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海關(guan) 最早設立於(yu) 1942年1月1日,當時名稱為(wei) "洛陽關(guan) "。太平洋戰爭(zheng) 爆發後,日本占領上海租界,中國海關(guan) 總稅務司署不能在上海存在下去,國民黨(dang) 政府財政部在重慶重新建立起海關(guan) 總稅務司署,並且決(jue) 定在未淪陷區內(nei) 原未設有海關(guan) 機構的地方設立海關(guan) 。洛陽關(guan) 就是在這時和西安關(guan) 、蘭(lan) 州關(guan) 、上饒關(guan) 、曲江關(guan) 同時建立的,洛陽關(guan) 當時設在洛陽東(dong) 華街2號,稅務司為(wei) 李桐華,副稅務司為(wei) 周寶蔭,下設界首、南陽、鎮平、漯河、郟縣、禹縣等6個(ge) 直關(guan) 和關(guan) 林、車站、郵局三個(ge) 直所,內(nei) 設會(hui) 計、秘書(shu) 、監察、總務、驗估等5科,總人數在200人左右。抗戰後期,戰局緊張,洛陽關(guan) 曾於(yu) 1944年3月向西撤到西安,抗戰勝利後於(yu) 1946年5月正式撤消。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洛陽、三門峽等內(nei) 陸地區的對外經濟迅速發展,特別是洛陽,大工業(ye) 集中,科研單位集中,利用外資項目集中,三資企業(ye) 已多達300多家,並且有著十分豐(feng) 富的旅遊資源,礦藏物產(chan) 資源,還有著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為(wei) 適應豫西地區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形勢,國務院於(yu) 1992年8月批準在洛陽設立海關(guan) 。1993年1月1日,洛陽海關(guan) 籌備組成立,原鄭州海關(guan) 貨管處處長常開建任籌備組組長,邊籌建邊開展業(ye) 務。1993年2月4日開始承擔洛陽航空口岸旅檢業(ye) 務,6月開始承擔洛陽關(guan) 區進出口貨物查驗工作。1994年10月承擔國家重點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施工設備材料監管業(ye) 務。1995年10月12日正式開關(guan) ,隸屬鄭州海關(guan) 。關(guan) 址設在澗西區周山東(dong) 路,占地麵積11332平方米,建築麵積11506平方米。
洛陽海關(guan) 內(nei) 設辦公室、綜合業(ye) 務科、監管科、調查科和加工貿易監管科。主要業(ye) 務有:接受進出口貨物、物品的報關(guan) ,並實施查驗,征收關(guan) 稅和進口環節稅;各種進出口貨物的減免稅審批及後續管理;加工貿易、易貨貿易的登記備案和後續管理;對各類與(yu) 進出口活動有關(guan) 的企事業(ye) 單位進行海關(guan) 注冊(ce) 登記包括外商投資企業(ye) 、外國常駐機構的登記備案和管理;負責關(guan) 區裏的報關(guan) 員培訓;對保稅工廠、保稅倉(cang) 庫、海關(guan) 監管倉(cang) 庫進行審批及管理;對企業(ye) 進行海關(guan) 信譽等級評估,實施分類管理;對各類與(yu) 進出口活動有關(guan) 的企事業(ye) 單位進行海關(guan) 稽查;對寄售代銷、維修服務、租賃業(ye) 務進行審批管理;辦理境外捐贈有關(guan) 手續;監管進出境運輸工具;監管免稅商店的進口貨物和進出境產(chan) 品、技術交流物品及展覽品;查處各種走私、違規行為(wei) ;編製海關(guan) 統計和辦理其他海關(guan) 業(ye) 務。
洛陽海關(guan) 全麵貫徹“依法行政、為(wei) 國把關(guan) ”的工作方針,狠抓隊伍建設和業(ye) 務基礎建設,深入紮實地開展了以“公正、廉潔、文明、高效”為(wei) 目標的創建“海關(guan) 文明窗口”活動,在關(guan) 員中大力推行文明服務用語,規範並公開了各業(ye) 務環節的辦事程序和辦事時限,實行服務承諾製,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在業(ye) 務工作中,把支持、服務小浪底工程作為(wei) 工作重點和中心,對工程采取了人員、時間、交通工具、政策和技術等方麵的“五保證”措施;采取上門服務、特事特辦、查驗貨物不過夜等措施,全力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ye) 外向型經濟發展。調整了旅檢現場布局和作業(ye) 流程,使旅檢工作逐步向國際慣例靠攏,有力地促進了洛陽及整個(ge) 豫西地區對外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