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ye) 園區是中新兩(liang) 國領導人共同決(jue) 策的政府合作項目。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達《關(guan) 於(yu) 開發建設蘇州工業(ye) 園區有關(guan) 問題的批複》。2月26日,李嵐清副總理和新加坡內(nei) 閣資政李光耀分別代表兩(liang) 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了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ye) 園區的協議。同年5月12日,蘇州工業(ye) 園區正式實施啟動。
蘇州工業(ye) 園區行政轄區麵積253平方公裏。其中,中新合作區規劃麵積70平方公裏,首期開發8平方公裏;規劃居住人口50萬(wan) ,人口密度為(wei) 每平方公裏6000人;計劃吸引各類投資1000億(yi) 美元,投資密度每平方公裏15億(yi) 美元左右。蘇州工業(ye) 園區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現代化、國際化、園林化的高科技工業(ye) 園區。
黨(dang) 中央、國務院對搞好蘇州工業(ye) 園區開發建設十分重視和關(guan) 心。江澤民總書(shu) 記三次親(qin) 臨(lin) 園區視察,並要求“加快建設蘇州工業(ye) 園區,為(wei) 發展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積累新經驗”,希望“把蘇州工業(ye) 園區建設成為(wei) 具有國際競爭(zheng) 能力的高科技工業(ye) 園區。園區開發建設以來,李鵬委員長、朱鎔基總理、胡錦濤副主席、尉健行書(shu) 記、李嵐清副總理等50多位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親(qin) 臨(lin) 視察,對園區發展作了許多重要指示。
在黨(dang) 中央、國務院和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關(guan) 心支持下,在蘇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園區開發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已成為(wei) 國內(nei) 發展速度最快、最具競爭(zheng) 力的開發區之一。園區發展的成就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1、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與(yu) 開發之初相比,2001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翻了四番多,達180億(yi) 元,人均GDP為(wei) 1.2萬(wan) 美元;財政收入增長了48倍,達到24億(yi) 元;進出口總額從(cong) 幾百萬(wan) 美元擴大到37億(yi) 美元,其中出口達到16億(yi) 美元;新增就業(ye) 崗位3萬(wan) 餘(yu) 個(ge) ,職工人均收入增長了3倍,區域經濟社會(hui) 實現了跨躍式發展。
2、國際資本加快集聚。全區共批準設立外商投資項目725個(ge) ,累計實現合同外資124億(yi) 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6.5億(yi) 美元;累計注冊(ce) 內(nei) 資企業(ye) 3818家,注冊(ce) 資金達111億(yi) 元,。其中,41家世界五百強企業(ye) 在區內(nei) 投資了47個(ge) 項目,投資總額超過10億(yi) 美元的項目有3個(ge) ,上億(yi) 美元的項目有26個(ge) ,超過3000萬(wan) 美元的項目有60個(ge) ,電子通訊、精密機械、生物製藥、新材料等支柱產(chan) 業(ye) 的比重已達75%,其中電子資訊產(chan) 業(ye) 比重為(wei) 35%。
3、基礎配套迅速完善。截止到2001年底,全區共完成全社會(hui) 固定資產(chan) 投資454億(yi) 元,其中基礎設施投入89億(yi) 元;累計開發麵積達13.5平方公裏。區內(nei) 形成了縱橫交錯的高等級道路、四通八達的地下管線、“九通一平”基礎設施和一批高品質源廠。同時,新增綠地420萬(wan) 平方米,綠化率達40%,並通過了ISO14001認證,營造了優(you) 美的生態環境。
4、體(ti) 製機製日現活力。中新雙方共同為(wei) 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工作密切合作。在新加坡政府部門和法定機構的大力支持下,園區不斷加快與(yu) 國際經濟接軌進程。不僅(jin) 組織近900人次各類專(zhuan) 業(ye) 管理人員赴新培訓,而且頒布實施了45項新管理辦法,在城市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麵建立了全新的、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的運作體(ti) 製。
新世紀之初是園區加快發展的關(guan) 鍵時期,園區將力爭(zheng) 用三年左右時間,使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財政收入、引進外資和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再翻一番,努力增創“優(you) 美環境、優(you) 質服務、優(you) 秀人才”新優(you) 勢。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技術和資本密集、具有輻射帶動效應的高科技項目,增強園區經濟發展的後勁與(yu) 潛力,力爭(zheng) 累計合同利用外資超過200億(yi) 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00億(yi) 美元。二是加大開發投入力度。集中全區資源,再投入10億(yi) 美元,加快向東(dong) 開發,基本完成二、三期主幹道框架及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現代化建設水平。三是加大人氣、商氣集聚力度。新開工商品住宅200萬(wan) 平方米,新增綠地600萬(wan) 平方米,常住人口超過5萬(wan) 人,同時努力為(wei) 區內(nei) 企業(ye) 和居民營造一個(ge) 功能配套齊全的良好環境。四是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力爭(zheng) 5年內(nei) ,引進培育100家以上具有一定國際品牌和市場占有率的軟件企業(ye) 及研發機構,中新合作區內(nei) 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和受過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分別超過70%和50%,博士生和碩士生所占比例達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