 於(yu) 公允價(jia) 值變動收益的說明是,其中:600萬(wan) 元為(wei) 交易性金融資產(chan) ,2400萬(wan) 元為(wei) 投資性房地產(chan) 的公允價(jia) 值變動,雖然,這利潤表中3000萬(wan) 元都是“浮盈”,但投資性房地產(chan) 的2400萬(wan) 元“浮盈”是評估的結果,而不是實際價(jia) 格變動的結果。
誤區之八:重視報表數據分析、忽視業(ye) 務實質的判斷
投資者進行財務報表分析,一定要結合上市公司的業(ye) 務情況對數據進行分析判斷,而不能僅(jin) 從(cong) 財務數據得出分析結論。當然,一部分投資者可能由於(yu) 財務知識的欠缺,對財務數據本身的涵義(yi) 都並不太了解,更別提財務數據背後的業(ye) 務實質分析了。
比如存貨數據,不同上市公司披露的存貨數據,其信息含義(yi) 是大不相同的。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一部分上市公司由於(yu) 年初為(wei) 了防通脹而進行了大量采購,而下半年隨著市場的萎縮,產(chan) 品又嚴(yan) 重滯銷,從(cong) 而導致構成存貨的原材料和庫存產(chan) 品嚴(yan) 重偏高。但存貨數據較高或很高並不能就此得出該公司經營出現了問題的結論,而一定要結合公司實際、行業(ye) 情況、所處階段和采、購、銷情況來進行全麵分析。公司存貨偏高,有些可能是為(wei) 了囤積獲利、有些是供應商集中供貨、有些可能是提前采購等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