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海外貿易
深圳陳先生:一直供貨給香港廠家,香港廠家有時以香港銀行支票支付貨款。陳先生一直解決(jue) 不了安全又直接地收款問題。後來,陳先生在香港成立了公司並開立了銀行儲(chu) 蓄、支票、外幣和信用證戶口,解決(jue) 了長期收款難的問題。合肥杜小姐:長期從(cong) 事國際貿易,有一次,一家法國化工原料供貨商就不與(yu) 之簽約,一定要她委托香港公司代簽合同並出信用證,理由是香港公司信用度高,付款及時。由於(yu) 這生意是長期,杜小姐也隻好在香港成立公司,才把這客戶保下來。
提升企業(ye) 形象
江蘇張先生為(wei) 國內(nei) 一家服裝廠的廠長,多年來該廠一直為(wei) 很多國際著名服裝公司加工生產(chan) 。但是靠加工國際品牌獲得的隻是微薄的利潤, 張先生一直希望能夠創建一個(ge) 屬於(yu) 自己的國際品牌, 希望將來能夠把自己的品牌打入國際市場。後來張先生在其商務投資顧問的建議下在香港成立了一家服裝公司, 並在香港申請了商標,以授權的形式在國內(nei) 加工生產(chan) 服裝,從(cong) 此他們(men) 所生產(chan) 的服裝不僅(jin) 出口到美國,歐洲等還打入了國內(nei) 各個(ge) 大型商場專(zhuan) 櫃。
憑借香港服裝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及自身產(chan) 品的優(you) 秀質量,很快在內(nei) 地及海外占有了自己的市場空間,企業(ye) 形象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收益也大大增加。
海外成功上市
新浪、網易、金碟、華晨、歐亞(ya) 農(nong) 業(ye) 、裕興(xing) ......這些國人耳熟能詳的品牌,實際上並非純粹的“中國牌”,其公司整體(ti) 或某部分的注冊(ce) 地卻在百慕大、開曼、維爾京等地,也就是說,它們(men) 充其量隻能算是“混血兒(er) ”。中國離岸注冊(ce) 的企業(ye) 不勝枚舉(ju) ,就連最近處於(yu) 風口浪尖的周正毅,其新農(nong) 凱也名列其中。
讓我們(men) 回顧一下中國企業(ye) 離岸注冊(ce) 後在海外上市的成功案例:1992年10月9日,中國在紐約交易所掛牌的第一隻股票是“華晨汽車”,其公司全稱為(wei) 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1992年6月於(yu) 百慕大群島注冊(ce) ;1999年初,新加坡證交所出現了一張新麵孔―“鷹牌控股”,注冊(ce) 地為(wei) 開曼群島,其背後的上市公司―廣東(dong) 省佛山市鷹牌陶瓷公司,成為(wei) 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ye) ;1995年,惠州僑(qiao) 興(xing) 通過其原來在香港注冊(ce) 的一家公司,到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ce) 成立了“僑(qiao) 興(xing) 環球”,以僑(qiao) 興(xing) 環球名義(yi) 回購僑(qiao) 興(xing) 集團90%的股權,接著於(yu) 1999年2月17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wei) 第一個(ge) 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ye) ;2000年1月31日,在百慕大注冊(ce) 的裕興(xing) 電腦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作為(wei) 在香港創業(ye) 板成功上市的第一家內(nei) 地民營企業(ye) ,募集資金達4.2億(yi) 港元。
這些公司不僅(jin) 實現了上市融資的目的,而且在設立了離岸公司後,還可以通過開設離岸帳戶的方式,避開外匯管製,方便貿易資金往來。
國際信用及信貸
上海的王先生,一直從(cong) 事從(cong) 俄羅斯進口化工原料再出口到國內(nei) 企業(ye) 的生意,但是令王先生很苦惱的是, 國內(nei) 企業(ye) 付款一般都實行先付訂金(約全貨款的30%)的形式,而王先生向國外進口化工原料時,國外公司一般實行全款到才發貨。這樣一來導致王先生不敢簽太大額度的進口合約, 否則手頭上的外匯周轉不過來,王先生曾嚐試過和國內(nei) 自己的開戶行申請信用額度,但是手續很複雜,並且一般小公司很難申請下來。後來王先生在他朋友李先生的建議下注冊(ce) 了一家香港公司並且在香港開立了銀行帳號,不久就在銀行很順利的申請了一定的信用額度, 這樣,利用銀行信貸他就能簽比較大的進口合同,資金也能周轉過來。外資銀行申請信用額度的手續相對比較簡便,處於(yu) 創業(ye) 初期的企業(ye) 通過銀行信貸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幫助企業(ye) 在短期內(nei) 迅速發展。
加速資金運轉
北京的陳總最近因為(wei) 一些小問題差點丟(diu) 了一筆大買(mai) 賣。事情原由是因為(wei) 陳總國內(nei) 的買(mai) 家最近急於(yu) 要進口一批石油配件,國內(nei) 廠家答應陳總提前把貨款支付給陳總,但是要求30天內(nei) 到貨。但是問題出在陳總所在的國內(nei) 開戶行要求必須提供提貨單和購貨發票,和運輸單據才能往陳總的賣家(意大利的一家公司)付匯,但是意大利這家公司是必須要求貨款到了才能發貨。後來陳總聽說香港的銀行不需要申報,沒有外匯管製, 後來他就借用了他香港的一個(ge) 朋友的銀行帳戶,提前把這筆款付到意大利,賣家收到款後立刻發貨,這才保正了在30天內(nei) 貨到國內(nei) 廠家。陳總因此就注冊(ce) 了香港公司並且利用香港的帳號簽下了不少進口合同,生意越做越大。
利用外資銀行不需要申報,沒有外匯管製的優(you) 勢, 能夠加快企業(ye) 資金的運轉。
規避個(ge) 人所得稅
秦先生是外資金融機構的高級雇員,最近由於(yu) 其的優(you) 秀表現,薪資又升了三分之一。雖然,薪資升了,但他卻為(wei) 因為(wei) 承擔很重的稅收,感到不安。後來他聽從(cong) 商務投資顧問的建議,成立了一家境外雇傭(yong) 公司,以雇傭(yong) 公司名義(yi) 出麵雇用自己,因而省了不少稅呢!究竟這類國際雇傭(yong) 公司或境外雇傭(yong) 公司是怎樣運作,以致產(chan) 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境外雇傭(yong) 公司表麵看似複雜,說穿了其實很簡單。首先,秦先生成立一所境外雇傭(yong) 公司,以雇傭(yong) 公司名義(yi) 與(yu) 自己效力的國際金融公司簽下合約,提供人力資源服務。一般來說,透過專(zhuan) 業(ye) 獨立的國際雇傭(yong) 公司作中介,雇用高級職位要員,是受到某些國際性機構的歡迎。第一,可免卻一些過分苛刻及無理的雇傭(yong) 條例的限製,例如某些退休金製度。第二,可省免福利開支,而秦先生方麵可以順理成章地以雇傭(yong) 公司的員工身份替簽約的金融機構效力,一方麵他的工資及福利可以自由設計組合,例如減低應稅的工資部分,增大免稅的員工福利部分如房屋津貼,甚至渡假別墅及代步轎車等福利,這樣既可減低應稅入息,而同時雇傭(yong) 公司的營業(ye) 利潤是境外所得,所以可以進一步免稅。這樣對於(yu) 國際金融機構及雇員秦先生而言,是“雙贏”局麵。當然秦先生必須仔細研究清楚,犧牲了的公司福利與(yu) 省下來的稅項得益是否取得平衡或是那種方案得益較大。
通過計算,設立境外雇傭(yong) 公司的好處包括:
1、秦先生由本來應課稅額一千萬(wan) 減至一百萬(wan) ;
2、由秦先生持有的境外雇傭(yong) 公司三百萬(wan) 的利潤屬境外所得,無須繳付國內(nei) 及當地所得稅;
3、雇傭(yong) 公司與(yu) 雇員之間可以很有靈活性。雇傭(yong) 公司甚至可以與(yu) 秦先生事先訂明協議,薪資的某部分在將來的某個(ge) 日子才發放,這樣可達致延緩課稅的目的;
4、境外雇傭(yong) 公司資料保密,秦先生不會(hui) 有身分尷尬的問題出現;
5、即使是中小型公司的老板,都可以透過“雇傭(yong) 公司”自我雇用,以減低稅務負擔;
6、一些國家會(hui) 提供優(you) 惠稅製予當地工作的海外雇員,境外雇傭(yong) 公司選擇設立的當地,可享有此種優(you) 惠;
7、秦先生所得的工資及公司利潤可留在境外,資金高度較靈活。
規避財產(chan) 糾紛及遺產(chan) 稅
張先生經過多年的積累,名下有相當豐(feng) 厚的家產(chan) 。他擔心在其離開人世後,其親(qin) 人子女會(hui) 為(wei) 了財產(chan) 發生糾紛。經過谘詢,張先生利用離岸公司持控大部分的資產(chan) ,而且這些資產(chan) 以A、B股來區分。這樣一來既能免卻遺產(chan) 移轉登記,同時也可以避免紛爭(zheng) ,那麽(me) A、B股是怎麽(me) 一回事呢?
一般來說,股份的權利分為(wei) 三類:第一類是控製權,如投票權及委任董事成員的權利;第二類是公司有盈餘(yu) 時獲分配分紅的分紅權;第三類是公司清盤時獲分配資產(chan) 的資產(chan) 享有權。隻要在公司章程(M&A)清楚列明A股及B股不同的權利;例如A股享有所有權利(由張先生持有),B股隻獲分紅權(由其他子女持有)。另列明A股股東(dong) 在世時,B股無控製權;以及A股在什麽(me) 情況下會(hui) 自動消減;例如股東(dong) 去世。如此當:1、張先生還是公司的股東(dong) 時,持B股的子女及親(qin) 友便不能將公司賣掉或分裂;原因是B股無控製權。2、張先生萬(wan) 一不幸去世,權益自動轉移至子女手上。這是公司運作上的正常操作,不當作個(ge) 人遺產(chan) 計算,況且A股權益已經消減,同時B股權益生效,不涉及股份的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