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製改革以來, 出口退稅 政策多次變動完善,形成了現行生產(chan) 企業(ye) 自營(委托)出口與(yu) 外貿出口不同退稅方式的局麵。筆者試根據生產(chan) 企業(ye) 自營(委托)出口與(yu) 外貿出口計算 出口退稅 差異,分析其對稅收有關(guan) 方麵的影響。
現行外貿企業(ye) 出口貨物應退增值稅稅額,依進項稅額計算,具體(ti) 計算公式為(wei) :應退稅額=出口貨物數量×加權平均進價(jia) ×退稅率,其退稅依據是外貿企業(ye) 購進出口貨物的進價(jia) 。而生產(chan) 企業(ye) 自營(委托)出口應退的增值稅是執行“免、抵、退”或“先征後退”,(不管是執行“免、抵、退”還是“先征後退”,從(cong) 增值稅角度來看,對企業(ye) 來講,最終結果是一致的), 出口退稅 的稅額取決(jue) 於(yu) 出口的離岸價(jia) 銷售收入及其進項稅額。
在日常稅收管理中,大部分企業(ye) 采用自營出口或委托外貿出口,自行辦理出口退稅的形式,也有部分企業(ye) 是把貨物銷售給外貿出口,由外貿企業(ye) 辦理出口退稅的形式。這兩(liang) 種形式由於(yu) 在退稅方麵采用不同的退稅方式,由此也產(chan) 生了不同的結果。例如:某中外合資企業(ye) ,A公司以農(nong) 產(chan) 品為(wei) 原材料生產(chan) 工業(ye) 品出口,1999年上半年自營出口 11,700萬(wan) 元,可抵扣的進項稅額為(wei) 1,200萬(wan) 元,該公司自營出口執行先征後退,征稅率為(wei) 17%,退稅率為(wei) 9%,則上半年應納增值稅額為(wei) 11,700 ×17%-1,200=789萬(wan) 元,出口環節應退增值稅11,700×9%=1,053萬(wan) 元。征稅機關(guan) 可征增值稅789萬(wan) 元,退稅機關(guan) 應退稅1,053萬(wan) 元,退稅扣減征稅後該企業(ye) 實際可得到的稅收補貼為(wei) 1,053-789=264萬(wan) 元。
若A公司有關(guan) 聯外貿B公司, A公司把產(chan) 品以同樣的價(jia) 格銷售給B公司,B公司再以同樣的價(jia) 格銷售到境外,A公司開具增值稅專(zhuan) 用發票價(jia) 稅合計11,700萬(wan) 元,則A公司應納增值稅為(wei) 10,000×17%-1,200=500萬(wan) 元,B公司可得到退稅10,000×9%=900萬(wan) 元。稅務機關(guan) 征稅500萬(wan) 元,退稅機關(guan) 退稅900萬(wan) 元, A、B兩(liang) 公司實際可得到的稅收補貼為(wei) 900-500=400萬(wan) 元。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men) 不難發現,為(wei) 什麽(me) 同樣的外銷收入,卻產(chan) 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一、從(cong) 征稅機關(guan) 來看,前者A公司自營出口可征稅789萬(wan) 元,後者卻隻能征稅500萬(wan) 元,相差達到289萬(wan) 元。顯然,企業(ye) 自營出口有利於(yu) 征稅機關(guan) ,因為(wei) 多征的289萬(wan) 元可以作為(wei) 稅收任務收入,相對來講有利於(yu) 地方政府。
二、從(cong) 退稅機關(guan) 來看,前者A公司自營出口可退稅1,053萬(wan) 元,後者卻隻能退稅900萬(wan) 元,相差達到153萬(wan) 元。顯然,企業(ye) 自營出口增大國家退稅規模,增加出口退稅壓力。
三、從(cong) A、B兩(liang) 公司來看,自營出口實際得到的稅收補貼是264萬(wan) 元,而通過外貿出口實際得到的稅收補貼是400萬(wan) 元,兩(liang) 者相差達到136萬(wan) 元。顯然,通過外貿出口對A、B公司更加劃算。
筆者認為(wei) ,產(chan) 生以上原因在於(yu) 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從(cong) 征稅方麵來看,產(chan) 生征稅差異是由於(yu) 計稅價(jia) 格的不同造成的,即由於(yu) 自營出口的計稅價(jia) 格是按離岸價(jia) 全部收入計算,而產(chan) 品銷售外貿出口的計稅價(jia) 格是按不含稅的收入計算應納稅額。從(cong) 上麵例子可以看出,前者計稅價(jia) 格是11,700萬(wan) 元,後者計稅價(jia) 格是1,000萬(wan) 元,相差1,700萬(wan) 元,必然產(chan) 生1,700× 17%=289萬(wan) 元的征稅差額。
二、從(cong) 退稅方麵來看,產(chan) 生退稅差異是由於(yu) 退稅的計算依據不同造成的,即由於(yu) 前者是按出口的離岸價(jia) 11,700萬(wan) 元計算出口退稅,後者是按銷售以給外貿的價(jia) 格10,000萬(wan) 元計算出口退稅,也即相差1,700萬(wan) 元,必然產(chan) 生1,700×9%=153萬(wan) 元的退稅差額。
三、征稅率與(yu) 退稅率的不同,是造成出口企業(ye) 實際得到稅收補貼差異的根本原因。在征稅率與(yu) 退稅率一致的情況下,企業(ye) 實際得到的稅收補貼數額將一樣。如上例,在退稅率提高到17%的情況下,前者應退稅額為(wei) 1,989萬(wan) 元,扣除征稅789萬(wan) 元,實際得到的稅收補貼是1,200萬(wan) 元。後者應退稅款為(wei) 1,700萬(wan) 元,扣除征稅500萬(wan) 元,實際得到的稅收補貼也是1,200萬(wan) 元。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wei) 應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加以完善:
一、統一出口計稅價(jia) 格,對自營(委托)出口的離岸價(jia) 視同含稅收入,在計算征稅與(yu) 退稅時換算成不含稅收入,實現自營(委托)出口與(yu) 銷售給外貿出口計稅價(jia) 格的一致。
二、改變對生產(chan) 企業(ye) 自營(委托)出口的退稅的計算方法。以執行“免、抵、退”稅為(wei) 例,應改由按進項金額乘征稅率與(yu) 退稅率之差計算不予抵扣進項稅額或不予退稅額,因為(wei) 現行自營出口退稅的最致命弱點有二:一是在退稅率遠低於(yu) 征稅率的情況下,很容易產(chan) 生征稅大於(yu) 退稅的問題,即產(chan) 生出口征稅的問題,這從(cong) 理論到實際都是很難讓人理解,不利於(yu) 支持企業(ye) 出口創匯;二是由於(yu) 出口價(jia) 格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出口退稅或征稅的多少,而外商投資企業(ye) 製定出口價(jia) 格的隨意性,往往會(hui) 由於(yu) 外商隨意壓低出口價(jia) 格,或生產(chan) 企業(ye) 與(yu) 外貿企業(ye) 勾結壓低出口價(jia) 格,造成出口多退稅的情況,不利於(yu) 維護稅法的嚴(yan) 肅性。在出現征稅大於(yu) 退稅的情況下,企業(ye) 不得不通過壓低出口價(jia) 格來達到少繳增值稅的目的,一方麵使得出口退稅政策失效,另一方麵使現行反避稅的任務由所得稅環節向流轉稅環節擴大,進一步加大了反避稅的難度。
三、提高退稅率,逐步縮小退稅率與(yu) 征稅率之差。由此必須完善稅收政策,加大征管力度,堵塞漏洞,努力提高稅收管理水平,使實際稅率不斷接近名義(yi) 稅率,最終達到退稅率等於(yu) 征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