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品牌這十年
歐美品牌大行其道的今天,或許不會(hui) 有太多的內(nei) 地消費者,對香港品牌如數家珍,但細細尋覓,卻會(hui) 發現香港品牌就在你我的身邊,無處不在……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dong) 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 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歌詞,這首曾經在大江南北紅極一時的《東(dong) 方之珠》唱出了香港雖經曆了百年風雨滄桑卻始終堅守的諾言,也唱出了香港人根祖中華、麵向世界的熱情與(yu) 執著。
自1997年7月1日香港終於(yu) 回家至今,10年雨露陽光的滋養(yang) ,讓這朵紫荊花開得愈加鮮豔奪目,香港人也懷著空前的驕傲和自豪,繼續享受著自由的全球經貿往來。回歸前的100年裏,他們(men) 用血和淚將香港品牌的種子撒在了世界的每一個(ge) 角落;回歸後的10年裏,他們(men) 用堅韌與(yu) 勤奮讓香港品牌更加根深蒂固、枝繁葉茂。
尋找身邊的香港品牌
事實上,在世界品牌的海洋裏,香港已經成為(wei) 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每一個(ge) 香港品牌的背後都講述著一個(ge) 故事,不論是“曆史變遷”還是“花樣年華”,演繹的卻是同樣的精彩。素有“東(dong) 方之珠”美稱的香港在世人眼中始終是時尚、流行和動感的魅力之都。“Made in Hong Kong”也曾作為(wei) 奢侈品的“風向標”,在那個(ge) 舶來品稀缺的時代裏贏得過多少大陸消費者的讚譽與(yu) 追捧。品牌作為(wei) 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積澱與(yu) 凝華,在常人的“香港體(ti) 驗”中扮演起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men) 的生活。
很難想象,香港這個(ge) 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竟孕育了如此五彩繽紛的品牌,半島酒店、太古糖業(ye) 、謝瑞麟珠寶、金利來服飾、屈臣氏連鎖、匯豐(feng) 銀行、國泰航空、ESPRIT服裝等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品牌與(yu) 香港一同成長、壯大,並融入內(nei) 地的消費生活,可以說“香港製造”無處不在。香港品牌創造的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財富夢,它凝聚著港人的智慧和艱辛,延續的是一份信心和執著。
然而,我們(men) 又不得不承認,近年來,洋品牌的大舉(ju) 進攻,也無情地蠶食著香港品牌在國人心中的“地盤”。不論衣食住行,洋品牌的身影無處不見,緊緊地將人們(men) 包圍,刺激著他們(men) 的記憶神經和消費需求。
與(yu) 可口可樂(le) 、飛利浦和豐(feng) 田等國際知名品牌相比,如今大多數香港品牌的影響範圍較為(wei) 狹窄,又相對集中在少數幾個(ge) 行業(ye) ,而且傳(chuan) 統產(chan) 品品牌更占據了絕對比例,使得內(nei) 地消費者對它們(men) 的了解難免流於(yu) 表麵,即使叫得出她們(men) 的芳名也道不出她們(men) 的身世。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ge) 早已為(wei) 人們(men) 公認的“強勢品牌”之外,其餘(yu) 大多數還隻是“猶抱琵琶半遮麵”:如何擴大在內(nei) 地市場的影響力已經成為(wei) 眾(zhong) 多香港廠商的當務之急。
專(zhuan) 家指出,品牌的產(chan) 生本身即是一項極其複雜的係統過程和循序漸進的演變過程,更是眾(zhong) 多經濟、文化、社會(hui) 乃至曆史因素交叉作用的結果。我們(men) 在探究香港品牌成長曆程時也認識到,在這巨變的十年中,香港品牌作為(wei) 香港社會(hui) 和經濟的朵朵奇葩,也盼來了久違的甘霖,其中的代表就是2003年6月底《內(nei) 地與(yu) 香港關(guan) 於(yu) 建立更緊密經貿關(guan) 係的安排》(CEPA)的簽署。
CEPA使眾(zhong) 多香港產(chan) 品零關(guan) 稅進入內(nei) 地,提供了建立和擴大香港品牌的契機。在CEPA的強力支持下,香港企業(ye) 都開始重新審視和定位各自在內(nei) 地的發展目標,在策略上從(cong) 過去以OEM為(wei) 主轉向打造自主品牌,“建品牌、創名牌”已成為(wei) 企業(ye) 維持競爭(zheng) 力不可或缺的策略,從(cong) 而推動企業(ye) 朝著高增值方向轉型發展,並爭(zheng) 取中國內(nei) 地市場。此舉(ju) 被認為(wei) 是香港自主品牌繁榮的一副催化劑。
商品必須成為(wei) 品牌符號之後才能實現其最大的絕對價(jia) 值,香港品牌亦是如此。實際上,在內(nei) 地人民的生活中,香港品牌也從(cong) 未銷聲匿跡,隻是不再像以往那樣“須仰視才見”。常言道“新茶老酒”:品牌雖分新老,風采卻各有不同。正值香港回歸十周年,我們(men) 有必要發起一次有針對性的“品牌淘金”,一方麵在豐(feng) 富人們(men) 生活的同時幫助曆久彌新的香港品牌走向價(jia) 值回歸,另一方麵讓更多的人了解那些“藏在深閨”卻又深刻地改變著人們(men) 生活的新品牌。
在記者直接或間接的朋友中,就有不少自覺或不自覺的香港品牌使用者和愛好者,我們(men) 不妨從(cong) 他們(men) 的親(qin) 身體(ti) 驗中重新發現香港品牌的魅力吧。