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德政治關(guan) 係
中國與(yu)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於(yu) 1972年10月11日建交。
建交後各方麵關(guan) 係總體(ti) 發展順利。
1978~1989年兩(liang) 國高層互訪頻繁。
兩(liang) 國外交部建立了外長互訪和在聯大會(hui) 晤及外交部官員定期磋商等不同層次、各種形式的政治磋商製度。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後,聯邦德國參加對華製裁,兩(liang) 國關(guan) 係降到僅(jin) 維持一般事務性接觸狀態。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兩(liang) 國關(guan) 係逐步恢複和改善。
1990年9月兩(liang) 國外長在聯大恢複會(hui) 晤。
1992年中德關(guan) 係進一步改善,走上了正常發展軌道。
1993年德政府決(jue) 定不批準向台灣出售潛艇,兩(liang) 國關(guan) 係出現積極發展勢頭,9月德國政府提出以中國為(wei) 中心的新亞(ya) 洲政策,11月德國總理科爾第三次訪華。1994年喬(qiao) 石委員長和李鵬總理先後訪德。
1995年中德關(guan) 係全麵發展,7月江澤民主席對德進行國事訪問,11月德國總理科爾第四次訪華。兩(liang) 國密切的政治關(guan) 係有力地推動了其他領域雙邊關(guan) 係尤其是經貿關(guan) 係的發展。但1996年6月德議會(hui) 通過了“改善西藏人權狀況”的反華決(jue) 議,使兩(liang) 國關(guan) 係受到嚴(yan) 重幹擾。9月兩(liang) 國外長在聯大期間會(hui) 晤,德方在會(hui) 晤中強調德政府奉行“一個(ge) 中國”的政策,認為(wei) 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兩(liang) 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分歧應通過對話解決(jue) 。11月,赫爾佐克總統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
1998年4月,朱鎔基總理和唐家璿外長在倫(lun) 敦亞(ya) 歐會(hui) 議期間分別會(hui) 晤了科爾總理和金克爾外長。
1998年10月德國施羅德政府組成後,強調要保持對外政策的連續性,重視與(yu) 中國的關(guan) 係。1999年3月唐家璿外長訪問德國。5月施羅德總理對中國進行了工作訪問,並於(yu) 11月正式訪華,就進一步加強雙邊關(guan) 係問題同中國領導人交換了看法。
2000年3月傅全有總參謀長訪德。6月底朱鎔基總理正式訪德。9月吳儀(yi) 國務委員訪德並出席漢諾威世博會(hui) 中國館館日活動。10月政治局常委尉健行應社民黨(dang) 邀請訪德。11月德社民黨(dang) 總書(shu) 記明特費林訪華。12月德副總理兼外長菲舍爾訪華。
2001年2月德國防部長沙爾平訪華,為(wei) 德國防部長首次來訪。菲舍爾外長5月來京出席第三屆亞(ya) 歐外長會(hui) 議。吳邦國副總理6月訪德。施羅德總理10月底第三次訪華。國家副主席胡錦濤11月訪問德國。
2002年3月,中央軍(jun) 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訪問德國,這是中國國防部長首次訪德。4月,江澤民主席對德國進行了第二次國事訪問。5月,德政府修訂亞(ya) 洲戰略,更加重視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發展對華關(guan) 係。10月,雙方舉(ju) 行了一係列大型活動慶祝兩(liang) 國建交30周年,兩(liang) 國元首和外長互致賀電,德前總統謝爾和馮(feng) •魏茨澤克訪華。11月,唐家璿外長訪德。12月,德國總理施羅德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並出席上海磁浮列車通車典禮。
2003年9月,德國總統勞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11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兆國訪問德國。12月,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
2004年5月,溫家寶總理正式訪問德國,兩(liang) 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在中國與(yu) 歐盟全麵戰略夥(huo) 伴關(guan) 係框架內(nei) 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夥(huo) 伴關(guan) 係。7月,德國副總理兼外長菲舍爾訪華。11月,曾培炎副總理訪問德國並參加在漢堡舉(ju) 行的中歐論壇首次會(hui) 議。12月,施羅德總理對華進行工作訪問。其間,雙方簽署《中德關(guan) 於(yu) 在北京中南海與(yu) 柏林聯邦總理府之間建立直通保密線路的協議》等多項政府協議和經貿合同。在曾培炎副總理陪同下,施羅德總理還訪問長春並出席東(dong) 北三省與(yu) 德國經貿合作座談會(hui) 。
2005年3月和4月,德聯邦參議院議長普拉策克和聯邦議院議長蒂爾澤相繼訪華。這是德兩(liang) 院議長首次正式訪華。吳邦國委員長與(yu) 蒂爾澤議長舉(ju) 行了會(hui) 談,並共同簽署了聯合聲明,將兩(liang) 國議會(hui) 之間的各項交流與(yu) 合作機製化。5月,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周永康訪德。5月和7月,胡錦濤主席在莫斯科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zheng) 勝利60周年慶典及在蘇格蘭(lan) 出席八國集團“8+5”對話會(hui) 期間與(yu) 德國總理施羅德會(hui) 見。11月10日至13日,胡錦濤主席對德進行了首次國事訪問,取得了實質性成果和圓滿成功,推動了中德關(guan) 係進一步發展。12月1日,溫家寶總理與(yu) 德新任總理默克爾進行了熱線通話。
2006年2月22日至23日,應李肇星外長邀請,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3月2日,溫家寶總理應約與(yu) 德國總理默克爾進行了熱線通話。5月21日至23日,默克爾總理首次正式訪華,雙方就進一步發展雙邊關(guan) 係達成廣泛共識。6月6日,溫總理應約再次與(yu) 默進行熱線通話,雙方主要就伊朗核問題交換了意見。9月13至14日,溫總理對德國進行了工作訪問,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訪問期間,雙方簽署了《中德青年交流的協議》、《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與(yu) 德國專(zhuan) 利商標局2007年知識產(chan) 權合作紀要》等8項協議。11月9日至10日,中德首輪副外長級戰略對話在北京舉(ju) 行。12月21日,溫總理應約與(yu) 默進行熱線通話,雙方主要就雙邊關(guan) 係和國際局勢交換了看法。
2007年3月19日,溫家寶總理應約與(yu) 德國總理默克爾進行了熱線通話,就雙邊關(guan) 係和國際熱點問題交換了意見。2007年5月23日至26日,克勒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5月31日,胡錦濤主席應約與(yu) 默克爾總理通話。6月1日,楊潔篪外長與(yu) 施泰因邁爾外長通電話。6月8日,胡錦濤主席在德出席G8+5對話會(hui) 期間會(hui) 見默克爾總理。8月26日至29日,默克爾總理對中國進行第二次正式訪問,宣布啟動為(wei) 期三年的德在華係列活動“德中同行”。10月,中德建交35周年,胡錦濤主席和克勒總統、楊潔篪外長和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互致賀電。
2007年9月,默克爾總理在總理府會(hui) 見達賴,雙邊關(guan) 係受到嚴(yan) 重負麵影響。9月、11月和2008年1月,楊潔篪外長分別在第62屆聯大、在華盛頓出席中東(dong) 問題國際會(hui) 議和在柏林出席伊朗核問題六國外長會(hui) 期間會(hui) 晤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德方表示,德方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guan) 係,將繼續堅定奉行一個(ge) 中國政策,承認台灣和西藏是中國領土一部分,堅決(jue) 反對台灣“入聯公投”,不支持、不鼓勵謀求西藏獨立的任何努力。
2008年2月15日,溫家寶總理應約與(yu) 德國總理默克爾通話。默表示,本屆聯邦政府將繼續奉行積極的對華政策和久經考驗的一個(ge) 中國政策,德反對台灣“入聯公投”,不支持“西藏獨立”。4月,中德第八屆法治國家對話在德國慕尼黑舉(ju) 行。6月10日,溫家寶總理應約與(yu) 默克爾總理通電話,就雙邊關(guan) 係和共同關(guan) 心的問題交換意見。6月13日至15日,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訪華,溫家寶總理、國務委員戴秉國分別會(hui) 見,外交部長楊潔篪與(yu) 施舉(ju) 行會(hui) 談。7月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日本出席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hui) 期間與(yu) 默克爾總理簡短寒暄。8月,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來華出席北京奧運會(hui) 開幕式,德國防部長容、柏林市長沃沃萊特及內(nei) 政部長朔伊布勒分別來華觀摩北京奧運會(hui) 。9月7日至11日,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會(hui) 見默克爾總理,與(yu) 德國經濟與(yu) 技術部長格洛斯舉(ju) 行會(hui) 談,並出席中歐論壇第三次會(hui) 議開幕式。9月6日至8日,德總統克勒來華出席北京殘奧會(hui) 開幕式並觀摩部分比賽,胡錦濤主席會(hui) 見。10月23日至25日,默克爾總理來京出席第七屆亞(ya) 歐首腦會(hui) 議並正式訪華。溫家寶總理與(yu) 默克爾總理會(hui) 談,胡錦濤主席會(hui) 見。10月和11月,中德第二輪戰略磋商和第七次人權對話在北京舉(ju) 行。年內(nei) ,楊潔篪外長先後六次應約與(yu) 施泰因邁爾外長通電話。
2009年1月28日至29日,溫家寶總理第三次正式訪問德國,會(hui) 見德總統克勒,與(yu) 默克爾總理舉(ju) 行會(hui) 談,會(hui) 見副總理兼外長施泰因邁爾,並與(yu) 默克爾總理共同出席第五屆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雙方還發表了《中德關(guan) 於(yu) 共同努力穩定世界經濟形勢的聯合聲明》,簽署了多項雙邊合作文件。4月,中德第九屆法治國家對話在中國深圳舉(ju) 行。6月8日,中德第三輪副外長級戰略對話在京舉(ju) 行。6月25日,溫總理應約與(yu) 德國總理默克爾通話,就雙邊關(guan) 係和熱點問題交換了意見。7月6日至7日,“中德對話論壇”第五次會(hui) 議在柏林舉(ju) 行。10月10日至14日,習(xi) 近平副主席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會(hui) 見德總統克勒,分別與(yu) 總理默克爾、自民黨(dang) 主席韋斯特維勒舉(ju) 行會(hui) 談,並出席第61屆法蘭(lan) 克福書(shu) 展開幕式和中國主賓國活動開幕式。
二、中德經貿關(guan) 係
貿易:30多年來,德一直是我在歐洲最大貿易夥(huo) 伴。2002年我首次超出日本成為(wei) 德在亞(ya) 洲最大貿易夥(huo) 伴。2009年中德貿易額達到1057.3億(yi) 美元,同比減少8.1%。其中我對德出口499.2億(yi) 美元,減少15.7%;我從(cong) 德進口558.1億(yi) 美元,與(yu) 上年持平。我從(cong) 德主要進口機電設備、鐵路、汽車及船舶等運輸設備、化學品、光學、醫療儀(yi) 器等。我對德主要出口電器、機械設備、紡織原料及製成品、化學品和玩具等。
財政、技術合作:德是對華提供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1985年,兩(liang) 國政府簽訂了財政合作協定。財政合作領域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城市基礎設施、通訊、環保、林業(ye) 等領域。截至2008年10月,中德財政合作資金累計73.16億(yi) 美元。
1982年,兩(liang) 國簽訂技術合作協定。援助形式有技術合作項目、糧食援助、緊急援助、項目外獎學金生和資助研討會(hui) 。德是歐洲對華技術轉讓最多的國家,截至2009年底,我從(cong) 德引進技術13748項,金額485.2億(yi) 美元。
2003年4月,德政府決(jue) 定,在兩(liang) 國財政合作框架內(nei) 向我緊急提供價(jia) 值1000萬(wan) 歐元的醫療設備抗擊“非典”,是向我提供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之後,德政府及各界累計向我提供價(jia) 值約2400萬(wan) 歐元的援助,並將中德發展援助項下的2000萬(wan) 歐元用於(yu) 災後重建。是向我提供援助最多的歐洲國家。
直接投資:德是對華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截至2009年底,德在華實際投資163億(yi) 美元。德在華投資領域主要為(wei) 汽車、化工、發電設備、交通、鋼鐵、通信等,大部分為(wei) 生產(chan) 性項目,技術含量高,資金到位及時。德國企業(ye) 在華約有1700個(ge) 子公司或代表處,大眾(zhong) 、西門子、巴斯夫、戴姆勒、寶馬、拜耳等大公司均在華建立了獨資和合資企業(ye)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在德投資企業(ye) 約600餘(yu) 家。
金融:截至2009年底,共有12家德國銀行在華設立了12家分行、2家支行及13家代表處,另有2家德資非金融機構在華設有2家獨資公司。經批準,有5家德資機構入股中資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交通銀行4家中資銀行在德設立有分行。2004年12月,中國銀監會(hui) 與(yu) 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簽署了銀行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在保險業(ye) 方麵,截至2007年3月,共有6家德保險機構在境內(nei) 設立7家代表處,4家德保險機構在境內(nei) 設立9個(ge) 營業(ye) 性機構。兩(liang) 國保險業(ye) 監管機構於(yu) 2001年9月簽署了保險監管合作備忘錄,目前雙方正在商談開展技術合作項目的可能。
旅遊:2002年7月,中德簽署了《關(guan) 於(yu) 實施中國公民團組赴德國旅遊的諒解備忘錄》,2003年2月中國公民赴德旅遊團首發團成行。
三、科技、文化和教育交流及軍(jun) 事交往等
科技:中德兩(liang) 國於(yu) 1978年10月簽訂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在此協議框架下,雙方還簽訂有航天科技合作協定、海洋研究和海洋技術合作協議。1993年雙方簽署《中德政府在環境與(yu) 發展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和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中德兩(liang) 國政府間科技合作的《會(hui) 談紀要》。1995年雙方簽署了《關(guan) 於(yu) 成立中德高科技對話論壇的諒解備忘錄》。1997年4月中德高技術對話論壇成立,並舉(ju) 行了三次會(hui) 議。2000年10月18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hui) 與(yu) 德意誌研究聯合會(hui) 共建的“中德科學促進中心”成立。12月中德環境合作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2005年11月,中德在北京共同舉(ju) 辦了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hui) ,並通過了旨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北京宣言》。2006年1月,中德在青島舉(ju) 辦了第二屆中德環境論壇。兩(liang) 國已舉(ju) 行了19次科技合作聯委會(hui) 會(hui) 議。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等研究機構與(yu)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弗朗霍夫等機構建有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2006年11月,中德雙方共同舉(ju) 辦2005北京世界可再生能源大會(hui) ,並通過旨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北京宣言》。2008年10月,科技部長萬(wan) 鋼訪德,與(yu) 德國教育與(yu) 研究部長沙萬(wan) 舉(ju) 行會(hui) 談,並與(yu) 默克爾總理共同出席第三屆德國機械製造峰會(hui) 開幕式。
文化:兩(liang) 國於(yu) 1979年簽訂文化交流協定。近年來文化交流活躍,藝術展覽和商演頻繁。2001年9月中國作為(wei) 主賓國參加了第三屆柏林“亞(ya) 太周”。2002年4月,中德簽署了《關(guan) 於(yu) 中德互設文化中心的會(hui) 談紀要》。2005年11月,胡錦濤主席訪德期間,雙方簽署了新的文化合作協定,柏林中國文化中心正式奠基,2008年5月舉(ju) 行正式啟用儀(yi) 式。此外,“中德對話論壇”正式成立並舉(ju) 行了首次會(hui) 議,論壇第二次會(hui) 議於(yu) 2006年9月在北京舉(ju) 行,第三次會(hui) 議於(yu) 2007年7月在柏林舉(ju) 行,第四次會(hui) 議於(yu) 2008年7月在北京舉(ju) 行。在胡錦濤主席和克勒總統共同支持下,德國計劃於(yu) 2007年至2010年在華舉(ju) 辦係列文化活動——“德中同行”,其中首站活動已於(yu) 2007年成功於(yu) 南京落幕,第二、三站活動於(yu) 2008年分別在重慶和廣州舉(ju) 行。青年交流成為(wei) 雙邊交往的新亮點。應溫家寶總理邀請,400名德國青年中的300名已於(yu) 2007年分批訪華。2008年10月,應默克爾總理邀請,團中央第一書(shu) 記陸昊率400名青年代表團訪德,默克爾總理會(hui) 見代表團全體(ti) 成員。此外,德是2007年北京國際書(shu) 展主賓國,中國是2009年法蘭(lan) 克福書(shu) 展主賓國。
教育:80年代以來兩(liang) 國教育交流發展很快。2002年4月,兩(liang) 國簽訂《關(guan) 於(yu) 相互承認高等教育等值的協定》,這是中國與(yu) 西方發達國家簽署的第一個(ge) 此類協定。德還是我最大的職教合作夥(huo) 伴。迄今中德合作在德建立了8所孔子學院,其中6所已經正式運作。中國從(cong) 1974年起向德派遣留學人員。目前,我在德各類留學人員約3萬(wan) 人,在華學習(xi) 的德國學生總數為(wei) 2700多人。我400多所高校和德近百所高校建立了校際聯係。
軍(jun) 事交往:1976年兩(liang) 國在各自使館互設武官處。2001年2月和2002年3月,兩(liang) 國國防部長實現了互訪。2001年9月,中國海軍(jun) 艦艇編隊首次出訪歐洲時,訪問了德國海軍(jun) 威廉軍(jun) 港。2003年,德聯邦國防軍(jun) 總監察長施耐德漢上將訪華。2005年6月,中央軍(jun) 委委員、總參謀長梁光烈上將訪德。2007年4月,德國防部長容訪華。雙方還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對話和磋商機製。2007年11月,德國聯邦國防軍(jun) 副總監察長多拉中將率團來華參加中德兩(liang) 軍(jun) 第三輪防務戰略磋商。2008年9月,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訪德,與(yu) 德國防部長容舉(ju) 行會(hui) 談。10月,第四屆中德高級軍(jun) 官研討班在北京舉(ju) 行。11月,德國海軍(jun) 監察長諾爾廷訪華。
省州交往:截至2008年底,兩(liang) 國已建立59對友好省州(市)關(guan) 係。
領事關(guan) 係:中國駐漢堡、慕尼黑和法蘭(lan) 克福總領館分別於(yu) 1984年5月14日、1997年6月7日和2005年6月23日開館。德國駐上海、廣州和成都總領館分別於(yu) 1982年10月15日、1995年11月6日和2004年12月5日開館。
四、重要條約及協定
名 稱 簽訂時間
兩(liang) 國建立外交關(guan) 係的聯合公報 1972年10月11日
海運協定 1975年10月31日
民用航空運輸協定 1975年10月31日
科學技術合作協定 1978年10月9日
中國在漢堡和聯邦德國在上海設立總領館的協議 1979年10月24日
文化合作協定 1979年10月24日
衛生合作協議 1980年5月16日
鐵路合作協議 1981年9月22日
農(nong) 業(ye) 科學技術合作議定書(shu) 1981年11月23日
所得和財產(chan) 避免雙重征稅協定 1985年6月10日
財政合作協定 1985年6月10日
關(guan) 於(yu) 建立兩(liang) 國外交部間磋商製度議定書(shu) 1988年10月31日
環境合作協定 1994年9月26日
關(guan) 於(yu) 中國在慕尼黑和德國在廣州增設總領館的協定 1995年7月13日
2000年6月29日--7月1日, 朱鎔基總理在德國訪問期間, 兩(liang) 國簽署了:
兩(liang) 國政府關(guan) 於(yu) 在經濟、工業(ye) 和技術領域合作的協定
中德法律交流與(yu) 合作協議
中德基礎設施合作諒解備忘錄
2002年4月8日—13日,江澤民主席在德國訪問期間,兩(liang) 國簽署了:
關(guan) 於(yu) 中德相互承認高等教育等值的協定
關(guan) 於(yu) 中德互設文化中心的會(hui) 談紀要
關(guan) 於(yu) 實施中國公民團組赴德國旅遊的諒解備忘錄
2003年12月1日—4日,施羅德總理訪華期間,兩(liang) 國簽署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關(guan) 於(yu) 相互增設總領事館協議
2004年5月2日—5日,溫家寶總理在德國訪問期間,兩(liang) 國發表了《具有全球責任的夥(huo) 伴關(guan) 係》的聯合聲明並簽署了:
中德有關(guan) 中國東(dong) 北工業(ye) 振興(xing) 領域科技合作備忘錄
中德關(guan) 於(yu) 開展計量合作的協議
2004年12月6日—8日,施羅德總理訪華期間,兩(liang) 國簽署了:
中德關(guan) 於(yu) 在北京中南海與(yu) 柏林聯邦總理府之間建立直通保密線路的協議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與(yu) 德國經濟與(yu) 勞動部關(guan) 於(yu) 在中小企業(ye) 領域加強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2005年11月10日-13日,胡錦濤主席在德國訪問期間,兩(liang) 國簽署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政府文化合作協定
2006年9月13日至14日,溫家寶總理訪德期間,兩(liang) 國簽署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hui) 與(yu)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家庭、老人、婦女和青年事務部關(guan) 於(yu) 中德青年交流的協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與(yu)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聯邦經濟和技術部關(guan) 於(yu) 在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框架下開展醫藥經濟和生物技術合作的框架協議
2007年8月26日至29日,默克爾總理訪華期間,兩(liang) 國簽署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與(yu)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聯邦經濟和技術部關(guan) 於(yu) 在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框架下成立能源工作組的框架協議和關(guan) 於(yu) 在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框架下成立環保技術和循環經濟工作組的框架協議
(注:信息主要來源:中國外交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