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證”一詞的英文原意是一種出具證明文件的行動。ISO/IEC指南2:1986中對“認證”的定義(yi) 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證實某一經鑒定的產(chan) 品或服務符合特定標準或規範性文件的活動。”
舉(ju) 例來說,對第一方(供方或賣方)提供的產(chan) 品或服務,第二方(需方或買(mai) 方)無法判定其品質是否合格,而由第三方來判定。第三方既要對第一方負責,又要對第二方負責,不偏不倚,出具的證明要能獲得雙方的信任,這樣的活動就叫做“認證”。
這就是說,第三方的認證活動必須公開、公正、公平,才能有效。這就要求第三方必須有絕對的權力和威信,必須獨立於(yu) 第一方和第二方之外,必須與(yu) 第一方和第二方沒有經濟上的利益關(guan) 係,或者有同等的利害關(guan) 係,或者有維護雙方權益的義(yi) 務和責任,才能獲得雙方的充分信任。
ISO9000的由來
ISO9000是由西方的品質保證活動發展起來的。二戰期間,因戰爭(zheng) 擴大所需武器需求量急劇膨脹,美國軍(jun) 火商因當時的武器製造工廠規模、技術、人員的限製未能滿足“一切為(wei) 了戰爭(zheng) ”。美國國防部為(wei) 此麵臨(lin) 千方百計擴大武器生產(chan) 量,同時又要保證質量的現實問題。分析當時企業(ye) :大多數管理是NO1,即工頭憑借經驗管理,指揮生產(chan) ,技術全在腦袋裏麵,而一個(ge) NO1管理的人數很有限,產(chan) 量當然有限,與(yu) 戰爭(zheng) 需求量相距很遠。於(yu) 是,國防部組織大型企業(ye) 的技術人員編寫(xie) 技術標準文件,開設培訓班,對來自其它相關(guan) 原機械工廠的員工(如五金、工具、鑄造工廠)進行大量訓練,使其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ei) 學會(hui) 識別工藝圖及工藝規則,掌握武器製造所需關(guan) 鍵技術,從(cong) 而將“專(zhuan) 用技術”迅速“複製”到其它機械工廠,從(cong) 而奇跡般地有效解決(jue) 了戰爭(zheng) 難題。戰後,國防部將該寶貴的“工藝文件化”經驗進行總結、豐(feng) 富,編製更周詳的標準在全國工廠推廣應用,並同樣取得了滿意效果。當時美國盛行文件風,後來,美國軍(jun) 工企業(ye) 的這個(ge) 經驗很快被其他工業(ye) 發達國家軍(jun) 工部門所采用,並逐步推廣到民用工業(ye) ,在西方各國蓬勃發展起來。
隨著上述品質保證活動的迅速發展,各國的認證機構在進行產(chan) 品品質認證的時候,逐漸增加了對企業(ye) 的品質保證體(ti) 係進行審核的內(nei) 容,進一步推動了品質保證活動的發展。到了70年代後期,英國一家認證機構BSI(英國標準協會(hui) )首先開展了單獨的品質保證體(ti) 係的認證業(ye) 務,使品質保證活動由第二方審核發展到第三方認證,受到了各方麵的歡迎,更加推動了品質保證活動的迅速發展。
通過三年的實踐,BSI認為(wei) ,這種品質保證體(ti) 係的認證適應麵廣,靈活性大,有向國際社會(hui) 推廣的價(jia) 值。於(yu) 是,在1979年向ISO提交了一項建議。ISO根據BSI的建議,當年即決(jue) 定在ISO的認證委員會(hui) 的“品質保證工作組”的基礎上成立“品質保證委員會(hui) ”。1980年,ISO正式批準成立了“品質保證技術委員會(hui) ”(即TC176)著手這一工作,從(cong) 而導致了“ISO9000族”標準的誕生,健全了單獨的品質體(ti) 係認證的製度,一方麵擴大了原有品質認證機構的業(ye) 務範圍,另一方麵又導致了一大批新的專(zhuan) 門的品質體(ti) 係認證機構的誕生。
自從(cong) 1987年ISO9000係列標準問世以來,為(wei) 了加強品質管理,適應品質競爭(zheng) 的需要,企業(ye) 家們(men) 紛紛采用ISO9000係列標準在企業(ye) 內(nei) 部建立品質管理體(ti) 係,申請品質體(ti) 係認證,很快形成了一個(ge) 世界性的潮流。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正在積極推行ISO9000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