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管理
企業重組上市IPO

市場經濟

  關(guan) 於(yu) 什麽(me) 是市場經濟,人們(men) 的看法不盡相同。對此,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經貿學院張建華先生在其所著《經濟學——入門與(yu) 創新》一書(shu) 第二章“經濟史通論”中,從(cong) 整個(ge) 人類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高度,對市場經濟的內(nei) 涵,作了全麵係統的論述。市場經濟的概念:市場作為(wei) 配置資源的基礎手段。

  熊德平(2002)認為(wei) 市場經濟是“以維護產(chan) 權,促進平等和保護自由的市場製度為(wei) 基礎,以自由選擇、自願交換、自願合作為(wei) 前提,以分散決(jue) 策、自發形成、自由競爭(zheng) 為(wei) 特點,以市場機製導向社會(hui) 資源配置的經濟形態”。市場經濟的本質並不在於(yu) “市場”和它的“機製”與(yu) “功能”,而是與(yu) “私有”、“契約”、“獨立”相對應的“產(chan) 權”、“平等”、“自由”等具有鮮明價(jia) 值判斷特性的行為(wei) 規範性質的製度,是建立一種通向文明的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的主張和追求。市場經濟是自由的經濟、平等的經濟、產(chan) 權明晰的文明經濟,是市場交換規則普遍化的經濟形態。

  熊德平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與(yu) 所有製關(guan) 係探索》(《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2002年第1期,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理論與(yu) 實踐》2002年第7期)一文中,從(cong) 市場經濟發展曆程和客觀現實相結合的角度進行了深入剖析。全麵定義(yi) 了市場經濟的本質內(nei) 涵,其概念值得理論研究、政策製定和實際工作部門參考。現介紹如下(以下內(nei) 容為(wei) 作者原文,如需引用請注明上述文獻出處,以尊重和保護作者知識產(chan) 權):

  “市場經濟”的概念無非是市場經濟的曆史和現實在人們(men) 觀念上的反映。

  馬克思在《資本論》手稿中認為(wei) 人類社會(hui) 的發展必須經曆從(cong) 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產(chan) 品經濟的三階段曆程。顯然,市場經濟屬於(yu) 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與(yu) 市場自然有關(guan) ,有市場經濟必有市場存在,但市場並不等於(yu) 市場經濟。與(yu) “市場”有幾千年的曆史相比,“市場經濟”隻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便是最好的說明。市場是商品生產(chan) 和交換的產(chan) 物,但隻有市場上商品交換的規則成為(wei) 社會(hui) 普遍行為(wei) 規則時,商品經濟才進入它的高級形式市場經濟。

  在經濟理論的發展中,馬克思、恩格斯並沒有使用“市場經濟”的概念來表述他們(men) 稱為(wei) “商品經濟”或“貨幣經濟”的經濟形態,更沒有回答“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涵義(yi) 。因為(wei) 他們(men) 的研究和古典經濟學家一樣,重點從(cong) 商品關(guan) 係分析入手研究價(jia) 值規律,揭示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而沒有具體(ti) 地探索市場在商品經濟中的機製和功能(趙放,1999)。列寧也隻有在1906年和1922年兩(liang) 次使用過“市場經濟”一詞來和“計劃經濟”對比。在第一次是作為(wei) 計劃經濟的對立使用的,指出:“隻要存在市場經濟,---------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的剝削。隻有實行巨大的社會(hui) 計劃經濟製度-------才能消滅剝削。”(《列寧全集》第10卷)而第二次則明確指出引入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並不矛盾,“新經濟政策不是要改變統一的國家計劃,不是要超過這個(ge) 計劃的範圍,而是要改變實現這個(ge) 計劃的方法”(《列寧全集》第32卷)。

  “市場經濟”概念的流行是從(cong) 19世紀末,以A-馬歇爾、M-瓦爾拉、V-帕累托為(wei) 代表的古典經濟學,開辟了把經濟學研究重點放在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上,對市場配置資源的內(nei) 在機製做出詳盡的高度數理化的研究,得出在完全競爭(zheng) 條件下,市場可以通過供求形成的均衡價(jia) 格,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you) ”,揭示出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內(nei) 在機製,使市場被看成經濟運行的中樞,從(cong) 而將商品經濟或貨幣經濟引向了“市場經濟”(趙放,1999),並使“市場經濟”開始興(xing) 起。因此,一般通行的“資源配置由市場引導方向的經濟”的市場經濟主流概念都是來自於(yu) 此。

  通行和主流並不等於(yu) 正確。西方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市場經濟概念,是資本主義(yi) 製度背景下,商品經濟自發的產(chan) 物,是一個(ge) 從(cong) 商品交換到市場交換規則形成,再到市場經濟的自發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市場和與(yu) 之相適應的市場製度是同步形成的。所以,其概念隻需強調市場的機製和功能,無需也不願強調其內(nei) 在本質屬性。而我國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實質上是在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背景下,從(cong) 排斥商品和市場的“計劃經濟”開始的轉型過程,這一過程中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必然要受到計劃經濟的抵製,使之配置資源機製難以發揮功能。因此,從(cong) 加快我國市場經濟體(ti) 製建立和完善的角度,“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涵義(yi) 更應側(ce) 重其內(nei) 在本質屬性,找出其一般規定性,而不是照搬西方的現成概念。

  馬克思主義(yi) 的經典作家雖然沒有給出“市場經濟”的明確概念和涵義(yi) ,但卻給出了分析任何一種經濟形式的方法論工具。馬克思指出:商品使“生產(chan) 者的關(guan) 係,取得了勞動產(chan) 品的社會(hui) 關(guan) 係形式”,“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wei) 媒介的人與(yu) 人之間的社會(hui) 關(guan) 係”(《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88,834頁),列寧曾經指出:“凡是資產(chan) 階級經濟學家看到物與(yu) 物之間的關(guan) 係的地方(商品交換商品),馬克思都揭示了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44頁)在馬克思的理論裏“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是經濟形式的本質。分析“市場經濟”的本質同樣要從(cong) “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入手,而不是僅(jin) 抓住機製和功能這些表象。

  馬克思分析商品經濟的方法,完全適用於(yu) 揭示“市場經濟”隱含著的“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市場經濟是一種商品交換的經濟,在市場上,商品交換的雙方隻能交換屬於(yu) 自己的產(chan) 品。同樣,合作也必須搞清楚自己擁有的資源。市場上,商品是個(ge) 天生的“平等派”,交換雙方“隻有通過共同一致的意誌行為(wei) ,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可見,他們(men) 必須彼此承認對方是私有者。”這種交換關(guan) 係是一種“具有契約形式的(不管這種契約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來)關(guan) 係”,關(guan) 係雙方“隻須默默地彼此當作被讓渡物的私有者,從(cong) 而彼此當作獨立的人相對立”(《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102,105頁)。這裏“私有”意味“產(chan) 權”,“契約”意味“平等”,“獨立”意味“自由”,這是市場得以存在,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否則交換將無法進行,市場也將不再存在。市場之所以能存在和發展,必然有保護這種“產(chan) 權”、“平等”和“自由”的製度做基礎,市場上形成的這些製度普遍化時,市場經濟便產(chan) 生了。正是因此,恩格斯把體(ti) 現交換平等、自由等契約原則的羅馬法稱為(wei) “商品生產(chan) 者社會(hui) 的第一個(ge) 世界性法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72,人民出版社,第248頁)。綜觀近代西方文明史,不難發現,西方文明的興(xing) 起也正是伴隨著這一製度的形成。正因為(wei) 如此,西方學者把市場經濟也常常被稱為(wei) “市場製度”。這種製度就是馬克思所講的“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

  所以,市場經濟的本質涵義(yi) 可以概括為(wei) :“以維護產(chan) 權,促進平等和保護自由的市場製度為(wei) 基礎,以自由選擇、自願交換、自願合作為(wei) 前提,以分散決(jue) 策、自發形成、自由競爭(zheng) 為(wei) 特點,以市場機製導向社會(hui) 資源配置的經濟形態。”依此涵義(yi) ,市場經濟的本質並不在於(yu) “市場”和它的“機製”與(yu) “功能”,而是與(yu) “私有”、“契約”、“獨立”相對應的“產(chan) 權”、“平等”、“自由”等具有鮮明價(jia) 值判斷特性的行為(wei) 規範性質的製度,是建立一種通向文明的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的主張和追求。市場經濟是自由的經濟、平等的經濟、產(chan) 權明晰的文明經濟,是市場交換規則普遍化的經濟形態。

市場經濟的起源

  市場經濟時代是以工業(ye) 為(wei) 主導的時代,人們(men) 已經看到了現代工業(ye) 文明在改善人類生活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致力於(yu) 積極推進國家的工業(ye) 化。但曆史似乎總在與(yu) 人類為(wei) 難,從(cong) 采集開始直到封建農(nong) 業(ye) ,在各個(ge) 曆史階段,“不該來的”都來了,而由農(nong) 業(ye) 到工業(ye) ,“該來的”卻遲遲不來。這是為(wei) 什麽(me) 呢?

  一般地,工業(ye) 是從(cong) 農(nong) 業(ye) 中分化獨立出來的,要揭開工業(ye) 文明和市場經濟的起源之謎,仍然隻能從(cong) 農(nong) 業(ye) 經濟的發展中著手探索。如前所述,還在奴隸農(nong) 業(ye) 時期,就已產(chan) 生了最早的手工業(ye) 和商品經濟萌芽。到農(nong) 業(ye) 經濟時代末期,即封建農(nong) 業(ye) 時期,以農(nong) 具製作和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為(wei) 主的手工業(ye) 和商品經濟,已經變得相當發達,出現了不少專(zhuan) 門的手工業(ye) 作坊和商店。為(wei) 了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這些作坊和商店便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其基本做法,一是實行雇工經營,二是不斷改進工具,結果最終導致了資本主義(yi) 機器大工業(ye) 的形成。

  達裏關(guan) 鍵在於(yu) 商品經濟能否發展起來。從(cong) 本質上來講,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則必然導致以雇工經營和機器大生產(chan) 為(wei) 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yi) 經濟製度。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yu) 自給自足的小農(nong) 經濟是對立的,它一方麵刺激小農(nong) 家庭增加消費,另一方麵又在競爭(zheng) 中竭力排擠家庭手工業(ye) ,減少小農(nong) 家庭收入,同時還以種種脅迫利誘手段,吸引家庭勞動力外流。其結果,常常使農(nong) 戶家破人亡,並對封建統治形成直接威脅,因而必然引起小農(nong) 的竭力抵抗和封建統治者的重重阻撓。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dong) 流去”,雖然在中國過於(yu) 強大的封建勢力有效地遏製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在西歐地區商品經濟卻衝(chong) 破了相對薄弱的封建勢力的阻擋,蓬勃發展起來了。從(cong) 此,人類便進入了以工業(ye) 為(wei) 主導的市場經濟曆史發展新階段。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時代最基本的特征是,工業(ye) 取代農(nong) 業(ye) 占據了社會(hui) 經濟的主導地位,市場營銷成為(wei) 最普遍的經營形式,由此導致社會(hui) 經濟各個(ge) 方麵發生了一係列深刻的變化:

  (1) 由封閉走向開放 市場營銷要求根據市場需求,廣泛利用各種市場資源,在極其廣闊的時空範圍內(nei) 進行生產(chan) ,而不是象傳(chuan) 統小農(nong) 那樣局限在一個(ge) 家庭範圍內(nei) ,使用家庭資源,為(wei) 滿足家庭需要而進行生產(chan) 。在這裏需要特別強調一下“廣泛利用市場資源”。到目前為(wei) 止,國人一般已經普遍接受了麵向市場需求的概念,但廣泛利用市場資源的觀念依然十分淡薄,經常見諸媒體(ti) 的一句話是“立足於(yu) 當地實際,從(cong) 當地實際出發”,乍一看似乎的確無疑,但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小農(nong) 經濟觀念,應當從(cong) 根本上予以革除。

  (2) 機器化 從(cong) 曆史發展來看,世界各地小農(nong) 經濟統治數千年間並不曾發明過任何一台最簡單的機器,而15世紀末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逐漸成為(wei) 世界經濟的主流,人們(men) 便開始嚐試發明這樣那樣的機器,特別是自18世紀下半葉以來短短二三百年時間,人們(men) 便便發明了無數精巧絕倫(lun) 、神通廣大的機器,各行各業(ye) 都普遍實現了機器化。事實表明,機器化是與(yu) 市場化相聯係的一個(ge) 曆史範疇。從(cong) 理論上來分析,首先麵對巨大的市場需求,手工生產(chan) 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大量應用機器生產(chan) ;其次,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廣泛的社會(hui) 分工協作,集廣大民眾(zhong) 的智慧和汗水於(yu) 一體(ti) ,為(wei) 各種機器的發明和製造提供了充分的現實可行條件。於(yu) 是,經過人們(men) 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yu) 實現了機器大生產(chan) ,其主要特點是:以煤炭、石油等非生物能源為(wei) 動力,能夠大功率、高效率、長時間連續作業(ye) 。簡言之,曆史發展的邏輯表明,機器化是市場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伴隨產(chan) 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機器化。

  (3) 科學化 由於(yu) 麵向市場經營,使用機器大生產(chan) ,這就要求人們(men) 改變以往小農(nong) 經濟狀態下那種憑經驗靠估計的做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定量測試、計算和分析。注意:這裏“科學化”並不簡單地局限於(yu) 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chan) 中的應用,而是主要指人們(men) 觀察和分析問題時的思維方式的科學化。

  這裏插一段討論。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5卷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Needham Puzzle):“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men) 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wei) 什麽(me) 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wei) 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wei) 什麽(me) 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隻產(chan) 生在歐洲呢?……為(wei) 什麽(me) 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後來卻會(hui) 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麽(me) 會(hui) 產(chan) 生這樣的轉變呢?”這一問題引起了國內(nei) 許多學者的廣泛關(guan) 注和熱烈討論。筆者認為(wei) ,其實很簡單,關(guan) 鍵就在於(yu) 中國近代資本主義(yi) 市場經濟萌芽遲遲未能發展起來。小農(nong) 經濟本質上是排斥科學的,中國古代曾長期將一些民間創造發明斥之為(wei) “奇技淫巧”,就是這種觀念的一個(ge) 典型例證。分析其原因,可以設想一個(ge) 封建小農(nong) 家庭,其產(chan) 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費,首先,自己是不會(hui) 欺騙自己的,因此無需對產(chan) 品的數量與(yu) 質量進行嚴(yan) 格的定量檢驗;其次,投入與(yu) 產(chan) 出均在家庭內(nei) 部完成,因此無需進行嚴(yan) 格的會(hui) 計核算;第三,沒有市場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無需費心巴力地探討增加產(chan) 量、提高質量的方法;第四,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於(yu) 日常生產(chan) 外,根本無力顧及其它;第五,小農(nong) 家庭經營規模過小,一項新技術即使能夠使產(chan) 量成倍增加,對農(nong) 戶來講,也沒有什麽(me) 吸引力。歸納起來,當這種封建小農(nong) 家庭在社會(hui) 上占據絕對多數的時候,即使少數人有興(xing) 趣進行科學研究,也成不了氣候。反之,市場經濟就不同了:第一,產(chan) 品要通過市場銷售,這就需要對產(chan) 品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嚴(yan) 格的定量檢測;第二,生產(chan) 要素是通過市場方式配置的,這就要求進行嚴(yan) 格的會(hui) 計核算;第三,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整個(ge) 社會(hui) 都有強烈的動機探討增加產(chan) 量、提高質量、減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第四,經濟的主角是廠商,廠商有足夠的資金與(yu) 實力來推動科學研究的發展,並在生產(chan) 實踐中廣泛應用各種科學研究成果;第五,由於(yu) 廠商經營規模很大,一項新技術的采納,即使產(chan) 量僅(jin) 僅(jin) 增加1%,也會(hui) 帶來相當豐(feng) 厚的利潤。總之,科學化是市場化的伴隨產(chan) 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科學化。

  (4) 雇工經營 麵對巨大的市場需要,僅(jin) 靠家庭勞動力顯然是無法滿足的,必須大量引入家庭外勞動力。抽象地來講,使用家庭外勞動力,可以有兩(liang) 個(ge) 途徑:一個(ge) 是強迫一些人當自己的奴隸;另一個(ge) 是通過支付工資來雇傭(yong) 他人為(wei) 自己工作。但是,大量強迫本國人當奴隸,會(hui) 使國家統治失去基本的依靠力量,導致社會(hui) 秩序徹底崩潰,因此使用奴隸勞動原則上隻能抓擄其他貧窮落後弱小國家的民眾(zhong) ,如美國早期曆史上曾大量抓捕非洲黑人從(cong) 事奴隸勞動,就是一例。但是,抓捕外國人來當奴隸,決(jue) 非長久之計,因為(wei) 任何一個(ge) 國家的人口都是有限的,並且增長緩慢,遠遠趕不上非人的奴隸勞動折磨下人口減少的速度,同時大量抓擄外國人當奴隸,還會(hui) 引起越來越強烈的反抗,不利於(yu) 海外市場的擴大。因此,從(cong) 根本上來說,市場經濟條件下隻能通過支付工資的辦法來雇傭(yong) 本國自由民從(cong) 事生產(chan) 勞動。此外,大量機器的應用及由此導致的技術分工,使大量工人能夠真正融合為(wei) 一個(ge) 有機聯係的整體(ti) ,共同完成生產(chan) 過程,為(wei) 大規模雇工經營提供了技術基礎。否則,在手工生產(chan) 條件下,人與(yu) 人之間缺乏內(nei) 在的技術分工和聯係,勉強將大量的人集中在一起勞動,不過是聚沙成塔,徒勞無功,就如同上個(ge) 世紀70年代末以前的人民公社一樣,最終還得散夥(huo) 。

  (5) 專(zhuan) 業(ye) 化和社會(hui) 化 使用機器大生產(chan) 和雇工經營的結果,是社會(hui) 分工變得越來越細,整個(ge) 社會(hui) 經濟呈顯專(zhuan) 業(ye) 化和社會(hui) 化的特點,社會(hui) 成員普遍養(yang) 成了分工協作的習(xi) 慣和理念,這也是社會(hui) 生產(chan) 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6) 廠商(或企業(ye) )成為(wei) 最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 機器大生產(chan) 和雇工經營,必然突破家庭經營的局限,使廠商成為(wei) 最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與(yu) 小農(nong) 家庭相對簡單的內(nei) 部結構,廠商內(nei) 部結構要複雜得多,其中包含了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分工精細的各種生產(chan) 要素,是一個(ge) 巨大複雜的經濟係統。

  (7) 私有製範圍擴大了 廠商成為(wei) 基本經濟組織形式以後,私有製的範圍就擴大了,雖然名義(yi) 上仍然是私有製,但在實際經營和管理層麵上,所有者已經不能完全隨心所欲地支配和處分自己名下的財產(chan) 了。這與(yu) 封建農(nong) 業(ye) 時期的個(ge) 體(ti) 私有製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是一種“擴大的私有製”,其內(nei) 部正在孕育產(chan) 生新興(xing) 公有製萌芽。

  (8) 利潤取代具體(ti) 產(chan) 品成為(wei) 直接生產(chan) 目的 由於(yu) 在極其廣闊的時空範圍內(nei) 組織市場經營,廠商生產(chan) 的目的不再象小農(nong) 經濟那樣以獲取產(chan) 品為(wei) 直接目標,而是以利潤為(wei) 直接生產(chan) 目的,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變成了獲取利潤的手段。在這裏,利潤是泛指一切價(jia) 值增值。

  (9) 生產(chan) 要素資本化 隨著利潤成為(wei) 直接的生產(chan) 目的,一切生產(chan) 要素都相應地變成了賺取利潤的手段,即通常所謂“資本”。整個(ge) 社會(hui) 經濟從(cong) 此都置於(yu) 資本的支配之下,受資本統治,“資本主義(yi) ”成了這一時代的最強音。

  (10)實行市場機製 市場分配成為(wei) 最基本的分配形式 包括各種市場資源和勞動產(chan) 品,都通過市場交換來進行分配,實行“各增其值、等價(jia) 交換”原則,即個(ge) 人向廠商提供生產(chan) 要素,按係統論觀點,每一種生產(chan) 要素在生產(chan) 過程中都實現增值,並得到各自的報酬,形成個(ge) 人收入,個(ge) 人再以其收入按等價(jia) 交換的原則向廠商購買(mai) 各種消費品。

  (11) 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由於(yu) 市場分配成為(wei) 最基本的分配形式,一切生產(chan) 要素和產(chan) 品都要通過市場來分配,於(yu) 是千千萬(wan) 萬(wan) 的廠商和個(ge) 人便在市場上圍繞有限的市場資源展開了廣泛而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使每一個(ge) 人和每一家廠商都隨時麵臨(lin) 嚴(yan) 酷的市場壓力,從(cong) 而推動市場經濟不斷向前發展。

  (12) 政治民主 由於(yu) 市場經營通行等價(jia) 交換原則,從(cong) 本質上來講,要求人與(yu) 人平等協商,這樣就形成一種基本的人類行為(wei) 模式,反映到政治上,就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同時,市場把個(ge) 人、企業(ye) 與(yu) 社會(hui) 緊密地聯係到了一起,這使得每一個(ge) 社會(hui) 成員都有強烈的動機關(guan) 心和參與(yu) 社會(hui) 公共事務,人們(men) 普遍具有濃厚的民主意識。最後,市場經濟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廠商,廠商既財大氣粗,又人多勢眾(zhong) ,這樣政府使用高壓手段就失去了現實可行基礎,除了民主別無出路。總之,民主化是市場化的派生產(chan) 物,沒有市場化,就沒有民主化。

  (13) 規範化 市場經濟是一個(ge) 由千千萬(wan) 萬(wan) 的廠商和個(ge) 人參與(yu) 的過程,因此必然要求對人們(men) 的行為(wei) 作出嚴(yan) 格的規範,包括國家法律製度、廠商內(nei) 部的管理製度、各種技術性操作規範以及產(chan) 品和服務的質量標準等。這就好比,在鄉(xiang) 間小道上,一個(ge) 人或很少的幾個(ge) 人走路,無需交通規則,但在大城市,數以萬(wan) 計的行人、車輛一起上路,就必須製定交通規則了。總之,規範化是與(yu) 市場化相聯係的,沒有市場化,就沒有規範化。

  (14) 對外擴張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 市場經營由封閉走向開放,廠商經營規模越來越大,最終勢必突破國家疆界,向全球擴張,這樣市場經濟的擴張性就與(yu) 小農(nong) 經濟的保守性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這是15世紀末以來長達數百年的殖民侵略活動,以及20世紀上半葉發生兩(liang) 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所在。

  市場經濟就是指通過市場機製來實現資源優(you) 化配置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

  (15)市場經濟的局限性 市場經濟是一個(ge) 由千千萬(wan) 萬(wan) 的廠商和個(ge) 人自主參與(yu) 交易形式,在市場經濟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指揮。這隻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的價(jia) 值規律。一般來說,商品的價(jia) 格是受供求關(guan) 係影響,沿著自身價(jia) 值上下波動。所以在交易過程中,我們(men) 常能看到同一種商品在不同時期價(jia) 格不同。當漲價(jia) 時,賣方會(hui) 自發的加大生產(chan) 投入;當減價(jia) 時,賣方會(hui) 自發的減少生產(chan) 投入,這就是市場經濟的一個(ge) 特點:自發性。市場的範圍之大使得誰也無法客觀宏觀的去分析觀察,參與(yu) 者們(men) 大多以價(jia) 格的增幅程度來決(jue) 定是否參與(yu) ,與(yu) 參與(yu) 程度,這就體(ti) 現了市場經濟的第二個(ge) 特點:盲目性。參與(yu) 者盲目自發的投入生產(chan) ,而生產(chan) 是一個(ge) 相對於(yu) 價(jia) 格變動耗時較長的一個(ge) 過程,所以我們(men) 常能看到一種商品降價(jia) 後,它的供應量卻在上升,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第三個(ge) 性質:滯後性。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是:1.平等性 2.競爭(zheng) 性 3.法製性 4.開放性 (這是它的一般性特征)

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曆史進程

  在世界曆史上,從(cong) 農(nong) 業(ye) 時代向工業(ye) 時代轉變,是從(cong) 西歐開始的。從(cong) 14世紀到15世紀,歐洲遇到了空前嚴(yan) 重的危機,接連不斷的饑荒、瘟疫和戰爭(zheng) 使整個(ge) 歐洲經濟和社會(hui) 的發展幾乎完全停滯,與(yu) 當時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的繁榮形成強烈的反差與(yu) 對照,促使不少歐洲人冒險探索前往東(dong) 方的航線。1492年哥倫(lun) 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到達美洲,歐洲列強開始在全球範圍內(nei) 進行大規模的殖民侵略活動,世界市場急劇擴大,刺激英國工場手工業(ye) 迅速發展起來,大量農(nong) 田被強行改為(wei) 牧場,大量農(nong) 民被迫離土離鄉(xiang) ,進入手工業(ye) 工場,充當雇傭(yong) 工人,史稱“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又名“羊吃人運動”。

  1642年英國爆發了資產(chan) 階級革命,到1688年,經過長期鬥爭(zheng) ,曆經三次反複,終於(yu) 確立了資產(chan) 階級君主立憲政權。

  1760-1830年代,英國完成了工業(ye) 技術革命,實現了機器大生產(chan) 。隨後,歐美主要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工業(ye) 技術革命。亞(ya) 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也迅速完成了資本主義(yi) 工業(ye) 化。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主要資本主義(yi) 國家相繼由自由競爭(zheng) 資本主義(yi) 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yi) 階段,整個(ge) 20世紀,資本主義(yi) 各國經濟的壟斷程度越來越高,到目前,幾乎各行各業(ye) 都形成了一些規模巨大的壟斷公司,寡頭壟斷已經成為(wei) 占統治地位的市場結構,這表明從(cong) 自由競爭(zheng) 到壟斷是一個(ge) 曆史的進步。

  20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yi) 列強為(wei) 爭(zheng) 奪勢力範圍,發動了兩(liang) 次世界大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wei) 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yi) 強國。

  戰後至今60多年間,世界經濟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一般來說,歐洲和北美絕大多數國家,以及亞(ya) 洲的日本,已經步入成熟的資本主義(yi) 市場經濟階段。而亞(ya)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則依然處於(yu) 傳(chuan) 統封建小農(nong) 經濟階段向現代市場經濟過渡中,工業(ye) 化水平遠遠落後於(yu) 歐美日發達資本主義(yi) 國家。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是一個(ge) 典型的傳(chuan) 統小農(nong) 經濟國家,隻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業(ye) 生產(chan)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首先從(cong) 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內(nei) ,迅速恢複了戰爭(zheng) 創傷(shang) ,然後從(cong) 1953年開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種種困難,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走計劃經濟道路,初步完成了工業(ye) 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之後,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於(yu)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目前,已經基本上建立了市場經濟體(ti) 係,步入了市場經濟國家行列。但總體(ti) 市場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與(yu) 中國改革開放大約同時,前蘇聯東(dong) 歐國家也在上個(ge) 世紀80年代實行各具特色的經濟改革,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繼和平演變,由計劃經濟國家向市場經濟國家轉型。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