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貿百科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WTO補貼與反補貼協議

一、協議產(chan) 生的背景

為(wei) 了擴大出口,世界各國(地區)紛紛對出口實行補貼,而進口國家為(wei) 了保護本國市場和產(chan) 業(ye) 的發展,以反補貼措施拒之。其結果,國際貿易中的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影響了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扭曲或損害了貿易各國的利益,故需要予以規範。二次戰後,在籌建國際貿易組織的《哈瓦那憲章》第四章第三部分以9個(ge) 條款,專(zhuan) 門就補貼作了規定。在1947年10月30日簽署的“關(guan) 貿總協定”中,在第六條、第十六條和第二十三條中對之作了原則性規定,但它們(men) 未能有效地製約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的濫用。為(wei) 了競爭(zheng) ,國際貿易中的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的實施範圍不斷擴大,措施的種類不斷增加,成為(wei) 國際貿易中非關(guan) 稅措施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在關(guan) 貿總協定“東(dong) 京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中,把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列為(wei) 重點議題之一,並達成了一項較為(wei) 詳細的協議,即“關(guan) 於(yu) 解釋和運用關(guan) 稅與(yu) 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第十六條和第二十三條的協議”,亦稱“補貼與(yu) 反補貼守則”。但由於(yu) 該守則在結構上不夠嚴(yan) 謹,文字上含混,對日趨複雜的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仍不能有效地予以製約,故仍需進一步修正與(yu) 充實。

在關(guan) 貿總協定“烏(wu) 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中,經過艱苦的談判,達成了較“守則”更為(wei) 明確、更易操作的“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從(cong) 而在世界貿易組織中確立了更為(wei) 完善的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的約束機製。


二、協議的構成及主要內(nei) 容

(一)構成

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由 11個(ge) 部分 32個(ge) 條款和 7個(ge) 附錄構成。

第一部分為(wei) “總則”,包括第一條和第二條,它們(men) 分別是“補貼的定義(yi) ”和“專(zhuan) 向性”。第二部分為(wei) “禁止的補貼”,包括第三條和第四條,它們(men) 分別是“禁止”和“補救”。第三部分為(wei) “可申訴的補貼”,由第五條、第六條和第七條組成,它們(men) 分別為(wei) “不利的影響”、“嚴(yan) 重侵害”和“補救”。第四部分為(wei) “不可申訴的補貼”,由第八條、第九條構成,它們(men) 分別是“不可申訴補貼的定義(yi) ”和“磋商與(yu) 授權補救”。第五部分為(wei) “反補貼措施”,包括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它們(men) 分別是“1994年關(guan) 貿總協定第六條的使用”、“調查的發起和後續”、“證據”、“磋商”、“按接受補貼者利益計算補貼量”、“損害的確認”、“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的定義(yi) ”、“臨(lin) 時措施”、“承諾”、“反補貼稅的施加與(yu) 征收”、“追溯”、“反補貼稅和承諾的期限與(yu) 審查”、“公告和裁定的解釋”、“司法審查”。第六部分為(wei) “機構”,由第二十四條構成,即“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委員會(hui) 和附屬機構”。第七部分為(wei) “通知與(yu) 監督”,由第二十五條和第二十六條構成,分別是“通知”和“監督”。

第八部分為(wei) “發展中國家成員方”,由第二十七條構成,即“發展中國家成員方的特殊和差別待遇”。第九部分為(wei) “過渡性安排”,由第二十八條和第二十九條構成,即“現有的計劃”和“向市場經濟轉變”。第十一部分為(wei) “最後條款”,由第三十一條和第三十二條構成,分別為(wei) “臨(lin) 時適用”與(yu) “其他最後條款”。

七個(ge) 附錄分別為(wei) “出口補貼說明表”、“生產(chan) 過程投人物消費的準則”、“退稅作為(wei) 出口補貼製度替代的認定準則”、“從(cong) 價(jia) 補貼總量的計算”、“收集有關(guan) 嚴(yan) 重侵害情況的程序”、“第十二條第6款的現場調查程序”、“第二十七條2(a)款中的發展中國家成員方”。

(二)主要內(nei) 容

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主要涉及補貼的定義(yi) 與(yu) 分類,反補貼措施的範圍與(yu) 進行,負責的機構與(yu) 成員方的差別待遇等。

1.補貼的定義(yi) 、分類與(yu) 補救措施

按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補貼是指“在一成員方(以下稱“政府”)領土內(nei) 由一個(ge) 政府或任一公共機構作出的財政支持”。它包括“政府的行為(wei) 涉及一項直接的資金轉移(即贈予、貸款和資產(chan) 投人),潛在的資金或債(zhai) 務(即貸款保證)的直接轉移;政府預定的收人的扣除或不征收(即稅收方麵的財政激勵);政府對非一般基礎設施提供貨物或服務,或者購買(mai) 貨物;政府向基金組織或信托機構支付或指示某個(ge) 私人機構執行上述所列舉(ju) 的、一般由政府行為(wei) 承擔的作用。”或1994年關(guan) 貿總協定第十六條所指出的任何形式的收人或價(jia) 格支持和“由此而授予的利益”。

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把補貼分為(wei) 三大類,即禁止的補貼、可申訴的補貼和不可申訴的補貼。

①禁止的補貼與(yu) 補救措施

禁止的補貼是指“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僅(jin) 向出口活動,或作為(wei) 多種條件之一而向出口活動提供的有條件的補貼;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僅(jin) 向使用本國產(chan) 品以替代進口,或作為(wei) 多種條件之一向使用本國產(chan) 品以替代進口而提供的有條件的補貼”。具體(ti) 而言,禁止的補貼包括如下內(nei) 容:

a.政府按出口實績對企業(ye) 或產(chan) 業(ye) 的直接貼補。

B.外匯留成計劃或任何涉及到出口獎勵的相似活動。

C.由政府提供或授權的,在條件上使出口商品享受比國內(nei) 運輸更優(you) 惠的交通、運輸費用。

D.由政府或它的代理機構或間接通過政府計劃,對出口生產(chan) 中使用的進口或國內(nei) 產(chan) 品或服務,提供比用於(yu) 國內(nei) 消費生產(chan) 中使用的相似的,或直接競爭(zheng) 的產(chan) 品或服務更優(you) 惠的條件,以使有關(guan) 產(chan) 品享有的條件比世界市場上出口商所應用的更為(wei) 優(you) 惠。

E.出口直接稅或由工業(ye) 或商業(ye) 企業(ye) 支付或應支付的社會(hui) 福利的全部或部分豁免,或特別延期。出口直接稅是指工資、利潤、利息、租賃、提成和所有其它形式的收人稅及不動產(chan) 稅。

F.與(yu) 出口或出口實績相聯係的特殊稅收減讓,其優(you) 惠超過和在那些被批準的、以直接稅為(wei) 基礎而計算的國內(nei) 消費品生產(chan) 費用。

G.有關(guan) 出口產(chan) 品生產(chan) 和分銷的間接稅的豁免或減少超過對那些在國內(nei) 市場出售的類似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和分銷的征稅。

H.對有關(guan) 出口貨物或出口產(chan) 品生產(chan) 中使用產(chan) 品或服務的先前階段累進間接稅的豁免、減少或延期超過對國內(nei) 市場上出售的類似消費品或產(chan) 品生產(chan) 中使用的產(chan) 品或服務的先前階段累進間接稅的豁免、減少或延期;但是,如果先前階段累進間接稅是指對出口商品生產(chan) 過程消費投人(彌補正常的損耗)而征收,則出口產(chan) 品先前階段累進間接稅可以被豁免、減少或延期,即使國內(nei) 出售的類似產(chan) 品不被豁免、減少或延期。間接稅是指銷售、貨物、營業(ye) 、增值、特許、郵政、交換、發明及設備稅,邊境稅及所有除直接稅外的稅收及進口費。

I.進口費用的豁免或歸還超過那些對在出口產(chan) 品生產(chan) 中進口消費的投人(彌補正常損耗)征稅。

J.為(wei) 防止在彌補長期經營成本和項目損失時,出口產(chan) 品或交易風險項目成本的增加,政府(或由政府控製的特殊機構)優(you) 惠提供的出口信貸擔保或保險項目。

K.政府(或由政府授權執行控製的特殊機構)的出口信貸的提供,其利率低於(yu) 它們(men) 實際使用而必須支付的資金利率(或者其利率低於(yu) 它們(men) 為(wei) 了取得相同期限和其他信貸條件及相同貨幣名稱的出口信貸資金,而在國際資本市場借貸而又必須支付的資金利率),或者就它們(men) 通常為(wei) 了保證在出口信貸條件範圍內(nei) 的物質利益,由出口商或取得信貸的金融機構所引起的費用,它們(men) 全部或部分代為(wei) 支付。

②1994年關(guan) 貿總協定第十六條指出的任何其它構成出口補貼的共同開支。

針對被禁止使用的補貼措施,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確定了采取補救即反補貼措施的程序。

第一,一成員方認為(wei) 另一成員方在給予或維持被禁止的補貼時,可邀其進行磋商,並指出有關(guan) 補貼措施的存在和性質並提出充分證據。

第二,被邀成員方與(yu) 邀請磋商方應盡快進人磋商,澄清事實並達成均能接受的解決(jue) 辦法。

第三,磋商雙方未能在磋商開始後30天內(nei) 達成均能接受的解決(jue) 辦法,其中任何一方均可將有關(guan) 事項提交給爭(zheng) 端解決(jue) 機構。該機構立即成立工作組,在常設專(zhuan) 家組幫助下工作。該專(zhuan) 家組在工作組確定的期間提交結論報告,工作組不加修改予以接受。

第四,工作組向爭(zheng) 議雙方提出最後報告,並在叨天內(nei) 將其散發給所有成員方。

第五,如工作組發現補貼措施確為(wei) 被禁止的補貼,則建議實施補貼成員方立即予以取消,並提出取消的期限。

第六,在工作組把其報告遞交給全部成員方的30天內(nei) ,爭(zheng) 端解決(jue) 機構將采用該報告,除非爭(zheng) 議一方通告該機構其將上訴的決(jue) 定或該機構一致決(jue) 定不采用此報告。

第七,在工作組報告被起訴的 30天內(nei) ,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要作出決(jue) 定報告。如在此時期內(nei) 不能提出報告,則應將預計時期(不能超過60天)及延期理由以書(shu) 麵通告爭(zheng) 議解決(jue) 機構。該機構將采用上訴機構的上訴報告,爭(zheng) 議雙方要無條件接受。除非爭(zheng) 端解決(jue) 機構把上訴報告散發給全部成員方的20天內(nei) 一致決(jue) 定不采用此報告。

第八,如在工作組規定的期限內(nei) ,爭(zheng) 端解決(jue) 機構的建議並未履行,則爭(zheng) 端解決(jue) 機構授權投訴成員采取適當的反補貼措施。

第九,如爭(zheng) 端一方要求仲裁時,仲裁者可裁定該反補貼措施是否得當。③可申訴的補貼(Actionable Subsidies)與(yu) 補救措施

所謂可申訴的補貼措施指在一定範圍內(nei) 允許實施,但如果在實施過程中對其他成員方的經濟貿易利益造成了嚴(yan) 重損害,或產(chan) 生了嚴(yan) 重的歧視性影響時,則受到損害和歧視影響的成員方可對其補貼措施提出申訴。

A.可申訴補貼的內(nei) 容與(yu) 範圍。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所列出的補貼(見前三(一))如對其他進口成員方造成了不利影響,即成為(wei) 可申訴的補貼。不影響包括三個(ge) 方麵。

第一,損害其它成員方的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第二,抵銷或損害了其他成員方在1994年關(guan) 貿總協定下直接或間接享受的利益,尤其是1994年關(guan) 貿總協定第二條下的減讓利益。第三,嚴(yan) 重歧視其他成員方的利益。

嚴(yan) 重歧視是由嚴(yan) 重歧視現象造成的結果。第一,嚴(yan) 重歧視現象包括:對某項產(chan) 品的從(cong) 價(jia) 補貼總額超過5%;彌補某項產(chan) 業(ye) 的經營虧(kui) 損的補貼;彌補某個(ge) 企業(ye) 的經營虧(kui) 損的補貼。它是周期性的、不斷重複的,不是用於(yu) 長期發展和避免嚴(yan) 重社會(hui) 問題的補貼;直接的債(zhai) 務免除,即免除政府債(zhai) 權,和授予補貼以抵銷應付債(zhai) 款。第二,嚴(yan) 重歧視現象出現了下述結果:補貼的結果是取代或阻礙同類進口商品進人實施補貼成員方的市場;補貼的結果是取代或阻礙其他成員方的同類產(chan) 品進人第三國市場;補貼的結果是在同一市場上,與(yu) 其他成員方同類產(chan) 品的價(jia) 格相比,受補貼產(chan) 品有重大的削價(jia) ,或在同一市場上對其他成員方的同類產(chan) 品造成了重大的價(jia) 格抑製、價(jia) 格下跌或銷售量減少等後果;與(yu) 以往三年的平均市場份額相比,初級產(chan) 品或商品(如二者達成其他多邊同意的特別規定例外,如農(nong) 產(chan) 品協議中保留的補貼)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增加,呈持續上升趨勢。

B.對可申訴補貼采取的補救或反補貼措施。如可申訴補貼對其他成員方造成了有害影響,可通過下述程序采取補救或反補貼措施。

第一,當一成員方認為(wei) 另一成員方的補貼導致其國內(nei) 工業(ye) 出現了消失、傷(shang) 害或嚴(yan) 重歧視的損害結果,可約該成員方進行磋商。但農(nong) 產(chan) 品協議第13條允許的補貼例外。磋商的請求應包括如下內(nei) 容:補貼的存在與(yu) 性質;對其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的損害。

第二,爭(zheng) 議雙方應盡快進人磋商,澄清事實並達成均能接受的解決(jue) 辦法。

第三,在60天內(nei) ,磋商未能達成雙方滿意的結果時,磋商中的任何成員方均可把問題提交給爭(zheng) 端解決(jue) 機構,建立工作組。並在15天內(nei) 組成工作組。

第四,工作組審議此事並向爭(zheng) 議雙方提出最終報告。該報告在工作組成立後的120天內(nei) 散發給所有成員方。

第五,在報告散發給所有成員方的30天內(nei) ,爭(zheng) 端解決(jue) 機構可采用該報告,除非爭(zheng) 議一方通告爭(zheng) 端解決(jue) 機構它要上訴的決(jue) 定或該機構一致決(jue) 定不采用該報告。

第六,在工作組報告被上訴時,上訴機構應在接到上訴要求後的60天內(nei) 作出其決(jue) 定。如此時期內(nei) 不能作出決(jue) 定,則要把預期(最長不超過90天)與(yu) 延期理由以書(shu) 麵形式告知爭(zheng) 端解決(jue) 機構。此機構可采用上訴報告,且爭(zheng) 議雙方要無條件接受它,除非在散發該報告的20天內(nei) 一致決(jue) 定不采用該上訴報告。

第七,當被采用的工作組報告或上訴報告確認補貼已產(chan) 生損害其他成員方的消極結果時,則實施補貼的成員方應采取適當步驟消除消極結果或撤除該補貼。

第八,如在6個(ge) 月內(nei) ,實施補貼成員方未采取上述行動,沒有補償(chang) 協議時,則爭(zheng) 端解決(jue) 機構可授權給投訴成員采取與(yu) 消極結果相等程度和性質的反補貼措施。

第九,如爭(zheng) 議一方請求仲裁,仲裁者可裁定該反補貼措施的程度與(yu) 性質是否等同於(yu) 消極結果。

④不可申訴的補貼與(yu) 補救措施

所謂不可申訴的補貼,是指各成員方在實施這類補貼時,一般不受其他成員方的反對或因此而采取反補貼措施。

A.不可申訴補貼的含義(yi) 與(yu) 內(nei) 容。不可申訴補貼是指補貼不具有專(zhuan) 向性。所謂專(zhuan) 向性是指向特定的企業(ye) 或行業(ye) 或行業(ye) 的部分企業(ye) 提供的補貼;如有專(zhuan) 向性,但要符合“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的規定條件。

以此而言,不可申訴的補貼包括如下內(nei) 容:

(a)對企業(ye) 所進行的,或在與(yu) 企業(ye) 合同基礎上由高等教育或研究機構研究活動的資助。其條件是:資助不超過工業(ye) 研究開支的 75%或預先競爭(zheng) 發展活動開支的 50%。但這種資助僅(jin) 限於(yu) 下述範圍:人員費用(僅(jin) 為(wei) 研究活動而錄用的研究員、技術員或其他支持職員);始終用於(yu) 研究活動的工具、設備。土地和建築的費用(商業(ye) 性轉讓除外);僅(jin) 用於(yu) 研究活動的谘詢及類似服務,包括購買(mai) 研究成果、技術知識、專(zhuan) 利等;作為(wei) 研究活動結果而直接產(chan) 生的額外的一切管理費用;作為(wei) 研究活動結果而直接產(chan) 生的其他管理費用(如資料的處理、供應等)。

(b)對成員方領土內(nei) 落後地區,按地區發展的一般規劃和適宜地區向性的資助。其條件是:第一,每一落後地區應是在可界定的經濟和行政地位方麵被明確指定的相關(guan) 地理區域;應在公正和客觀標準基礎上確定落後地區,以法律、規章或其他官方文件表明該地區困難的非暫時性;第二,以如下方法測定經濟發展的程度:如人均收人或家庭平均收人或人均國民生產(chan) 總值,不能高於(yu) 該領土內(nei) 平均的 85%;第三,失業(ye) 率,必須至少相當於(yu) 該領土內(nei) 平均的110%。

?對依據法律和/或規章,按新的環境要求,促進現有設備改造,對成更大困難和財務負擔給予的資助。其條件如下:第一,是一次性非周期性的;第二,限定在更新開支的 20%以內(nei) ;第三,不包括企業(ye) 應全部開支的替代和營運資助投資;第四,直接與(yu) 企業(ye) 計劃性的妨害和汙染的比例相關(guan) ,不包括可能獲得的製造開支的儲(chu) 備金;第五,對所有企業(ye) 提供采用新設備和/或生產(chan) 過程的資助。

B.對不可申訴補貼的補救措施。“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規定,實行此類補貼的成員方在實施之前,要向補貼和反補貼措施委員會(hui) 通告;每年還應提供最新的即期報告,以供其他成員方了解和評價(jia) 。

不可申訴的補貼措施的特點是普遍適用性,通常不會(hui) 直接扭曲國際貿易,不對其他成員方的經貿發展構成損害。但如果一個(ge) 成員方認為(wei) 它們(men) 對其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產(chan) 生了嚴(yan) 重消極作用,如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害,該成員方便可要求實施補貼的成員方進行磋商。實施該補貼的成員方應盡快地參加磋商,並達成均能接受的解決(jue) 辦法。如在磋商後的60天內(nei) 未能達成解決(jue) 辦法,提出磋商要求的成員方可將該問題提交給“補貼和反補貼措施委員會(hui) ”。如它認定存在嚴(yan) 重消極作用和損害,可建議實施補貼的成員方以能夠消除這些影響的方式修改其補貼計劃。委員會(hui) 應在自受理之日起的120天內(nei) 提出結論。如果建議在60天內(nei) 未被執行,則委員會(hui) 可授權提出要求的成員方按照所認定存在的影響的程度和性質采取適當的反補貼措施。

2.反補貼措施的確定與(yu) 實施

反補貼措施的確定與(yu) 實施包括反補貼調查,就業(ye) 損害的確認和采取的補救、征收反補貼稅措施等。

(l)反補貼調查的發起

a.反補貼調查發起的基礎。對某項進口產(chan) 品進行正式的反補貼調查,應基於(yu) 受到有關(guan) 補貼措施不利影響的進口成員方國內(nei) 產(chan) 業(ye) 或其代表所提交的書(shu) 麵請求而正式發起。

B.反補貼調查申請書(shu) 的內(nei) 容。申請書(shu) 包括:補貼與(yu) 數量;損害狀況;補貼進口與(yu) 受損害的因果聯係。應充分證明某種已大量進口的產(chan) 品享有某種補貼和對申訴產(chan) 業(ye) 造成的損害。反補貼調查書(shu) 麵請求應包括以下內(nei) 容:申訴者的身份及代表的產(chan) 業(ye) ,產(chan) 品的數量與(yu) 價(jia) 值;受補貼產(chan) 品狀況,如出口國家或出口地、出口廠商、進口商名單;補貼的數量和性質;補貼進口產(chan) 品對國內(nei) 工業(ye) 的損害,如補貼進口量的演變,它們(men) 對國內(nei) 相同產(chan) 品價(jia) 格的影響,對國內(nei) 工業(ye) 的衝(chong) 擊影響等。

C.當局在對申請書(shu) 的證據的準確性和充分性予以審核後,如果確認,可開始進行調查;如發現證據不足,應盡快拒絕調查申請和終止調查。

調查不能妨礙海關(guan) 程序,調查應自發起日的一年內(nei) ,最長不能多於(yu) 18個(ge) 月內(nei) 結束。

(2)反補貼調查的程序

第一,在反補貼調查中,有關(guan) 利益成員方和全部利益方以書(shu) 麵形式提出其認為(wei) 與(yu) 調查有關(guan) 的情況和意見,並盡快通知所有有利害關(guan) 係的各當事者。

第二,出口商、外國生產(chan) 商或有利害關(guan) 係的成員方在受到問卷調查後的30天內(nei) 予以答複,必要時可再延長30天。

第三,在調查中,調查當局對屬於(yu) 機密性質的資料、信息,如未經同意,不得泄露。

第四,在征得企業(ye) 、當事成員方的同意後,可到其他成員方境內(nei) 進行調查。

第五,在利益成員方或利益各方在合理的時間內(nei) 拒絕接受或不提供必要的信息,或嚴(yan) 重阻礙調查,則肯定的和否定的,初步和最終的裁決(jue) ,可在已有事實的基礎上作出。

第六,在作出最終裁決(jue) 以前,調查當局應就形成決(jue) 定的重要事實通告利益成員方和所有利益方,以使利益各方有足夠時間維護其利益。

第七,調查當局也對被調查產(chan) 品的工業(ye) 用戶、消費者組織提供機會(hui) ,由其提供被調查產(chan) 品的補貼、損害和因果資料。

第八,在利益各方,尤其是小公司遇到資料提供的困難時,調查當局要進行幫助。

(3)對補貼損害和實質性損害威脅的確認

反補貼調查的目的是確認相同產(chan) 品的產(chan) 業(ye) 是否因補貼受到損害。

①損害的依據。損害的依據有二:一是受補貼產(chan) 品的進口量及補貼產(chan) 品對國內(nei) 相同產(chan) 品的價(jia) 格影響;二是受補貼產(chan) 品進口對國內(nei) 同類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者的後續衝(chong) 擊。

在衡量受補貼產(chan) 品的進口量時,要考慮按絕對量或與(yu) 在進口成員方的生產(chan) 或消費相比,一直有重大的增長;在受補貼進口產(chan) 品對價(jia) 格的影響方麵,要考慮與(yu) 國產(chan) 同類產(chan) 品相比,它是否有重大的削價(jia) ,或大幅度地壓低價(jia) 格或阻止價(jia) 格提高。

測定受補貼產(chan) 品對進口成員方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的影響應綜合考慮下述因素。這些因素計有:生產(chan) 、銷售、市場份額、利潤、生產(chan) 率、投資收益、資本利用率的現實和潛在的下降;影響國內(nei) 價(jia) 格的要素;對資金流動、庫存、就業(ye) 、工業(ye) 、增長。

集資和投資能力的現實和潛在的副作用;在農(nong) 業(ye) 中,是否由此增加了政府支持計劃的負擔。

②實質性損害威脅的認定。在作出存在實質性損害威脅的認定時,調查當局應特別考慮下述因素,它們(men) 包括:補貼的性質或受控補貼對貿易的影響;受補貼產(chan) 品進口國國內(nei) 市場的高增長率表明進口的巨大增長;出口商有足夠自由處置能力的巨大增長表明受補貼產(chan) 品對進口成員方市場出口的巨大增長;受補貼商品進口後的價(jia) 格對國內(nei) 價(jia) 格的重大壓低或抑製作用,將使進口需求提高;受調查的國產(chan) 品的庫存狀況。

③受補貼的進口產(chan) 品造成的損害和實質性損害威脅被認定後,可作出采取反補貼措施的申請。

(4)反補貼措施的種類與(yu) 實施

a.采取臨(lin) 時措施。如果反補貼調查當局初步肯定存在補貼,且對進口成員方國內(nei) 產(chan) 業(ye) 已造成實質性損害或嚴(yan) 重威脅,為(wei) 防止在調查期間繼續造成損害,可采取臨(lin) 時措施。臨(lin) 時措施可采用臨(lin) 時反補貼稅的形式,臨(lin) 時反補貼稅由初步確定的補貼額所存交的現金存款或債(zhai) 券來擔保。臨(lin) 時措施不得早於(yu) 自發起調查之日起後的60天;實施臨(lin) 時措施應限定在盡量短的時期內(nei) ,不得超過4個(ge) 月。如果最終確認了損害,或在認定損害威脅的同時又認定在不采取臨(lin) 時措施,其影響肯定會(hui) 導致損害時,對於(yu) 本應實施臨(lin) 時措施的那一段時期可以追溯征收反補貼稅。若最終認定的反補貼稅額高於(yu) 原現金存款或債(zhai) 券所擔保的餘(yu) 額,超出部分不應再征收;如低於(yu) 原現金存款或債(zhai) 券所擔保的金額,對於(yu) 多收部分應盡快地退回。若反補貼調查的最終結論是否定的,則在執行臨(lin) 時措施期間所提交的現金存款或債(zhai) 券擔保都應盡快退回。

B.補救承諾。如果在反補貼調查期間,出現下述情況,反補貼調查可停止或中止。第一,出口成員方政府同意取消補貼,或采取其它措施;第二,出口商同意修正其價(jia) 格,使調查當局滿意地認為(wei) 補貼所造成的損害性影響已消失。這樣就算達成了“補救承諾”。補救承諾達成後,則反補貼調查應停止或中止。如果以後的情況表明不存在產(chan) 業(ye) 損害或損害威脅,補救承諾應自動取消。補救承諾可以由出口成員方提出要求,也可以由反補貼調查當局提出建議,但不能強迫出口商承擔這一承諾。補救承諾的期限不得長於(yu) 反補貼稅所執行的期限。

C.反補貼稅。如果反補貼調查最終裁定存在補貼和產(chan) 業(ye) 損害,進口成員方當局便可決(jue) 定對受補貼進口產(chan) 品征收反補貼稅,但它不得超過經確認而存在的補貼額,且應無歧視地征收。但對於(yu) 已撤回的補貼或已按本協定規定作出承諾的供應國的進口應給予例外。

反補貼稅的執行期限隻能以抵銷補貼所造成的損害所必需的時間為(wei) 準執行期限不得長於(yu) 5年。如調查當局通過調查確認有“充分理由”繼續執行可適當延長期限。

(5)反補貼調查與(yu) 裁定透明度的保持

為(wei) 使反補貼調查與(yu) 裁定的公正與(yu) 有效,《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要求透過下述辦法保持其透明度:

第一,公告反補貼調查的發起。進口成員方政府當局在發起調查時,應向有關(guan) 當事者發出通知並公開通告。其內(nei) 容主要有:出口國名稱和涉及的產(chan) 品發起調查的日期;有關(guan) 補貼行為(wei) 的說明;對造成所提及的損害的因素的簡要證明;有利益關(guan) 係的當事者投寄陳述的地址及陳述意見的時限。

第二,對於(yu) 任何初步的或最終的肯定或否定的裁定,或接受價(jia) 格承諾的決(jue) 定、承諾終止或承諾撤回的決(jue) 定,都要予以公開通告。

3,反補貼措施實施的機構與(yu) 措施

①成立補貼與(yu) 反補貼委員會(hui) (Committee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該機構由本協議的各成員方代表組成,執行本協議或全體(ti) 成員方所授予的職責,並就實施與(yu) 其目標有關(guan) 的事項向各成員方提供磋商機會(hui) 。該委員會(hui) 設立由五位補貼與(yu) 貿易關(guan) 係方麵資深獨立專(zhuan) 家組成的常設專(zhuan) 家組,可就準備實行或正在執行的任何補貼與(yu) 任何成員方進行磋商,並提供谘詢意見。

②通告補貼內(nei) 容並接受監督

各成員方應在每年6月30日以前提交有關(guan) 補貼的通告,其內(nei) 容包括如下各項:補貼形式(即贈予、貸款、稅收減讓等);單位補貼量、補貼總量或補貼年預算總量;政策目標和補貼目的;補貼期限;可用於(yu) 估算補貼的貿易影響的統計數字。

此外,各成員方應就反補貼稅所采取的所有初步或最終的行動及時向委員會(hui) 提交為(wei) 期半年的報告。各成員方還應通告其發起反補貼調查的主管當局和調查過程的程序。

補貼和反補貼委員會(hui) 在每次定期舉(ju) 行的會(hui) 議上對各成員方提交的報告予以審查,以進行監督。

4.有關(guan) 發展中成員方和轉向市場經濟國家的補貼措施

發展中國家成員方可以在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生效後的8年內(nei) ,以漸進的方式消除出口補貼,但不能提高現有的補貼水平。如在8年期後,仍要實施時,應提前一年與(yu) “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委員會(hui) ”磋商,在獲得批準後,方可繼續;否則,應在8年期滿後的兩(liang) 年內(nei) 取消所遺留的出口補貼。

如果發展中國家成員方的受補貼的產(chan) 品連續兩(liang) 年在世界貿易中取得了了3.25%以上的比重,則出口補貼應予取消。

對發展中國家成員方進行的反補貼,在下述情況出現時,應立即終止。第一,對有關(guan) 產(chan) 品的全部補貼水平未超過其單位價(jia) 值的2%。第二,有關(guan) 受補貼進口產(chan) 品占進口成員方該產(chan) 品進口總量未超過4%。

另外,正在實施由中央計劃經濟向市場、自由企業(ye) 經濟過渡的成員方,可以在補貼與(yu) 反補貼措施協議生效後的3年內(nei) 繼續實施某些“被禁止使用的補貼措施”而不受反對。若有必要還可以向“補貼和反補貼措施委員會(hui) ”要求適當延長免責期限。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