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ye) 向境外發展已是趨勢。雖然中國還未成為(wei) 對外投資大國,但是中國正在積極布局國際發展的策略,中國企業(ye) 也正在意識到國際發展的重要性。也正是中國企業(ye) 的國際化趨勢,造成了發達國家對中國企業(ye) 開始設置各種非關(guan) 稅貿易壁壘,例如:紡織品配額、綠色環保標準、勞工保障標準、反傾(qing) 銷、禁止中國企業(ye) 收購或入股本國企業(ye) 和政治歧視等。
中國的境外投資有些“被逼無奈”的感覺。中國"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wei) 貿易壁壘,紡織品、鞋類及其它商品出口相繼在歐美受阻,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規避貿易壁壘是一種有效方式——中國對外投資的公司中製造業(ye) 占到55%,主要分布在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ye) 等領域。原因之二是國內(nei) 市場上來自跨國公司的競爭(zheng) ,特別是在汽車製造和電子產(chan) 品等領域。在這些行業(ye) ,中國企業(ye) 已經具備了在國際市場競爭(zheng) 的實力,國際化是一種反製的企業(ye) 發展策略。原因之三是很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保護主義(yi) ,尤其是在跨國並購方麵,中海油收購優(you) 尼科遇阻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海油收購優(you) 尼科失敗的案例說明中國某些企業(ye) 在規避外國政治歧視方麵的智慧如此缺乏,手段如此簡單。而相比之下,中石油國際化進程卻充滿了風險規避的明智安排。石油關(guan) 係國家能源安全,具有中國政府背景的公司收購美國的石油公司,無疑會(hui) 讓很多美國政客感到緊張。
為(wei) 了規避來自美國政府和法律對中國購買(mai) 美國公司交易限製,中石化在百慕大群島注冊(ce) 了全資子公司第一國際石油有限公司,並由這家公司實現了對美國公司的兼並。中央電視台和香港鳳凰電視台注冊(ce) 英屬維爾京公司共同開拓北美電視市場也說明了這個(ge) 問題。
上述中石油和央視的案例就是典型的中國企業(ye) 積極離岸的案例。積極的離岸為(wei) 中國企業(ye) 規避境外投資交易可能存在的政治和經濟風險達到保護企業(ye) 財產(chan) 安全的目的,也為(wei) 中國企業(ye) 降低跨國經營成本提高投資收益和效率,更好地控製境外機構及得到國內(nei) 銀行的資金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中國企業(ye) 利用離岸公司進行國際化運作基本可以實現如下目標:快速簡便的國際資本融通、節省企業(ye) 投融資時間和經濟成本、保守商業(ye) 秘密、降低風險保護企業(ye) 及收益人利益、避免政治和政策歧視、有效地得到中國國內(nei) 銀行資金支持。而且目前,中國企業(ye) 也迫切需要更積極地離岸運作。
中國已經開始加大對外投資規模。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hui) 議於(yu) 2006年10月發布了《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稱全球最大100家跨國公司中,中國香港的和記黃埔名列第17位;在發展中國家最大的25家跨國公司中,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公司已經占據了10個(ge) ;中國已成為(wei) 第17大對外投資國。根據中國政府的統計,截至2006年6月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淨額達636.4億(yi) 美元,累計成立境外投資企業(ye) 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個(ge) 國家和地區。聯合國對158個(ge) 國家的投資促進機構的調查也顯示,中國被許多國家列為(wei) 未來主要的外資來源國。從(cong) 經濟增長看中國的投資和貿易發展,中國已經成為(wei) 資本輸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