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貿發局和中國企業(ye) 家雜誌社共同主辦的“中國企業(ye) 領袖年會(hui) -2010香港論壇”於(yu) 2010年5月19日-20日在香港舉(ju) 行。
馬蔚華:尊敬的蘇主席,劉社長,各位同行大家好,非常跟大家在美好的季節聚集在美麗(li) 的香港,而且跟我們(men) 共同探討大家共同關(guan) 心的話題:共尋商業(ye) 增長新動力,在接受金融危機的衝(chong) 擊和洗禮的時候,該話題是非常有意義(yi) 的,內(nei) 地的企業(ye) 在探討如何利用香港的平台和門戶的時候,試水國際化體(ti) 驗國際化,香港的企業(ye) 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要考慮如何利用內(nei) 地不斷增長的空間,實現香港的新發展,使東(dong) 方明珠更加璀璨。
借此機會(hui) 結合招商銀行的實踐,重要的談一談內(nei) 地和香港存在巨大的跨境業(ye) 務增長空間的問題。
第一,中國銀行業(ye) 國際化及其在香港試水。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信息化和國際化,中資銀行國際化是必然的選擇,我們(men) 的客戶已經走出去了,銀行作為(wei) 服務業(ye) 也要跟著走出去,中國入世後已經置身於(yu) 國際化,國際化不是是否情願的問題,已經發生了。國際危機中國際化銀行去杠杆化也為(wei) 我們(men) 騰出了空間,中資銀行國際化,首先要在香港試水,到目前為(wei) 止內(nei) 地已經有14家上市銀行在香港成立19家分支機構,尤其是2000年以來,內(nei) 地的銀行在香港發起了收購總額將近600億(yi) 港幣的收購按,包括工商銀行的收購、建設銀行收購美國銀行在香港的機構,中信收購中信國際,招商銀行收購永隆銀行,中資銀行為(wei) 什麽(me) 要在香港試水,因為(wei) 香港擁有全球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金融體(ti) 係,香港是開放的市場,香港的金融市場今年三月份發布的最新排名,香港穩居全球金融中心的第三位,僅(jin) 次於(yu) 倫(lun) 敦和紐約,而且跟前二位之間的距離日漸的縮短。
香港有眾(zhong) 多國際知名機構,一大批高素質的金融人才,有跟全球市場對接的金融市場,有嚴(yan) 格的監管製度和法律,特別是有眾(zhong) 多的金融業(ye) 務品種,中資銀行建立機構,首先是體(ti) 現國際化的環境。
我覺得中資銀行這幾年發展的很快,但是不能妄自菲薄,要有自信,發展和壯大後,也不能妄自尊大,中國銀行業(ye) 取得了很多的第一,但是不能忘記跟外資銀行最大的差距是管理。香港可以更有效的學習(xi) 和縮短這些差距。
中資銀行選擇在香港試水第二個(ge) 主要的原因,兩(liang) 地企業(ye) 具有巨大的跨境市場的需求,從(cong) 而帶來了巨大的跨境業(ye) 務的空間。
1、貿易
大家都知道香港是內(nei) 地的第五大貿易夥(huo) 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內(nei) 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huo) 伴和轉口貿易主要的貨源地。數字在金融危機時成倍的增長,2008年是2002年貿易額的3倍。
2、投資
香港和內(nei) 地之間的投資聯係是日益密切,過去六年中,香港對內(nei) 地的直接投資,年複合增長率超過了26%,去年年底內(nei) 地批準港資的項目有31萬(wan) 個(ge) ,內(nei) 地對香港累計的投資也占香港全部投資的70%。香港和內(nei) 地之間投資聯係是越來越密切。
3、消費
大量香港居民到內(nei) 地旅遊、學習(xi) 、商務,內(nei) 地大量的遊客到香港,我們(men) 體(ti) 會(hui) 是很深的,我們(men) 的信用卡在香港的消費額成倍的增長,足以體(ti) 現消費對於(yu) 內(nei) 地金融機構對香港金融機構巨大業(ye) 務的支撐。內(nei) 地的中資機構要實現國際化,香港是第一站。
二、招商銀行自身的發展和永隆銀行並購成功體(ti) 現了這一點。招商銀行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我們(men) 的總部在深圳,我們(men) 的發展緊緊的靠著香港。招商銀行沒有政府投資的背景,因此更適應香港市場化的環境。
招商銀行一直是完全按照香港銀行的模式構建的,從(cong) 體(ti) 製到機製,因此沒有引進戰略投資者,從(cong) 一億(yi) 資本金發展到今天總資產(chan) 超過了2.2萬(wan) 億(yi) 元,效率質量規模協調的發展,過去五年間利潤增長高達56.7%,不良率下降到千分之六點七,國內(nei) 的覆蓋率達到了20.5%,國內(nei) 銀行回報率第一,全球市淨率最高的銀行,當然西方好的銀行倒下來了,我們(men) 才有機會(hui) 的。畢竟也得了第一,我認為(wei) 招商銀行的發展很大程度是跨境業(ye) 務,香港和內(nei) 地之間的跨境業(ye) 務,很多的客戶和股東(dong) 在香港。
前年在香港以360億(yi) 美元並購了具有75年曆史的永隆銀行,這是迄今為(wei) 止大陸在香港9年最大的銀行並購案,並英國金融時報稱之為(wei) 大多數中國國有銀行而言,該案例不具備可複製性。
並購永隆銀行是在雷曼倒閉過程中實現的,因為(wei) 招商銀行在深圳,我們(men) 非常看好香港的市場,在香港隻有分行隻有批發沒有零售,在雷曼倒閉後,我們(men) 的並購受到市場很多的置疑,如果在雷曼倒閉之後更便宜,這是價(jia) 格的考慮,當然也是並購的原因,金融危機之後價(jia) 格下跌,別人就不會(hui) 賣了,我們(men) 就無法成交。在香港100%收購一家銀行的機會(hui) 並不多見,如果再等五年,就失去了機會(hui) 。
並購的問題,從(cong) 戰略考慮是第一的,價(jia) 格服從(cong) 戰略,我的考慮有三點。
1、並購後增長有空間,我們(men) 的客戶,尤其是長江三角洲以南的客戶對香港有業(ye) 務需求,香港的客戶對內(nei) 地有需求,這就是空間。
2、業(ye) 務有互補。
互補性是非常重要的,招商銀行是中國連續五年最佳的零售銀行。我們(men) 管理的大多數客戶是高端客戶,他們(men) 在香港有發展空間,香港很多客戶持有招商銀行和金葵花卡。
永隆銀行是有75年品牌的銀行,有一大批忠誠的客戶,有品牌的優(you) 勢,這是我們(men) 進入香港可以利用最大的優(you) 勢條件。
永隆銀行是家族的銀行,治理結構還是有特點的,而且是相對保守的銀行,永隆是沒有網絡的,招商銀行入股後可以完全將這些弱點變成亮點。
三、整合有把握,過去銀行並購案70%是失敗的,原因就是在於(yu) 整合的問題,整合的成功在於(yu) 文化,招商銀行和香港是相近的,文化是相通的,整合是100%的,並購一年後致力於(yu) 兩(liang) 地的跨境業(ye) 務,例如內(nei) 保外貸,中小企業(ye) 兩(liang) 地通,見證開戶等等。
因此永隆銀行在過去一年發展超出了我們(men) 的預料,今年年底永隆銀行在存款、貸款、資產(chan) 增長方麵都名列香港同業(ye) 的前茅甚至第一位。
收購的第一年是虧(kui) 損的,去年實現了盈利,大大超過了前年的虧(kui) 損。今年一季度仍然保持非常好的增長勢頭,稅後利潤增長38%。這就說明,香港和內(nei) 地銀行巨大的跨境業(ye) 務是未來新的增長動力,而且該空間在未來前景是越來越廣闊。
兩(liang) 地之間日益密切的貿易聯係,兩(liang) 地頻繁的居民網絡給跨境金融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hui)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liang) 地金融業(ye) 的優(you) 勢互補,促進了跨境業(ye) 務新的動力。
內(nei) 地雖然金融發展的規模大,但是結構是以間接融資為(wei) 主,直接融資為(wei) 輔,而且市場不是很成熟,總體(ti) 是處於(yu) 轉型的階段,經濟發展速度是很快的,在工業(ye) 化、城鎮化的過程中,中國內(nei) 地仍然是時間不長,特別是消費觀的改變,過去中國高儲(chu) 蓄率不消費,通過信用卡調查,中國年輕一代是有錢就投資,沒有錢就透資。
因此,消費的革命會(hui) 帶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因此給內(nei) 地經濟帶來巨大的發展。香港的經濟是完善的金融中心。可以給內(nei) 地國際化提供範本。但是需要跟內(nei) 地結合,因為(wei) 市場空間有限,正是該差異性使得香港和內(nei) 地金融業(ye) 發展的優(you) 勢彼此可以高度契合,這就是我們(men) 的希望和空間。
特別是隨著CEPA的繼續推進,隨著澳港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跨境業(ye) 務又有了巨大政府支持的空間。我想鑒於(yu) 內(nei) 地和香港跨境業(ye) 務的立足和美好的前景,兩(liang) 地金融機構,兩(liang) 地的金融監管當局應該更密切的合作,為(wei) 此我有幾條建議。
一、進一步放寬香港人民幣業(ye) 務的範圍,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範圍,支持香港率先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
二、探索建立兩(liang) 地一體(ti) 化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特別是鼓勵兩(liang) 地企業(ye) 在對方市場發行債(zhai) 券,積極探索兩(liang) 地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相互掛牌交易。
三、大力推進兩(liang) 地金融機構的互設,推動該進程,出台一係列的優(you) 惠政策,尤其是深圳和廣州要承接港資金融機構的後台處理中心,包括研發中心,備份中心和客戶服務中心。
四、加快推進兩(liang) 地金融機構設施的對接,爭(zheng) 取早日是現在股票、債(zhai) 券、外匯、機構衍生品、清算係統的互聯互通。
五、推進銀行、證券、保險、評估、會(hui) 計、法律等領域從(cong) 業(ye) 資格的相互認可,條件成熟的時候成立聯合性的認證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