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貿發局和中國企業(ye) 家雜誌社共同主辦的“中國企業(ye) 領袖年會(hui) -2010香港論壇”於(yu) 2010年5月19日-20日在香港舉(ju) 行。
馬雪征:我在香港住了20年,對香港是很有感情,而且經曆了1997年金融危機前後,經曆了2000年的網絡泡沫,經曆了2008年金融海嘯,因此我對汪總講的觀點是深有感受,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中國企業(ye) 在現今全球化到底如何發展,我在聯想工作了很多年,現在是聯想的股東(dong) ,也就是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TPG工作,中國企業(ye) 如何在全球化中發展自己,我跟大家分享三點。
1、充分的做好分析,分析市場,分析行業(ye) 和自己,行業(ye) 是否需要做全球化,市場是否要求企業(ye) 進軍(jun) 海外以及並購。
我的朋友說現在是海外抄底的時候,其實這些想法都是很危險的,如果中國現在是內(nei) 需的好時候,例如我幫企業(ye) 做海外並購的時候,做了半年後,董事長說中國拓展農(nong) 村市場,政府大力支持農(nong) 村電子產(chan) 品,我還是調轉槍頭回國,我是完全同意的,因為(wei) 他們(men) 對市場和行業(ye) 進行了審慎的分析,為(wei) 什麽(me) 要充分的認識自己,是否夠做海外購並和拓展,這是非常難的問題,因為(wei) 是在問自己,如果說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也許在海外的拓展過程中就會(hui) 片甲不留。
2、如果是資源類的行業(ye) ,在戰略角度上是非常重要的,相對來講價(jia) 值被充分的體(ti) 現。如果需要全價(jia) 值鏈整合拓展的項目,實際上國內(nei) 的企業(ye) ,香港的企業(ye) ,都要想好和看透了再行動,因為(wei) 全價(jia) 值鏈就包括汪總提到的品牌和銷售網絡的建設,一直到生產(chan) 的全價(jia) 值鏈,實際上國內(nei) 的企業(ye) 具備全麵整合海外大企業(ye) 遇到非常多的挑戰。
3、整合後對企業(ye) 有什麽(me) 好處,如果隻是花錢賺吆喝。就象項院長說的,賺吆喝,要謹慎的考慮。中國企業(ye) 走向全球化的趨勢中,香港的企業(ye) 和香港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我很同意汪總的觀點。
在二十年香港的生活過程中,我看到香港的變化,過去到大陸工作,不給補貼是不去的,因為(wei) 辛苦和艱苦,提職才願意去的,但是這些年香港人和企業(ye) 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因為(wei) 認識到中國發展的大趨勢。現在又有了新的心態,是否香港不靈了,沒有優(you) 勢了,什麽(me) 都要看著內(nei) 地,跟著尾巴、跟風發展。
從(cong) 聯想收購IBM重大案件來看,使用的律師全部是香港的,用的審計師都是香港的安永,用的投行也是香港的。
香港具有幾大優(you) 勢:1、金融優(you) 勢。柳總說一半是現金,一半是股票,如果在國內(nei) 審批就會(hui) 錯過時機,香港上市有很好的靈活性,為(wei) 企業(ye) 再融資提供很大的靈活度。2、商業(ye) 融資,梁先生從(cong) 匯豐(feng) 的角度談這一點。3、服務的平台,為(wei) 大陸企業(ye) 提供方便的金融、稅收、審計服務以及各類的人才。4、看不見的平台,大家認為(wei) 投資產(chan) 品和銀行都看得見,看不見的就是專(zhuan) 業(ye) 知識、專(zhuan) 業(ye) 操守和專(zhuan) 業(ye) 人才,如果有很好的企業(ye) 治理結構,企業(ye) 治理知識和操守使中國大陸的很多企業(ye) 在價(jia) 值上要比未完全到位的企業(ye) 高20%。
我加入TPG後投資了做鞋的企業(ye) ,充分的感覺到運用香港的治理方法給企業(ye) 股東(dong) 帶來了價(jia) 值,9個(ge) 月來企業(ye) 的價(jia) 值就翻了二倍,這些是值得珍惜和發揮的。
香港的企業(ye) 和各位專(zhuan) 業(ye) 人士要將自己的位置找準,為(wei) 中國的企業(ye) 和中國的發展帶來很好的融合,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