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家中國企業全資收購了泰國普吉島的固體廢物處理廠。利用當地的生活垃圾進行焚燒發電。本期的《龍行天下》來到了泰國,讓我們一起看一看,中國的垃圾發電企業是怎樣走出海外的,在海外經營過程中又麵臨著哪些難題?
2016年,一家中國企業全資收購了泰國普吉島的一個垃圾發電廠,而這一舉動主要得益於泰國推出的可再生能源政策。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泰國政府麵臨著日益突出的電力供需矛盾。目前,泰國以火力發電為主,尤其依賴天然氣。然而,天然氣、煤炭等資源逐漸匱乏,泰國政府將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
與此同時,泰國作為旅遊大國,垃圾回收和處理已成為當地一大難題。以普吉島為例,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多達1400噸,但當地原有的垃圾焚燒廠每天僅能處理百餘噸。對當地政府來說,請私營公司來投資垃圾焚燒發電,既能解決政府財政預算不足的問題,又能解決垃圾難題,並提供更多的電量。
泰國普吉島市長 許得意:“對於普吉市政府,請私營公司來投資,主要是因為政府沒有足夠的財政預算來投資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政府製定政策,提高電價,給予補貼,吸引私企投資。”
對外資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泰國政府持開放態度,規定不同的稅收減免政策。
泰國普吉島中國某水務公司總經理 餘維鈞:“泰國政府在可再生能源方麵,出台了很多政策。在上網補貼的電價裏麵,給予了很大一部分的支持。”
中國企業在泰國投資可再生能源獲利,固然有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麵的優勢,但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
中國某水務公司總經理 於龍:“垃圾發電主要是兩塊收入,一部分是政府給的垃圾補助費,另一個是上網的電價。中國上網電價大概6毛5分錢一度電。泰國大約是1塊錢的補助費。這是政策上的一個便利,比中國好一點。”
根據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過往經驗來看,政府對於新興行業的補貼和財政優惠措施具有相當程度的階段性。對於可再生能源來說,發展初期補貼是必須,最終取消補貼也是必然。
中國某水務公司總經理 於(yu) 龍:“任何一個(ge) 國家的新能源政策性補助都是會(hui) 有變動的。”

瑞豐(feng) 德永(Richful Deyong)2008年始創於(yu) 香港,係卓佳(Tricor)集團成員,是亞(ya) 洲具有領先地位的專(zhuan) 業(ye) 服務機構。在全球21個(ge) 國家/地區47個(ge) 城市設有辦事處,擁有2500多名員工,服務超過50000多客戶,1300間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500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ya) 上市公司,名列財富雜誌500強企業(ye) 超40%及眾(zhong) 多跨國知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